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2290 明 黄道周 《偶逢越鸟信五律诗轴》
释文:偶逢越鸟信,顿有洞庭心。秋过半天下,孤怀各暮林。波涛松影落,风雨菊时侵。少贱那堪道,二毛痴到今。
款书:黄道周。
鈐印:黄道周印(白文方印)
赏析:
此书蹟写的是人过中年的离乡感慨,反应黄道周一生的艰难困顿。黄道周的书法字型以横方為主,这是学习三国时带有隶书结字的钟繇小楷〈宣示表〉所形成的结字习惯。而结字与笔法是书法的一体二面,运笔时转折的角度与方向的不同,就会產生字型的差异。传统上,由於二王笔法与结字的优美,形成书法品评的标準。若以二王的笔法来看,黄道周转折的角度与方向,脱出二王而自成一家。同时,黄道周写字时是以多字為一整体的平衡来处理,因此在欣赏整件书法作品时,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组一组浓淡相间、轻重缓急的节奏感。
黄道周《王忠文祠碑文》纸本楷书(局部)30×261.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黄道周 《王忠文祠碑文》字如其人,笔划刚劲有力,了无妩媚之气。点划出笔疾而露锋,收笔缓而蓄势,重笔势不讲究结体。是卷有樊增祥题跋,曾经宝熙、郑氏澹团、赵宋臣等收藏。
黄道周(1585-1646) 字幼玄(或幼平),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明代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明末著名的学者、书画家、民族英雄。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谥忠烈。
黄道周祖籍莆田文赋里双牌铺(今莆田山牌村),是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刺史开国公谥忠义黄岸公三十世孙、兴化军城始祖北宋会元郑獬榜传胪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二十一世孙、宋隆兴癸未特奏进士潭州知府黄丰十八世孙。黄道周乞言自序状云:“先代从莆田徙居铜海(今福建省东山县)再世矣。”
黄道周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世人尊称之黄圣人、石斋先生。著作甚丰。《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后人辑成《黄漳浦先生全集》,现存诗两千余首,被俘后“见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诗,出自忧愤,最为感人。
他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他的楷书主要学习钟繇,比起钟繇的古拙厚重来,更显得清秀、飘逸。黄道周善楷、行、草诸体书,又工隶书。他的楷书,如《孝经卷》、《张溥墓志铭》,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他的行草书,如《五言古诗轴》,大略类其楷书的体势,行笔转折方健,结字欹侧多姿,朴拙的风格同样接近钟繇。他的隶书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点,不如楷书那样古拙清刚。从黄道周书论中,反映出他对魏晋书法是比较倾心的,尤其对钟繇、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更为欣赏,而对其当代书法,如董其昌的书法,则并非如此。
清初宋荦说:“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漫堂书画跋》)道周亦能绘画。
徐霞客评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清代著名学者蔡世远概括其一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问可比邵雍,忠贞为国直言敢谏可比李纲,慷慨赴难从容就义可比文天祥。 明史赞:“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
乾隆帝亦说他:“不愧一代完人”。
《四库全书·黄道周儒行集传》序:以直节清德,见重一时”。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皆有家丧,崇祯帝依旧“夺情”起用。对此,黄道周连上三疏,指责此三人不忠不孝。顾诚《南明史》评价刘宗周和黄道周皆非栋梁之材。他们“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
继室蔡玉卿,书法似黄道周,小楷孝经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