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次辯才韻詩
次辯才韻詩
宋 蘇軾 1090
紙本 冊 29x47.9 29x25.5 cm
某日蘇軾拜訪完辯才(1011-1091)後,辯才送東坡出寺。兩人談興猶濃, 不知不覺過了寺前的歸隱橋,來到風篁嶺。雖然破壞了辯才退隱龍井的規矩, 辯才卻笑以杜詩道:「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為了紀念此次忘情相送,於嶺上建亭,名為「過溪亭」,又稱「二老亭」。 蘇東坡為此賦詩,以東晉陶淵明訪友的故事比擬兩人的友誼。
作者
蘇軾(1036-1101),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雄於文學,書法自成體格,亦工畫竹石。官端明殿學士,提舉玉局觀。官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時,築室東坡。卒於常州,葬於汝州。諡文忠。有《東坡全集》。
釋文
辯才老師。退居龍井。不復出入。軾往見之。常出至風篁嶺。左右驚曰。遠公復過虎(溪矣)。辯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因作亭嶺上。名之曰過溪。亦曰二老。謹次辯才韻。賦詩一首。眉山蘇軾上。日月轉雙轂。古今同一丘。惟此鶴骨老。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天人爭挽留。去如龍出()。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鼈爭駢頭。此生蹔寄寓。常恐名實浮。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大千在掌握。寧有離別憂。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特徵說明
蘇軾此書用筆堅實沉著,筆致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他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強調率真的個性。
辯才(1011-1091),俗姓徐,名元淨,字无象,杭州於潛(今浙江臨安)人。元祐間,辯才從上天竺寺方丈任上退休,隱居龍井寺。 不久,蘇東坡出任杭州知州,得知老友辯才退居後不再出山,便經常前往龍井寺探望,一起談佛論詩。
印鑑說明
寄傲、項元汴印、子京父印、墨林祕玩、項元汴氏審定真跡等數枚。 項元汴 項元汴(1525-1590或1602),嘉興檇李人,字子京,號墨林,別號墨林子、墨林山人。明收藏家,築天籟閣,廣收書畫名蹟。
鴻緒、儼齋祕玩、王鴻緒印 王鴻緒 王鴻緒(1645-1723),華亭人,字季友,號儼齋,又號橫雲山人,康熙中以第二人及第,官戶部尚書。著有《賜金園集》。
宣統御覽之寶 清宣統帝 溥儀(1906-1967),清末代帝,在位三年(1909-1911),年號宣統。
不明印數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宋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
下一篇:宋人小寒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