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2350 明 文彭 《雅琴篇》

2020-04-27 11:01:08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文彭草书欣赏《雅琴篇》

 

 在文彭的各体书作之中,当以草书最见性情,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草书《雅琴篇》长卷为其代表作。该作纵38厘米,横475.5厘米,纸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腊月62岁时所书。文彭草书《雅琴篇》,通篇点划冲和疏宕,神采飞越,见真淳之境,有人评其书法自成一家,不蹈父迹。

 

此作于章法上跌宕起伏,欹侧生姿,动感十足。前半部分整饬灵秀,字密而行疏,笔致轻盈飞动,提按明快,于行笔中呈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毫无滞涩突兀之感。其转折处蜿蜒通达,若涓涓流水清丽洒落,与所书内容有相融之感,使观者仿佛置身其中,被悦耳沁心的悠扬琴声所打动,忘却烦愁。而随着书者的手感和创作情绪的投入,作品的基调也逐渐由小巧精致转向舒放壮丽,且字速在不断地加快,运笔屈曲回环,空间布白也愈加疏密有致。如“楼”“台”“舞”等字以奔雷坠石之势矗立其间,尽显豪迈之气,其点画的线质更随之坚实苍劲,似“老树枯藤”,使作品在疏密、收放、用笔的枯润等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丰富的层次性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然必须指出,或许由于一开始的拘谨以及笔毫性能等原因,使此作中显露出些许圆巧与纤弱感,又或许因为他在渐入佳境之后的走笔迅疾而导致一些点画有急促、漂浮之嫌,但这些问题显然是属于技术层面的。“技进乎道”,然终非道也。对待文彭这样一个有“心”之人,若仅站在“技”的角度来品评、指责,便显得有些片面,舍本而逐末了。

 

 

 

  文彭(1497-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以诸生而久次贡生,后授秀水(嘉兴)训导,擢南京国子监博士,世称文国博。精篆刻,与何震并称“文何”,著有《博士集》二卷。

 

文彭,“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长子,也是明朝中叶著名的书法篆刻家。

 

他在书法上“少承家学,善真行草书,尤精于篆隶”,“熟不如父,而萧散之气则远过之”。但他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篆刻上,开辟了印坛吴门一派,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明清两代的篆刻之风。故前人称之“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礽遍天下”。

 

吴中人文荟萃,文人之间往来密切,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交游圈。文彭之父文徵明曾是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同其父一样,文彭的交友圈亦极其广泛,书画界、诗文界皆有密友。与他们的交往,使得文彭不仅能广泛涉猎,大开眼界,也为他日后在吴中文人圈子里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文彭的学书经历,明代许穀在《文国博墓志铭》中有详细的叙述:“先生字学钟、王,后效怀素,晚年则全学孙过庭,而尤精于篆、隶。”从文彭众多的传世书作中,我们不难体味出他取法的广博及书体之全面,在良好的家风和浓郁艺术氛围的感染下,其眼界与笔墨功力自会高人一筹。但更为难得的是,他并非如周天球、王穀祥等同门一样以逼肖文徵明之书风为能事,而是通过对其父以及其他吴门师辈的学习,透过作品本身,逐步体悟各家的成功之路与形成个人艺术风貌之要诀,从探寻古法的角度自觉地避开了书风趋同这一创作误区,达到“师心自运”之境。扬雄曾云:“书,心画也。”作品格调的高低其实是由“心”来决定的,若只知一味模仿或以师风作为艺术的终极追求,便自然无“心”可言,这也是很多学书者乃至一些书家的局限性。文彭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能突破这种局限,在书作中展现出不同于乃父的张扬与挥洒之态。王文治评文彭书:“精熟不如父,而萧散之气则远过之。”可谓一语中的。其实依笔者拙见,以文彭的造诣并非不能做到“精熟”,只是他于“精熟”之外似乎更注重作品内在的古韵和自出机杼的情趣罢了。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