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柔李刚:画大唐 说大唐系列 23 一个盛世对绿水青山的敬畏
2025-08-17 09:03:19
撰稿:子柔李刚 审稿:高润祥
暮春时节,长安西市的柳丝拂过永安渠水面,市丞王维正带着胥吏蹲在渠边。他用竹竿挑起一段堵塞水道的麻线,眉头紧锁——这已是本月第三次疏浚沟渠了。在这座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里,如何让商业繁华与碧水长流共存?三个普通故事,告诉我们大唐人用智慧写下了千年前的环保答案。

规格:180 × 97 cm(15.71平尺)
释文: 《大唐风韵》 甲辰冬日子柔李刚画
钤印:子柔之印 李刚书画 润祥鉴赏
润格:唐人打马球系列20000元人民币/平尺
雅韵、祝寿、春行、射猎等系列6000元人民币/平尺
书法系列:2000元人民币/平尺
故事一:当槐树遇见明渠
贞观年间,西市绸缎行的张老板总在清晨扫出一筐筐蚕茧碎屑。起初他图省事,直接倒入街边明渠,直到某天被巡查的市署小吏逮个正着。“《唐律》有载,‘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您这碎屑堵了渠道,可是要连累整条街的!”小吏指着渠壁青苔上淤积的杂物,张老板这才发现,原本清澈的水流已变得浑浊。后来市署在西市各坊口设了“秽物箱”,由专人每日清运至城外“弃物坑”,张老板的蚕茧碎屑竟成了郊外农田的好肥料。而街道两侧新栽的槐树渐渐成荫,夏日里能为渠水遮挡阳光,减少藻类滋生,连永安渠里的鲫鱼都比往年肥了不少。
故事二:波斯商人的污水困局
天宝二年,波斯商人穆罕默德在西市开了家琉璃作坊,熔制玻璃时产生的碱性废水直接排入后院渗井。没过多久,邻居的菜圃就大片枯萎,掘开地面才发现土壤已泛白碱化。市署接到举报后,虞部官员带着陶管工匠来到作坊。“琉璃火法虽妙,可废水需经‘三池沉淀’方可排出。”工匠们在作坊后院挖出三个相连的陶池,第一池铺碎石过滤杂质,第二池撒生石灰中和碱性,第三池种满菖蒲吸附有害物质。穆罕默德看着最后一池流出的清水,特意让人烧制了刻有“唐律环保”字样的琉璃渠口,如今在西市博物馆仍能见到这件融合丝路智慧的文物。
故事三:武侯铺的特殊任务
元和九年的夏夜,西市胡饼店的王师傅收摊时不慎将半筐芝麻倒入水渠。次日清晨,巡街的武侯发现水面漂着油花,顺流追查竟揪出三家偷倒餐厨垃圾的店铺。按律本应杖责,但市令考虑到餐饮行业的特殊性,想出个“以工代罚”的法子:让违规者组成“渠岸清扫队”,每日用竹帚刷洗渠壁青苔,还要在灶台边放置滤油陶瓮。王师傅从此多了个习惯——每天打烊前都要检查滤瓮,“这瓮口的细纱网就像市署的眼睛,容不得半点马虎。”后来西市所有食肆都效仿此法,连永安渠里的水草都长得格外茂盛。
夕阳西下,王维看着清淤完毕的渠道里重新游弋的鱼群,想起太府寺藏的《长安水利图》。图中朱雀大街下的陶管排水系统如脉络般延伸,将东西市的污水引入城外的“龙首陂”——那里既是调节洪水的水库,又是灌溉农田的水源。当波斯商人的琉璃工坊学会用菖蒲净水,当胡饼店的滤油瓮成了标配,这座城市早已将“道法自然”的智慧,织进了每一寸坊墙与渠石之中。千百年后,长安的尘土早已掩埋了昔日市声,但那些埋在地下的陶管、刻在律条里的禁令,依然在诉说着一个盛世对绿水青山的敬畏。

规格:180 × 97 cm(15.71平尺)
释文:《竹信诚笃 一诺千金》 乙巳春日子柔李刚画
钤印:子柔之印 李刚书画 润祥鉴赏
润格:唐人打马球系列20000元人民币/平尺
雅韵、祝寿、春行、射猎等系列6000元人民币/平尺
书法系列:2000元人民币/平尺

释文:《大智若愚》 老子语 子柔李刚
钤印:子柔 李刚 润祥鉴赏
润格:唐人打马球系列20000元人民币/平尺
雅韵、祝寿、春行、射猎等系列6000元人民币/平尺
书法系列:2000元人民币/平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子柔李刚:画大唐 说大唐系列 22 在规则与活力间平衡的市场智慧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