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历代画马欣赏 16 (现代 徐悲鸿 篇)

2014-03-17 13:50:02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近现代喜欢画马的画家依然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然非徐悲鸿莫属,事实上,他的名字早已与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徐悲鸿画马,一般不只为观赏,大多是借以抒发某种既定的心情,是最忧国忧民的马。

《奔马图》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八骏图》
       
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上八匹姿态各异的骏马在飞驰,它们勇往直前,昂首扬尾,气势撼人,象征着战场上驰骋的将士和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构图上左边和右边通过数量不同的马匹形成视觉和感官上的对比,如大军行进,统一而有变化。以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出头、颈、胸、腿等转折部位,大的干笔扫出鬃尾,浓淡干湿浑然天成。最后用水墨晕染,表现马的立体结构和明暗关系。画面上除了八匹骏马,没有任何其他衬托,留出足够的空间,给人无限的遐想,既突出主体,又有明显的象征意味。

 《哀鸣》
      
是其另一类精品之作的代表,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画家痛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为了激发国人的斗志和表达自己渴望民族解放的忧急心情而创作。这幅画里的马,高昂着头,目视远方。头部用浓墨作平面剪影式概括处理,小心的留白,表现出头部的结构。马的颈部挺立、胸、肚、臀、腿用骨线勾勒,比例精准。马尾与颈鬃使用重墨干笔用力挥出,飘动飞逸,虚实相生。画面墨色丰富多变,既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写意的简洁与凝练,又结合西画的块面与光影,把马的形体表现得栩栩如生,落款处题写:“哀鸣思战斗,徊立向苍苍”,表露出其以马喻人、托物抒怀的特点。

                                                                                                                             (易博)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