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38 汉代书法十则 1

2015-07-04 12:31:28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1 安国墓祠题记
《安国墓祠题记》,东汉永寿三年刻,公元1980年嘉祥宋山出土。
 
2 白石神君碑
东汉光和六年(183年)立。16行,行35字。碑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之苏庄白石神君庙,后移至县学。此碑结法方正,字形稍长,用笔清劲,波磔明显,属于谨严整饬一路。对此碑是否为汉人所书,历来有争议,对其书法的评价也不尽同。宋洪适《隶释》云:“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清翁方纲认为;“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为最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尤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朗、唐人而概疑之。”万经《分隶偶存》以碑未有慕容前燕元玺三年(354)题记,也认为“元玺去光和百七十余年,中间未必重刻。若元玺以后人,又必不肯并题名字摹之也。”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说:“《白石神君碑》有疑为汉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观程疵书,清劲简远,则此碑断非晋人所为。汉人书原非一体可尽,即此碑结法,要自谨严也。”杨守敬跋云:“……余按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者,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
 
3 帛书老子
西汉时期。
 
 
4 帛书黄帝书
汉帛书《黄帝书》或称《黄帝四经》。它包括《经法》、《经》(又称《十六经》或《十大经》)《称》、《原道》等四篇,它与帛书《老子》乙本抄在一起,故又称帛书《老子》卷前古佚书。其内容都是久已佚失的黄老家言,是研究中国思想史中有关汉初黄老思想的重要出土文献。 
 
 这卷帛书与《老子》乙卷同卷,出土时都已沿折痕断裂为长方形的帛片。全卷幅宽48厘米,珠丝栏墨书。其抄写年代与《老子》乙本相同,即抄写于汉文帝时期的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69年之间。 
 
帛书的书体风格于《老子》乙本基本相同,应属同一抄手所为。其字形布局规整、匀称,绝大多数字体时正方或扁方形,用笔略向左倚,横画或方入尖收,或蚕头雁尾并用,其构形左右对比强烈,无论时用笔结体还是章法布局,都显示出很成熟的隶书意味。
 
5 大吉买山地记
释文: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
 
《大吉买山地记》,东汉建初1年(76),又名《昆地六人买山地记》,刻在会稽跳山,俗称《跳山摩崖》。道光三年(一作六年)县人杜春生访得。与《三老忌日碑》同为浙江汉刻重宝,也是浙江现存最古之碑刻。
 
6 延光残碑(都官是吾碑)
延光残碑又称“都官是吾碑”,东汉延光四年刻,康熙六十年(1721)山东诸城超然台故址出土。书体篆隶结合,风格茂密朴厚。
 
7 敦煌木简
释文:到,责未报闻,可写下,其奉以从事,不愿知指,传马 皆大齿。
 
 一九七九年在敦煌县马圈湾出土了大量汉简,一千二百一十七枚,包括隶、草、行三种书体。书记简为章草,文字婉转自如,流畅奔放,有大家风度,开后世狂草体势。是西汉中期与新莽之间敦煌境内日常应用的主要字体。
 
 
8 公羊传砖
 
《公羊传砖》,东汉元和二年(85年)刻,砖长33.6cm,宽12.5cm。
 
释文: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曰王者孰胃(谓),胃(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正月?王之正月也。何言乎王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砖》是东汉民间流传的草隶书体,行笔驰骤与舒婉结合紧密,风格朴素。
 
 
9  广陵中殿石题记
 《广陵中殿石题记》,西汉时期作品。
 
10  甘泉山刻石
甘泉山刻石,西汉元凤(前80-前75)。刻石年代,赵之谦依其所藏之精拓本尚存“元凤”二字定作元凤,缪荃孙、徐森玉附历王胥卒之五凤四年后石原在江苏,清嘉庆十一年阮元访得,现在江都县中学。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