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鷓棘雀圖
宋 黃居寀
絹本 設色畫 軸 97x53.6 cm
黃居寀與父親黃筌皆為五代後蜀(四川)的大畫家,以活靈活現的精緻花鳥畫名噪一時。降宋之後,也成為宋初宮廷花鳥畫的主流。《宣和畫譜》便讚嘆其作筆筆皆有來歷,並長於吸收前代畫家各類長處。〈山鷓棘雀圖〉即為傳承唐代以來花鳥畫中軸構圖等傳統的代表畫作。
作者
黃居寀(933-993後),字伯鸞,四川成都人,與父親黃筌同仕後蜀,善畫花竹禽鳥。黃氏父子的畫法,是淡墨勾畫物像輪廓,然後填入色彩,給人富麗工巧的感覺。入宋以後,仍居畫院主導地位,太宗並委託他搜訪名作,鑒定品目。
特徵說明
《聖朝名畫評》曾記錄黃氏父子一同為宮殿繪製禽鳥花卉壁畫,由於十分逼真,當獵鷹被帶入宮殿中時,竟不斷攻擊壁畫中的禽鳥,其畫藝也因此受到稱賞。〈山鷓棘雀圖〉中工筆設色的禽鳥,即展現其深厚的寫實功力。
《宣和畫譜》中提到黃居寀繪製的怪石山景,比他父親還要精彩。〈山鷓棘雀圖〉的岩塊雖不甚奇怪,但與禽鳥樹木和諧構成華麗穩重的畫面。為表現岩塊的陰暗面,採用焦墨逆鋒乾擦,不過尚未形成規則的皴法,透露出成畫年代較早的訊息。透過岩塊的節組方式,還可略推其山石作品的可能表現方式。
麻雀像是表演般地將雙翅漂亮地展開。黃居寀父親黃筌的〈寫生珍禽〉中也有相同姿勢的禽鳥,可看出父子一脈相承的家傳描繪方式。
石後平坡的三道荊棘,是用深赭以沒骨的方式繪製的。崔白的〈雙喜圖〉上也可見到這種畫法,但〈山鷓棘雀圖〉的用筆與造型更加古樸單純,展現了五代末、北宋初的繪畫表現方式。
印鑑說明
幾暇鍳賞之璽、乾隆御筆、石渠寶笈、養心殿鑒藏寶、乾隆鑑賞等數枚。 清高宗 弘曆(1711-1799),清世宗四子,文治武功,為清諸帝之最。清高宗亦熱愛鑑賞書畫,曾將宮中收藏編為《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續編數巨冊。在位六十年,廟號高宗,年號乾隆。
雙龍、宣、睿思東閣、政和 宋徽宗 趙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封端王,在位建元六: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遜位後,尊為道君太上皇帝。工繪山水,人物,花鳥。又工書法,自創體格,號瘦金書。
(典禮紀察)司印 明官印
嘉慶御覽之寶 清仁宗 顒琰(1760-1820),清高宗第十五子,嗣為帝,在位二十五年。謚睿,廟號仁宗,年號嘉慶。
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鑑璽 清宣統帝 溥儀(1906-1967),清末代帝,在位三年(1909-1911),年號宣統。
臣、詩正 梁詩正 梁詩正(1697-1763),錢塘人,文泓姪,字養仲,號薌林。雍正八年殿士第三名,授編修,乾隆間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工書。贈太傅,諡文莊。著有《矢音集》。
臣宗萬、敬書 勵宗萬 勵宗萬(1705-1759),河北靜海人,字滋大,號衣園,又號竹溪居士。康熙六十年進士,歷官刑部侍郎,光祿寺卿。工書,善山水。
臣、靄 張若靄 張若靄(1713-1746),桐城人,廷玉子。字晴嵐,號景采,又號鍊雪道人。善畫花草禽蟲。仕至禮部尚書。
不明印數枚。
題跋
棘雀愛卑栖。山鷓喜清廓。雀在高棘枝。鷓步低泉壑。圖之素絹中。短言識其略。常聞古人云。君子慎所托。御題。 清高宗 弘曆(1711-1799),清世宗四子,廟號高宗,年號乾隆。
斥鷃守藩籬。鷦左「明」右「鳥」俯寥廓。大小隨所如。寧須限邱壑。閑尋逍遙義。雀鷓得其略。讀音「軒」,飛行的意思飛高下間。畫手偶然託。臣梁詩正恭和。 梁詩正 梁詩正(1697-1763),錢塘人,文泓姪,字養仲,號薌林。
么禽羽毛族。所志在遐廓。唶唶棲棘叢。鉤輈啼澗壑。瞻彼鸞鳳群。翱翔逞雄略。振翰乘春風。上林欣有託。臣勵宗萬恭和。 勵宗萬 勵宗萬(1705-1759),河北靜海人,字滋大,號衣園,又號竹溪居士。
鵬鷽同一飛。天宇本澄廓。潔露飲朱草。明霞餐黛壑。期不愧鴛鸞。何致哂渠略。高卑慎自處。含毫有深託。臣張若靄恭和。 張若靄 張若靄(1713-1746),桐城人,廷玉子。字晴嵐,號景采,又號鍊雪道人。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潤祥推薦
兜底兒網收藏咨询熱線:010-57500696 (每天早7点-晚1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