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建中書諮(土母帖)
書諮(土母帖)
宋 李建中 1007-1012
紙本 冊 31.2x44.4 cm
李建中的書法用筆較少提按,多以中鋒行筆,故作品較有渾樸感。此作雖染唐末五代以來的豐腴氣息,卻也是宋初學習王字的代表,對於瞭解〈集王聖教序〉的流傳與影響,有相當重要之位置。
作者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北宋蜀(今四川)人。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歷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工部郎中。性閑靜,恬於進取。晚年居住西京(今河南洛陽)時,深為當地風土民情所吸引,三次請求留作西京留守御史臺的職事,人稱「李西臺」。精於翰墨,為宋初重要書家。
釋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蛔印7馊?J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門所出者。復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曆頭。賢郎未拾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難商量耳。見別訪尋穩便者。若有成見宅子又如何。細希示及。(押字)。諮。孫號西行少車。今有舊車。如到彼不用。可貨卻也。
特徵說明
單字的結體緊密,用筆沉著而豐腴,如黃庭堅所評:「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
北宋章惇認為李建中書法乃「宗王(羲之)法」,從用筆及結字確實可看出與〈集王聖教序〉之淵源。
「新安缺門」應指河南新安縣西的缺門山,距離洛陽不遠。李建中早年由蜀移居洛陽,後來多在京師或外州任官。晚年兩度在洛陽,一是任河南通判,約在景德中(1005)以前,一是任西京留司御史臺,約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以前,此帖當書於此際。
印鑑說明
()師尹父 不明
宋李西臺建中書 不明
笑()年六十餘、任心所成、尹實、珊瑚玉樹、鳳凰池上客 王尹實 王尹實,四明人,永樂時以篆書擅名海內。
默而成之 王偁 王偁(1370-1415),福建長樂人,字孟,又號孟揚、密齋。善篆行草書,以草篆名於時。為閩中十才子之一,洪武中領鄉薦,永樂初授翰林檢討,與修大典,學博才雄,最為學士解縉所重。
儀周鑑賞、翰墨林鑒定章、無恙、翰墨林、安氏儀周書畫之章 安岐 安岐(1683-約1745或1746),清天津人,一作朝鮮人,字儀周,號麓堂,又號松泉老人。代明珠在楊州為鹽商。博雅好古,收藏極富,尤精鑒賞。並好養士。有《墨緣匯觀》。
玉門居士、歲寒松柏、師善齋、姜氏、顯忠圖書 姜良的古字 姜良的古字,金華人。洪武二十九年舉人,官教授。
(立)儒、園公、谿翁堂 袁立儒 袁立儒,號瓢飲居士,建寧堂主。生卒年不詳。
嘉慶御覽之寶 清仁宗 顒琰(1760-1820),清高宗第十五子,嗣為帝,在位二十五年。謚睿,廟號仁宗,年號嘉慶。
宣統御覽之寶 清宣統帝 溥儀(1906-1967),清末代帝,在位三年(1909-1911),年號宣統。
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定鑑、
寶笈重編、石渠寶笈、
三希堂精鑑璽等數枚。 清高宗 弘曆(1711-1799),清世宗四子,文治武功,為清諸帝之最。清高宗亦熱愛鑑賞書畫,曾將宮中收藏編為《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續編數巨冊。在位六十年,廟號高宗,年號乾隆。
陳氏世寶、陳定印、陳氏家藏 陳定 陳定,字以御。崇禎至康熙間人,王時敏康熙丙午家書中,曾述及陳定為王額駙收買書畫情形,似為當時之書畫商人。
天籟閣、(桃花源)裏人家、(子京)父印、項元汴印、墨林祕玩等數枚。 項元汴 項元汴(1525-1590或1602),嘉興檇李人,字子京,號墨林,別號墨林子、墨林山人。明收藏家,築天籟閣,廣收書畫名蹟。
玉壺秋露 蕭引高 蕭引高,明人,小傳待考。
題跋
太古先生與予俱客江寧。雖居相密邇而足跡頗疏。為恨耳。祕閣晩出几格間。見西臺李公墨蹟。乃云。千里之地不能交。一談而開胷臆。思覿之深也。如此今昔不同。交誼何異。其書法則與嶽麓寺相似。間有一二行草。可謂絶今超古者也。宜寶之。制河王尹實跋。 王尹實 王尹實,四明人,永樂時人。
唐人書法自徐浩來。已駸駸入于宋矣。至蘇黄始一大變。而無復唐意。今觀李西臺書。雖在宋人。當去唐為不逺。前論謂其有李北海之風。是為知言矣。金華高士陳君大有得寶此帖。間出相示。觀畢謹識。時戊子(1408)嵗五月一日也。獨山王偁書。 王偁 王偁(1370-1415),福建長樂人,字孟,又號孟揚、密齋。
古人書法。魏有鍾元常。晉有王逸少。唐則歐虞顔栁。前後相望。今觀諸家之書。皆瀟洒出塵。應規入矩中間。栁氏顔氏雖有肥濁瘦硬不同。然皆各得字之精妙。有未易以聲音笑貌及之也。下此則宋西臺李建中。其書法盡得古人之妙。故能風軌魏晉。掃湔塵俗。得其一點一畫者皆可寶玩。而況全簡累字如此。君子能珍藏之。庶李氏之書不朽矣。金華姜良的古字。 姜良的古字 姜良的古字,金華人。洪武二十九年舉人。
自憶西臺筆法精。良宵長使夢魂驚。讌酣展卷晴窓下。秋露春雲酒欲醒。文江蕭引高。 蕭引高 蕭引高,明初時人。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潤祥推薦
兜底兒網收藏咨询熱線:010-57500696 (每天早7点-晚11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宋燕文貴溪山樓觀圖軸
下一篇:宋林逋手札二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