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仿倪黄山水图轴
2014-02-10 16:50:57
兜底儿网艺术总监高润祥推荐:
《仿倪黄山水图》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原祁绘,纸本,水墨,纵97cm,横47.3cm。
画家简介:
王原祁(1642年-1715年)〔清〕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
专家点评:
作者自题:“元四家皆宗董巨倪黄另为一格,丰神气韵平淡天真,腕弛则懈,力着则粘,全在心目之间,取气候神有用意不用意之妙。新秋乍凉,养疴休沐,偶然奥到,便作此图。然笔与心违未能肠合,所谓口所能言笔不随也。康熙癸未中秋麓台。祁题。”迎首钤 “御书画图留与人看”朱白文印,款下钤“王原祁印”白文印、“麓台”朱文印。本幅左下角钤“西庐后人”朱文印。右下角钤鉴藏印“虚斋鉴定”朱文印,“过云楼藏”、“曾为汝南蕉雨轩藏”白文印。
款识中的“癸未”为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王原祁时年62岁。
本幅标题中所谓“倪黄”系指元代画家倪瓒、黄公望。此图法倪瓒风格,构图简约。绘水塘之滨,秋林饮霜的幽寂景致。图中大片的留白,在山石、树木的衬托下,得“远岫与云谷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的意趣。图中的山石宗法黄公望的笔法,用笔沉着稳健,皴染兼长,生动地表现出江南山峦质地松软的特点。从此图中可见,王氏不仅对倪黄画法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且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己作品之中。本幅当为王原祁晚年仿倪黄的代表作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
《仿倪黄山水图》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原祁绘,纸本,水墨,纵97cm,横47.3cm。

画家简介:
王原祁(1642年-1715年)〔清〕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
专家点评:
作者自题:“元四家皆宗董巨倪黄另为一格,丰神气韵平淡天真,腕弛则懈,力着则粘,全在心目之间,取气候神有用意不用意之妙。新秋乍凉,养疴休沐,偶然奥到,便作此图。然笔与心违未能肠合,所谓口所能言笔不随也。康熙癸未中秋麓台。祁题。”迎首钤 “御书画图留与人看”朱白文印,款下钤“王原祁印”白文印、“麓台”朱文印。本幅左下角钤“西庐后人”朱文印。右下角钤鉴藏印“虚斋鉴定”朱文印,“过云楼藏”、“曾为汝南蕉雨轩藏”白文印。
款识中的“癸未”为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王原祁时年62岁。
本幅标题中所谓“倪黄”系指元代画家倪瓒、黄公望。此图法倪瓒风格,构图简约。绘水塘之滨,秋林饮霜的幽寂景致。图中大片的留白,在山石、树木的衬托下,得“远岫与云谷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的意趣。图中的山石宗法黄公望的笔法,用笔沉着稳健,皴染兼长,生动地表现出江南山峦质地松软的特点。从此图中可见,王氏不仅对倪黄画法有着深入的了解,而且已经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己作品之中。本幅当为王原祁晚年仿倪黄的代表作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
撰稿人:李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