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44 汉代书法十则 7
2015-07-11 15:42:14
1夏阳扶荔宫砖文
一九六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西汉扶荔宫出土,距司马迁墓很近,砖上文字为“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
2 夏承碑
译文
君諱承,字仲兗,東萊府君之孫,大尉掾之中子,右中郎將弟也,累葉牧 守,印紱典據十有餘人,皆德任其位,名豐其爵,是故寵祿傳于歷世,策薰著于 王室,君鍾其美,受性淵懿,含和履仁,治詩尚書,兼覽群藝,靡不尋暢,州郡 更請,屈己匡君,為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上計掾、守令、冀州從事,所 在執憲,彈繩糾枉,〔忠〕絜清肅,進退以禮,允道篤愛,先人後己,克讓有終 ,察孝不行,大傅胡公,歆其(德)美,旌招俯,羔羊在公,四府歸高,除淳于 長,到官正席,流恩褒善,糾姦示惡,(旬)月化行,風俗改易,轓軒六?,飛 躍臨津,不日則月,皓天不弔,殲此良人,年(六十)有六,建寧三年六月癸巳 ,淹疾卒官,嗚呼痛哉,臣隸辟踊,悲動左右,百姓(號咷),若喪考妣,咳孤 憤泣,忉怛傷摧,勒銘金石,惟以告哀,其辭曰:於穆皇祖,天挺應期,佐時理 物,紹縱先軌,積德勤紹,燕于孫子,君之群慼,並時繁祉,明明君德,令問不 已,高山景行,慕前賢列,庶同如蘭,意願未止,中遭?夭,不終其紀,夙世霣 祚,早喪懿寶,抱器幽潛,永歸蒿里,痛矣如之,行路感動,黨魂有靈,垂後不
此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立,隶书。14行,行27字。原碑久毁。宋赵明诚《金石录》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间(1086~1093),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宋洺州广平郡,故治即今河北省永年县。明成化十五年(1479),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仆倒于府治后堂,遂于堂之东隅建“爱古轩”以覆之。但碑之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为后人剜剔(见秦民悦《广平志》)。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筑城为工匠所毁。越二年,知府唐曜乃于漳川书院(紫山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亭中。重刻碑高259.2厘米,宽124.8厘米,文13行,行35字。有额,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题记,皆正书。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碑主夏承,字仲兖,其祖、父及兄皆居显位,所谓“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承有文德,累任县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淳于县故治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三十里)。建宁三年六月卒。
《夏承碑》为著名汉碑之一。以其结字奇特,隶篆夹杂,且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自元王恽始定为蔡邕书,此后诸家多沿其说,然实无确据,故间有提出怀疑者(如清顾南原等)。姑不论书丹者为谁,历来对其书法有高度评价,则大致是统一的。如元王恽云:“近观公(按指蔡邕)建宁三年所书《五官功曹掾夏承墓表》,真奇笔也,如夏金铸鼎,形模怪谲,虽蛇神牛鬼,宠杂百出,而衣冠礼乐已胚胎乎其中,所谓气凌百代,笔陈堂堂者乎!?”(《秋澜集》)明王世贞谓:“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繇)、梁(鹄)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精彩飞动,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载,而他书亦不可考,姑阙之以俟知者。”(《弇州山人四部稿》)清王澍谓:“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虚舟题跋》)翁方纲评云:“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两汉金石记》)康有为谓:“王恽以《夏承》飞动,有芝英龙风之势,盖以为中郎书也。吾谓《夏承》自是别体,若近今冬心、板桥之类,以论语核之,必非中郎也。”
据赵明诚《金石录》称此碑“刻划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可见原石在南宋初年尚称完壁,惜久已不在人间。据称存世唯一比较可信的原石拓本,为明无锡华夏(字东沙)真赏斋本,缺三十字。有翁方纲长跋,世称孤本。
3校官潘乾碑
此碑全称《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东汉光和四年(181)十月立。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藏南京博物院。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溧水(今属江苏)县令喻仲远得于高淳县(今属江苏)固城湖之滨。碑主潘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灵帝光和中为溧阳长(故城在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四十五里)。卒后县丞赵勋及左、右尉董并、程阳等为之树碑颂德。
《校官碑》为汉隶成熟期之重要碑刻,也是江苏省现存最早的三碑之一(另二,一为吴《天发神谶》、一为吴《禅国山碑》)。其字体方严古厚,多用圆笔,布局茂密,气势沉雄而有汪洋之致。清方朔跋云:“字体方正淳古,有西京(指西汉)篆初变隶风范。东京(东汉)中唯《衡方》、《张迁》二碑如其结构。”(《枕经金石跋》)杨守敬评云:“方正古厚,已导《孔羡》之先路。但此浑融彼峭厉耳。”(《平碑记》)而康有为则以“丰茂”概之(见《广艺舟双楫·本汉》)
4 许阿瞿造像
在“东方艺术宝库”——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所收藏的近三千块汉代画像石刻中,有一块名为许阿瞿墓志画像石极为珍贵,它上面不仅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同时还锲刻有墓主人的名字和确切的纪年等文字。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墓志铭,被文物专家定为“国宝”。
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市东郊的曹魏墓中,是三国人用汉代画像石重新筑造坟墓时被挪用作墓顶石的,该墓志画像石70厘米×112厘米,石面左方为志文,隶书,竖刻6行,满行23字,共136字,末行有16字漫漶,不能尽识,曾将拓片寄于郭沫若同志考订断句加标点,其文曰:“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逐(逝),当时复迁。父之与母,感□□□,□壬五月,不□晚甘。羸劣瘦□,投财连(联)篇(翩),冀子长哉,□□□□,□□□此,□□土尘,立起□埽,以快往人。”从铭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墓主名叫许阿瞿,年仅五岁不幸于东汉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三月十八日就夭折了,全家极为悲伤。
此石的右边刻有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左边一幼童跽坐于榻上,旁边有铭文“许阿瞿”三字。许阿瞿前有三幼童,或托木乌,或牵引木鸠车玩耍。下格为舞乐场面,或飞剑跳丸,或踏盘鼓甩袖而舞,或抚琴吹箫奏乐,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一定是富贵之家的孩子。
许阿瞿的墓志铭铭文为四言韵文,语句流畅生动,书法方正整齐自然,在端庄厚重中透出率真灵稚气,与该画像石风格浑然一体,再现了汉代统治阶级迷恋于“楚歌郑舞”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反映了东汉时期崇信鬼神的观念和迷信思想,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珍贵的实物文字。
5刑徒墓葬砖铭
刑徒墓砖,清末时就有出土。清《陶斋藏石记》和《恒农冢墓遗文》都曾有过记载。一九六四年洛阳南郊发掘了五二二座刑徒墓,墓葬砖得以大量的出土,砖上的铭文书法亦渐被重视。在发掘中我们知道这些墓葬砖的铭刻时间在公元一O三——公元二一五年期间(永元十五年——延光四年)。
现有的资料证实,这些刑徒墓葬砖上的铭文有先朱书而后刻者,也有直接以刀刻划者。大概是因为对待那些死去的刑徒不必那样认真的缘故,铭文刻画多草率。用刀之法有些象秦诏版中简率的一路,使人感受到天真、质朴,奔放不羁的美。
按情理《刑徒墓葬砖铭》当属汉砖类,然观其拓片却没有汉砖和汉瓦当那种凝重美,据说刑墓砖是把砖头磨光后,再刻上铭文的,非翻模所为,所以它不类汉砖拓片,倒很象汉金器上的凿刻铭文。当然它纵横舒展,用不着象汉金文那样受装饰趣味的约束,它大小随意,也用不着象简牍文字那样排列成行。最妙不过的是几乎不用波挑,但隶书特征,体势全在,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6 贤良方正残石
《贤良方正残石》,著名的《安阳残石》之一,为《子游残碑》上截。高41cm,宽57cm,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191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后归姚贵昉和天津王氏,现藏天津博物馆。碑文隶书12行,存93字。碑刻隶字古朴,结体凝整,用笔含方蓄圆,拙中蕴秀,富于变化。
7芗他君石柱
芗他君石柱,东汉,高119.2cm,宽33.5cm。现藏故宫博物院。
石柱上正文10行417字。此件石柱为芗他君祠堂内置放的石柱之一,立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石柱四面刻有人物、动物画像,前面上半部刻文字,最上刻“东郡阙县东阿西乡堂芗他君石祠堂”,下刻正文,内容记载芗他君事迹以及其子芗无患等为其建立祠堂的原因与经过。柱础为一雕刻精美的神兽。刻石文字书法自然,体现了东汉隶书风貌之一种。汉代题刻石柱存世较少,如此件刻石文字内容丰富、画像雕刻精美者尤为少见。1934年,此石柱出土于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铁头山。
录文:东郡厥县东阿西乡常吉里芗他君石祠堂。永兴二年七月戊辰朔廿七日甲午,孤子芗无患、弟奉宗顿首。家父主吏,年九十,岁时加寅五月中,卒得病,饭食衰少,遂至掩忽不起;母年八十六,岁移在卯,九月十九日被病,卜问奏解不为有差,其月廿一日况忽不愈。旬年二亲蚤去明丗,弃离子孙,往而不返。帝王有终,不可追还,内外子孙,且至百人,抱持啼呼,不可奈何。惟主吏夙性忠孝,少失父母,丧服如礼,修身仕宦,县诸曹、市掾、主簿、廷掾、功曹、召府,更离元二,雍养孤寡,皆得相振。浊教儿子书记,以次仕学。大子伯南,结偅在郡,无为功曹书佐。在门閤上计,守临邑尉,监蒨案,狱贼决史,还县廷掾、功曹、主薄,为郡县所归。坐席未竟,年西卌二不幸蚤终,不卒子道。呜呼悲哉,主吏早失贤子。无患、奉宗,克念父母之恩,思念忉怛悲楚之情,兄弟暴露在冢,不辟晨夏,负图成墓,列种松柏,起立石祠堂,冀二亲魂零有所依止。岁腊拜贺,子孙懽喜。堂虽小,经日甚久,取石南山,更逾二年,这今成已。使师操蒃,山阳瑕丘荣保,画师高平代盛、邵强生等十余人。段钱二万五千。朝莫侍师,不敢失懽心,天恩不谢,父母恩不报。兄弟共处甚于亲在,财力小堂,示有子道,差于路食。唯观者诸君,願勿贩伤,寿得万年,家富昌。此上人马,皆食大仓。
8熹平三年残碑
东汉熹平三年残碑,此碑是1980年文博人员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于山东台儿庄区张山子公社(现张山子镇),据悉此碑在文革前夕出土于官牧村的一座汉墓中,后被石匠截断充作石材。其余部分终未找到。
此残碑长86、宽33、厚13厘米,石质为青色石灰岩,虽泐蚀较严重,但尚可认读碑文。据碑上纪年,知此碑作于东汉孝灵帝(174年)时期。
此碑书法方峻古质,以方笔为主,辅以圆势,结体灵活生动,不拘成法。如“是”字上大下小,极似《张迁碑》上某些字的特点。“妻”字结体虽平正,但笔法起势、收笔处丰富多变。因此碑的时期处于东汉晚期,书法的审美趣味已与东汉鼎盛时期有所不同,已可在此碑的字体上见出某些书体演变的痕迹,如楷意。
由于此碑为近时出土,没有太多的椎拓行为,故字口锐劲,更多地保留了一些“原始”状态,对了解汉代的碑刻不无益处。
9汉 向寿墓碑
《向寿墓碑》,东汉永兴二年(154)三月一日葬于河南许昌。隶书。拓片高54cm,宽53cm,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金石组。
10汉 西岳神符刻石
西岳神符刻石,汉刻。隶书。拓片高27cm,宽35cm,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金石组。
一九六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西汉扶荔宫出土,距司马迁墓很近,砖上文字为“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
2 夏承碑
译文
君諱承,字仲兗,東萊府君之孫,大尉掾之中子,右中郎將弟也,累葉牧 守,印紱典據十有餘人,皆德任其位,名豐其爵,是故寵祿傳于歷世,策薰著于 王室,君鍾其美,受性淵懿,含和履仁,治詩尚書,兼覽群藝,靡不尋暢,州郡 更請,屈己匡君,為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上計掾、守令、冀州從事,所 在執憲,彈繩糾枉,〔忠〕絜清肅,進退以禮,允道篤愛,先人後己,克讓有終 ,察孝不行,大傅胡公,歆其(德)美,旌招俯,羔羊在公,四府歸高,除淳于 長,到官正席,流恩褒善,糾姦示惡,(旬)月化行,風俗改易,轓軒六?,飛 躍臨津,不日則月,皓天不弔,殲此良人,年(六十)有六,建寧三年六月癸巳 ,淹疾卒官,嗚呼痛哉,臣隸辟踊,悲動左右,百姓(號咷),若喪考妣,咳孤 憤泣,忉怛傷摧,勒銘金石,惟以告哀,其辭曰:於穆皇祖,天挺應期,佐時理 物,紹縱先軌,積德勤紹,燕于孫子,君之群慼,並時繁祉,明明君德,令問不 已,高山景行,慕前賢列,庶同如蘭,意願未止,中遭?夭,不終其紀,夙世霣 祚,早喪懿寶,抱器幽潛,永歸蒿里,痛矣如之,行路感動,黨魂有靈,垂後不
此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立,隶书。14行,行27字。原碑久毁。宋赵明诚《金石录》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间(1086~1093),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宋洺州广平郡,故治即今河北省永年县。明成化十五年(1479),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仆倒于府治后堂,遂于堂之东隅建“爱古轩”以覆之。但碑之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为后人剜剔(见秦民悦《广平志》)。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筑城为工匠所毁。越二年,知府唐曜乃于漳川书院(紫山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亭中。重刻碑高259.2厘米,宽124.8厘米,文13行,行35字。有额,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题记,皆正书。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碑主夏承,字仲兖,其祖、父及兄皆居显位,所谓“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承有文德,累任县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淳于县故治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三十里)。建宁三年六月卒。
《夏承碑》为著名汉碑之一。以其结字奇特,隶篆夹杂,且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自元王恽始定为蔡邕书,此后诸家多沿其说,然实无确据,故间有提出怀疑者(如清顾南原等)。姑不论书丹者为谁,历来对其书法有高度评价,则大致是统一的。如元王恽云:“近观公(按指蔡邕)建宁三年所书《五官功曹掾夏承墓表》,真奇笔也,如夏金铸鼎,形模怪谲,虽蛇神牛鬼,宠杂百出,而衣冠礼乐已胚胎乎其中,所谓气凌百代,笔陈堂堂者乎!?”(《秋澜集》)明王世贞谓:“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繇)、梁(鹄)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精彩飞动,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载,而他书亦不可考,姑阙之以俟知者。”(《弇州山人四部稿》)清王澍谓:“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虚舟题跋》)翁方纲评云:“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两汉金石记》)康有为谓:“王恽以《夏承》飞动,有芝英龙风之势,盖以为中郎书也。吾谓《夏承》自是别体,若近今冬心、板桥之类,以论语核之,必非中郎也。”
据赵明诚《金石录》称此碑“刻划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可见原石在南宋初年尚称完壁,惜久已不在人间。据称存世唯一比较可信的原石拓本,为明无锡华夏(字东沙)真赏斋本,缺三十字。有翁方纲长跋,世称孤本。
3校官潘乾碑
此碑全称《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东汉光和四年(181)十月立。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藏南京博物院。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溧水(今属江苏)县令喻仲远得于高淳县(今属江苏)固城湖之滨。碑主潘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灵帝光和中为溧阳长(故城在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四十五里)。卒后县丞赵勋及左、右尉董并、程阳等为之树碑颂德。
《校官碑》为汉隶成熟期之重要碑刻,也是江苏省现存最早的三碑之一(另二,一为吴《天发神谶》、一为吴《禅国山碑》)。其字体方严古厚,多用圆笔,布局茂密,气势沉雄而有汪洋之致。清方朔跋云:“字体方正淳古,有西京(指西汉)篆初变隶风范。东京(东汉)中唯《衡方》、《张迁》二碑如其结构。”(《枕经金石跋》)杨守敬评云:“方正古厚,已导《孔羡》之先路。但此浑融彼峭厉耳。”(《平碑记》)而康有为则以“丰茂”概之(见《广艺舟双楫·本汉》)
4 许阿瞿造像
在“东方艺术宝库”——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所收藏的近三千块汉代画像石刻中,有一块名为许阿瞿墓志画像石极为珍贵,它上面不仅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同时还锲刻有墓主人的名字和确切的纪年等文字。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墓志铭,被文物专家定为“国宝”。
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市东郊的曹魏墓中,是三国人用汉代画像石重新筑造坟墓时被挪用作墓顶石的,该墓志画像石70厘米×112厘米,石面左方为志文,隶书,竖刻6行,满行23字,共136字,末行有16字漫漶,不能尽识,曾将拓片寄于郭沫若同志考订断句加标点,其文曰:“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逐(逝),当时复迁。父之与母,感□□□,□壬五月,不□晚甘。羸劣瘦□,投财连(联)篇(翩),冀子长哉,□□□□,□□□此,□□土尘,立起□埽,以快往人。”从铭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墓主名叫许阿瞿,年仅五岁不幸于东汉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三月十八日就夭折了,全家极为悲伤。
此石的右边刻有画像分上下两格,上格左边一幼童跽坐于榻上,旁边有铭文“许阿瞿”三字。许阿瞿前有三幼童,或托木乌,或牵引木鸠车玩耍。下格为舞乐场面,或飞剑跳丸,或踏盘鼓甩袖而舞,或抚琴吹箫奏乐,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一定是富贵之家的孩子。
许阿瞿的墓志铭铭文为四言韵文,语句流畅生动,书法方正整齐自然,在端庄厚重中透出率真灵稚气,与该画像石风格浑然一体,再现了汉代统治阶级迷恋于“楚歌郑舞”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反映了东汉时期崇信鬼神的观念和迷信思想,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珍贵的实物文字。
5刑徒墓葬砖铭
刑徒墓砖,清末时就有出土。清《陶斋藏石记》和《恒农冢墓遗文》都曾有过记载。一九六四年洛阳南郊发掘了五二二座刑徒墓,墓葬砖得以大量的出土,砖上的铭文书法亦渐被重视。在发掘中我们知道这些墓葬砖的铭刻时间在公元一O三——公元二一五年期间(永元十五年——延光四年)。
现有的资料证实,这些刑徒墓葬砖上的铭文有先朱书而后刻者,也有直接以刀刻划者。大概是因为对待那些死去的刑徒不必那样认真的缘故,铭文刻画多草率。用刀之法有些象秦诏版中简率的一路,使人感受到天真、质朴,奔放不羁的美。
按情理《刑徒墓葬砖铭》当属汉砖类,然观其拓片却没有汉砖和汉瓦当那种凝重美,据说刑墓砖是把砖头磨光后,再刻上铭文的,非翻模所为,所以它不类汉砖拓片,倒很象汉金器上的凿刻铭文。当然它纵横舒展,用不着象汉金文那样受装饰趣味的约束,它大小随意,也用不着象简牍文字那样排列成行。最妙不过的是几乎不用波挑,但隶书特征,体势全在,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6 贤良方正残石
《贤良方正残石》,著名的《安阳残石》之一,为《子游残碑》上截。高41cm,宽57cm,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191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后归姚贵昉和天津王氏,现藏天津博物馆。碑文隶书12行,存93字。碑刻隶字古朴,结体凝整,用笔含方蓄圆,拙中蕴秀,富于变化。
7芗他君石柱
芗他君石柱,东汉,高119.2cm,宽33.5cm。现藏故宫博物院。
石柱上正文10行417字。此件石柱为芗他君祠堂内置放的石柱之一,立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石柱四面刻有人物、动物画像,前面上半部刻文字,最上刻“东郡阙县东阿西乡堂芗他君石祠堂”,下刻正文,内容记载芗他君事迹以及其子芗无患等为其建立祠堂的原因与经过。柱础为一雕刻精美的神兽。刻石文字书法自然,体现了东汉隶书风貌之一种。汉代题刻石柱存世较少,如此件刻石文字内容丰富、画像雕刻精美者尤为少见。1934年,此石柱出土于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铁头山。
录文:东郡厥县东阿西乡常吉里芗他君石祠堂。永兴二年七月戊辰朔廿七日甲午,孤子芗无患、弟奉宗顿首。家父主吏,年九十,岁时加寅五月中,卒得病,饭食衰少,遂至掩忽不起;母年八十六,岁移在卯,九月十九日被病,卜问奏解不为有差,其月廿一日况忽不愈。旬年二亲蚤去明丗,弃离子孙,往而不返。帝王有终,不可追还,内外子孙,且至百人,抱持啼呼,不可奈何。惟主吏夙性忠孝,少失父母,丧服如礼,修身仕宦,县诸曹、市掾、主簿、廷掾、功曹、召府,更离元二,雍养孤寡,皆得相振。浊教儿子书记,以次仕学。大子伯南,结偅在郡,无为功曹书佐。在门閤上计,守临邑尉,监蒨案,狱贼决史,还县廷掾、功曹、主薄,为郡县所归。坐席未竟,年西卌二不幸蚤终,不卒子道。呜呼悲哉,主吏早失贤子。无患、奉宗,克念父母之恩,思念忉怛悲楚之情,兄弟暴露在冢,不辟晨夏,负图成墓,列种松柏,起立石祠堂,冀二亲魂零有所依止。岁腊拜贺,子孙懽喜。堂虽小,经日甚久,取石南山,更逾二年,这今成已。使师操蒃,山阳瑕丘荣保,画师高平代盛、邵强生等十余人。段钱二万五千。朝莫侍师,不敢失懽心,天恩不谢,父母恩不报。兄弟共处甚于亲在,财力小堂,示有子道,差于路食。唯观者诸君,願勿贩伤,寿得万年,家富昌。此上人马,皆食大仓。
8熹平三年残碑
东汉熹平三年残碑,此碑是1980年文博人员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于山东台儿庄区张山子公社(现张山子镇),据悉此碑在文革前夕出土于官牧村的一座汉墓中,后被石匠截断充作石材。其余部分终未找到。
此残碑长86、宽33、厚13厘米,石质为青色石灰岩,虽泐蚀较严重,但尚可认读碑文。据碑上纪年,知此碑作于东汉孝灵帝(174年)时期。
此碑书法方峻古质,以方笔为主,辅以圆势,结体灵活生动,不拘成法。如“是”字上大下小,极似《张迁碑》上某些字的特点。“妻”字结体虽平正,但笔法起势、收笔处丰富多变。因此碑的时期处于东汉晚期,书法的审美趣味已与东汉鼎盛时期有所不同,已可在此碑的字体上见出某些书体演变的痕迹,如楷意。
由于此碑为近时出土,没有太多的椎拓行为,故字口锐劲,更多地保留了一些“原始”状态,对了解汉代的碑刻不无益处。
9汉 向寿墓碑
《向寿墓碑》,东汉永兴二年(154)三月一日葬于河南许昌。隶书。拓片高54cm,宽53cm,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金石组。
10汉 西岳神符刻石
西岳神符刻石,汉刻。隶书。拓片高27cm,宽35cm,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金石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