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2285 明 黄道周 《答诸友诗卷》

2020-04-11 11:47:1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黄道周《答诸友诗卷》绢本 行草书 25.6×270.5cm 苏州博物馆藏

 

《答诸友诗卷》书七言律诗总六首,尾署:“答诸友立诚堂分韵录此似正,黄道周。”钤朱文“史”、“周”两印。书体遒媚,精密无懈、下笔取仄势,多用顿笔、方笔,隶意颇浓,凝重沉着;结体欹侧右耸,大都取宽扁之势,险绝而敦厚;章法字紧行宽,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之感,而字字活泼,间楷间草,洒洒落落,节奏感极强,又颇有装饰效果,当为用心之作,而其中略见行气相抵不合及行笔尖薄者,料应是黄道周四十前后中岁之笔,至其晚年书法,则刚劲之中,自成精熟,离奇超妙直逼“二王”。

 

释文:

暮春移菊菊苗香,白首忘书书味长。老子避风惊宝幛,烦牛当月领秋阳。浮沉陇首轻邹湛,历落游人笑葛薑。除作钱塘销铁券,更无一事搅衰肠。木榻茅茨今复新,幸无蜡火照祥麟。东山云雨愁垂老,沔上桑条翠欲均。宦谱半行招鹤怨,新诗五字任狷呻。看无碑石题吾堂,保有善称乡愿人。当户兰生果合锄,翻教乌雀绕蜗庐。已从北郭除门籍,不向西河叹索居。鹿触松楸中夜唳,鸡鸣风雨半床书。青谿弟子轻闻识,静坐看消万卷余。夹谷临河路已遥,归林更不梦趋朝。斐然鸾藻青山合,归去鸥盟白地饶。户外听琴无怪韵,甑头攫饭未曾浇。缥衣簪笔书成日,可有精诚到斗杓。九十青峦玄雾开,宛然琪树各天培。未警笙鹤尘埃。筹时已渐见沧桑,卷得风尘云到草堂。不买青山仍可隐,便骑頳鲤未为狂。随它解佩成遗屣,从此食鱼不用鲂。鹿洞鹅湖无胜处,窗前鸡语且开场。答诸友立诚堂分韵录此似正。黄道周

 

 

 

黄道周(1585-1646) 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明代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明末著名的学者、书画家、民族英雄。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谥忠烈。

 

黄道周真、草、隶自成一家,行笔严峻方折,不偕流俗,一如其人。他的楷书溯源锺繇,用笔方劲刚健,有一股不可侵犯之势,主张遒媚加之浑深,所以他的楷书虽刚健如斩钉截铁,而丰腴处仍流露其清秀遒媚。黄道周楷书流传多为小楷。他的行、草书远承锺繇,再参以索靖草法,他虽追求王羲之、王献之等晋人书法,但一反元、明以来柔弱秀丽的弊病,以刚健笔锋和方整的体势来表达晋人的丰韵。其草书波磔多,含蓄少,方笔多,圆笔少,表现出雄肆奔放的美感。黄道周传世书法代表作品楷书有《孝经》、《石斋逸诗》等,行草书有《山中杂咏卷》、《洗心诗卷》等。

 

 

  黄道周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今莆田山牌村),是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刺史开国公谥忠义黄岸公三十世孙、兴化军城始祖北宋会元郑獬榜传胪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二十一世孙、宋隆兴癸未特奏进士潭州知府黄丰十八世孙。黄道周乞言自序状云:“先代从莆田徙居铜海(今福建省东山县)再世矣。”

 

  明万历十三年(1595)二月初九,道周生于漳浦县铜山所,即令东山县铜陵镇,出生世家,年少家贫,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就有“闽海才子”之誉。二十五岁建漳浦东皋书舍,从事讲学著作。天启二年(1622)三十八岁的黄道周中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期。深得考官袁可立的赏识,后来黄道周为先师作《节寰袁公传》,记述袁可立一生坎坷多艰的为官经历。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崇祯十一年,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要杨嗣昌与黄道周当场辩论。崇祯斥道:“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黄道周高声争辩:“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他厉声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这场有名的辩论之后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

 

  崇祯十三年(1640),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解学龙说:“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相)。”崇祯一听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由于几位大臣力谏,改为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治政有失,自杀而亡。崇祯回想起黄道周当初的预言,便下旨将黄道周复官,入京召见。此时,河南已被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关外大明领土也皆被清军占领,黄道周见朝廷昏庸无道,国运已尽,遂告病辞官,回到老家福建漳浦,结庐先人墓侧,专心著述。

 

  明亡后,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弘光亡后,回福建,至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但兵权落入郑芝龙手中,时清廷颁布剃发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另有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夫人蔡氏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十二月六日,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知乐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时遇伏,参将高万容逃队,于是全军崩溃。

 

  道周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送至南京狱中,狱中吟咏如故,有诗云: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挤尽一腔血,会看中原万里归。清廷派使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洪承畴又羞又愧,上疏请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准。后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

 

  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并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就义之日,其老仆哭之甚哀,道周安慰他说:“吾为正义而死,是为考终,汝何哀?”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死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其门人蔡春落、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日被杀,人称“黄门四君子”。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