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兜底动态 > 正文

族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数据库 1

2024-06-08 13:43:25   
李遵刚
 
高润祥按:李遵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文化学者,更是我尊敬的同乡老兄。他新出版的《沂南历史文化·古史撷英》部分章节介绍了我高氏家族的迁徙与发展。资料详实,出处有据。2023年全国人口统计,高姓人口已经排到第15位。天下高氏同族同宗,不管居住在哪里,都是血亲一脉。在此以《族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数据库》为总标题,编发在兜底儿网,不仅供高氏宗亲阅读,也是通过该书查证的地方史志和族谱纪实,佐证那年那月那天那时那地那些人的艰难与伟大。

 
沂河两岸高氏先祖家世
 
西晋“永嘉南渡”时,琅邪望族几乎全部迁往江南,阳都诸葛氏也随之南迁。阳都县废置后,阳都城诸葛族人又顺沂河南下,在两岸不断播迁。南北朝以后,政治舞台上的诸葛氏族人也就不再以阳都为地望了。
 
明初,为了恢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官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山西、河北有大批人口迁徙到山东境内,有不少前朝的仕宦之家或后裔,随之迁徙到了当时属于沂水县今属于沂南县的沂、汶、蒙三河六岸平原之地。由于受族风、家风的影响,这些仕宦之后很快又在新地发达起来,形成了新的名门望族。
落籍沂水县南乡沂河东岸的高氏一族,就是明清时期的望族。 

今沂南县沂河两岸的高氏,始迁祖来自明代的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省桓台县),其源头可追溯到由直隶枣强迁徙到新城县的高得名。新城县高氏的一支,又迁徙到沂水县南乡东流店落籍。从此,在沂河两岸播撒生根,开枝散叶。明清两朝,硕果累累。 


子柔李刚作品 大唐风韵

 
高氏的一支源于姜姓。姜尚协助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于齐地,以营丘(今山东淄博)为国都,成了周代诸侯国齐国的开国君主。
 
齐国辖境在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地区,包括泰山北部黄河流域及胶东半岛地区。传至六世孙齐文公姜赤,姜赤之子姜祁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禹州),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在齐国为上卿时,与管仲等一起治国理政,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他因对齐国称霸有功,齐桓公封他世代为上卿,赐他以王父字为姓,称高傒。东汉时期,高傒的后裔高洪任渤海郡太守,定居于渤海郡蓓县(今河北景县)。后来高洪的家族成为望族,子孙传衍甚多,有许多人受封渤海王、渤海开国公等爵号,所以高氏多以渤海为郡望。  
 
沂河两岸的高氏,传说根源于渤海高,其可考的先祖是明初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省桓台县)的高得名。
 
元末明初的连年战争,给山东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民生凋敝,荒无人烟。为恢复生产,明初洪武、永乐两朝向山东境内大量移民。其中,河北枣强是移民的重要来源地。清代新城《高氏族谱》记载:(高得名)原籍直隶枣强县,洪武四年(1371)迁居新城县,卜于耏水东因家焉。貤赠明威将军,子三。长子鹏飞,诰赠明威将军。次子鹏远,奉母迁居沂州府沂水县河阳镇家焉,子孙繁衍科第不断。
 
高鹏飞生四子,幼子高元,字子魁,“诰封明威将军”。高元之子高泰官至济南府镇抚。新城《高氏族谱》只记载高得名三子名鹏近,无其他信息。今已查明,高鹏近迁出落籍他乡,成为今莒南县洙边镇高氏始祖。
 
明代,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军事机构依次是:五军都督府(中央)、都指挥使司(省级)、卫(府级)、千户所(州)、百户所(县)。卫的长官是指挥(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同时,明代实行武散官制度,即授予武职官员相应的武散官称号,以作为荣衔。武散官有三十阶,其中正四品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即凡做了正四品的武官,就立即授予本人“明威将军”这一头衔,再过几年依次加授为“宣威将军”“广威将军”。并且,武官的父亲、祖父可同时拥有相同的武散官头衔。高泰父亲、祖父的武散官头衔,就是因为高泰官至四品武官而拥有的。 
 
古代,皇帝下发给五品(含)以上官员的文书,称“诰命”。朝廷给六品(含)以下官员的文书,称敕命;朝廷根据本人实职而授予称号叫“授”,给予在世的人称号叫“封”,给予过世的人称号叫“赠”。“封”和“赠”不是本人实际职务得来的,一般是因丈夫、子孙做官而给予的荣衔。另外,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叫“貤封”;将本身和妻室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叫“貤赠”。由此可知,高泰官实授“明威将军”时,父亲高元还在世,因而得到了“诰封明威将军”的荣衔;高泰将自己得到的“明威将军”荣衔,呈请朝廷移赠给已过世的祖父高鹏飞,高鹏飞便有了“貤赠明威将军”的荣衔。也因此,高泰便没有了“明威将军”的荣衔,在族谱中也就不能记载高泰的荣衔了。由此也可知,高氏先人迁居济南府新城县后第三代就仕途辉煌,光宗耀祖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关于人生的三句箴言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