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45 汉代书法十则 8

2015-07-12 10:27:4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1乙瑛碑

译文 
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魯前相瑛書言,詔書崇聖道,勉□〔藝〕, 孔子作春秋,制孝經,□□五經,演易〔繫〕辭,經緯天地,幽讚神明,故特立 廟,?成?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一人, 典主守廟,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須報,謹問大常,祠曹掾馮牟, 史郭玄辭對,〔故事辟〕□〔禮〕未行,祠先聖師,侍祠者,孔子子孫,大宰, 大祝令各一人,皆備爵,大常丞監祠,河南尹〔給〕牛〔羊〕彖□□□各一,大 司農給米祠,臣愚以為,如瑛言,孔子大聖,則象乾?,為漢制作,先世所尊, 祠用眾〔牲〕,長□〔備〕□,〔今欲〕加寵子孫,〔敬〕恭明祀,傳于罔極, 可許,臣請魯〔相〕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領禮器,〔出〕□□□,□〔 犬〕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臣稽首以聞。 制曰可, 〔司徒公〕河〔南〕□□□□〔字〕季高元嘉三年三 月廿七日壬寅奏雒陽宮 司〔空公〕蜀〔郡成都〕□〔戒〕字意伯 元嘉三年三 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魯相,承書〔從〕事,下當用者 ,〔選其年〕?〔以〕□,經通一藝,雜試通利能奉弘先聖之禮,為〔宗〕所〔 歸〕者,如詔書,書到言:永興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魯相平,行長史事 ,?守長〔擅〕,叩〔頭〕死罪,〔敢〕言之,司徒司空府壬寅詔書,為孔子廟 置百石卒史一人,掌主禮器,選年?以上,〔經〕通〔一〕藝,〔雜試能〕奉弘 先聖之禮,為宗所歸者,平叩頭叩頭,死罪死罪,謹案文書,守文學掾魯孔龢, 師〔孔〕憲,戶〔曹史孔寬等〕雜試,龢脩春秋嚴氏,經通高第,事親至孝,能 奉先聖〔之〕禮,為宗所歸,除龢,〔補〕名狀如〔牒〕,平〔惶恐叩頭,死〕 罪死罪,上司空府 讚曰:巍巍大聖,赫赫彌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 令鮑疊字文公,上黨〔屯〕留人,政教稽古,若重規〔矩〕,乙君察舉,守宅除 吏,孔子十九世〔孫麟〕,廉請置百石卒史一人,鮑君造作百石吏舍,功垂無窮 ,於是始□。
 
 
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隶书。18行,行40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碑高260厘米,宽128厘米。碑后附“后汉钟太尉书,(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时乙瑛已离任,遂以孔龢补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与《史晨》、《华岳庙》、《熹平石经》同趣。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张稚圭以为钟繇所书。宋洪适《隶释》云:“……繇以魏太和四年(230)卒,距永兴盖七十八年,图经所云非也。”明赵崡《石墨镌华》也说:“元常,献帝初始为黄门侍郎,距永兴且四十年,此非元常书明甚。未知张稚圭所按何图。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明郭宗昌《金石史》谓此碑“尔雅简质可读,书益高古超逸。”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礼器》、《史晨》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宫之富。王篛林(澍)太史谓雄古,翁潭溪(方纲)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2  袁安碑

释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十一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城令十三年十 二月丙辰拜楚郡守十七年八月 庚申徵拜河南尹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月癸丑 闰月庚午葬
 
 
东汉永元四年(92年)立,篆书,10行,行存15字。藏河南省博物馆。上下残损,民国十八年被发现,为世所重,一九二三年在洛阳出土《袁敞碑》,书风与此碑极其相似,专家以为一人所书。袁敞为袁安之子。后多以二碑并称。《袁安碑》在书风上属于规范严谨一类,篆法通婉流畅,精细均匀,疏密得当,加之刻工精细。继承了正脉篆书传统。不失为临习篆书的好范本。
 
 
3袁敞碑

释文:敞叔平司徒公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 五月丙戍除郎中九年 门侍郎十年八月丁丑 十月申申拜侍中 步兵校尉延年平元 匠其七月丁丑拜东 丙戍徵拜大仆五年 初二年十二月庚 其辛酉葬
 
 
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刻。碑有断缺。《袁敞碑》,全称《汉司空袁敞碑》,1923年春,出土于洛阳。此碑以方折之笔作篆法,不失流畅,成为此碑长处。是小篆书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清邓石如习小篆,从此碑获益不少。
 
 
4杨叔恭残碑

此碑今称《汉沇州刺史杨叔恭残碑》。东汉建宁四年(171)七月刻,隶书。碑残,存71字。藏故宫博物院。原在山东钜野昌邑集路旁。《水经注·济水》云:“大城(即沇州)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沇州刺史河东薛棠像碑》,……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阳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此是有关《杨叔恭碑》的最早著录。《杨叔恭碑》结字工整,体势开张,书风古雅秀润;其碑侧题名更为疏宕萧散。清方朔跋云:“书法古雅秀挺,有合《韩勑》、《史晨》二家意思。碑侧题则跌宕疏秀,不拘故常,亦不异《韩勑碑阴》、《史晨》末,可宝也。”(《枕经金石跋》)康有为称:“《杨叔恭》、《郑固》端整古秀,其碑侧纵肆,姿意尤远,皆顽伯(邓石如)所自出也。”(《广艺舟双楫》)
 
5阳嘉残碑

阳嘉残碑,此石又名《少壮州郡等字残碑》。东汉阳嘉二年(133年)刻,一说永和元年(136)。清光绪元年山东曲阜出土。清光绪元年(1875)于山东曲阜出土,后归海丰吴式芬。光绪十八年(1892)吴宅失火,传此石与《刘玉墓志》同被烧毁。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谓:“诸书皆云,光绪十八年毁于火。近闻石在南京。”
 
碑阳存10行,碑阴存3列。此碑碑阳漫漶其半,碑阴字字清晰。此碑书法方整秀劲,波挑夸张,飘逸多姿,允称汉隶中之佼佼者。有重刻本。
 
 
6银雀山汉简

一九七二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西汉武帝初年墓葬中发现。其中《孙子兵法》竹简的出土使失传近二千年的古佚书重新发现。其书法属隶书,略带篆意,有照显波磔,中宫收紧,笔力雄健,与东汉碑刻隶书十分近似。
 
 
7尹宙碑

全称《汉豫州从事尹宙碑》。东汉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192厦米。横89.6厘米。14行。行27字。存河南鄢陵县。额篆书仅存“从铭”二字。元皇庆元年(1312)正月,汴梁路(今河南)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巴赤,以重修孔子庙广求石材,于洧川(今河南洧川县境)发现此石,后移至鄢陵孔庙内。不知何时又没入士中。明嘉靖十七年(1538),一说万历间(1573~1619),因棺水泛涨,岸崩而重出,复迁回鄢陵孔庙。今庙已改为县立第二中学。碑阴有元皇庆三年题记。碑主人尹宙,字周南,河南颍川人。博通经传,官至豫州(治在今安徽毫县)从事。熹平六年四月己卯卒,终年六十二岁。《尹宙碑》结体内紧外拓,笔画细瘦圆健,体势近似楷书,元明以来书家多称之。清王澍评其书云:“汉人隶书,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约多以古劲方拙为尚,独《尹宙碑》笔法圆健,于楷为近。”(《虚舟题跋》)后世每多以此碑与《孔宙碑》并称“二宙”。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尹宙》)碑字较诸碑稍大,而冲和有度,正与《孔宙碑》可同玩之。”郭尚先虽以为《尹宙》比《孔宙》“不及远甚”,但他临写“二宙”时,仍说“笔下觉有秦篆气”,并说《尹宙》“其神逸固不及《史晨》、《韩勑》诸石,而圆到整丽,要非魏人所能仿佛。”(《芳坚馆题跋》)至乾隆时,全碑仍一字不缺。其后拓本,泐字渐多。
 
此碑书法笔法圆健,与楷相近。古代书家给以较高的评价,“无一字不生动,无一字不规矩”,《尹宙碑》是汉隶高峰期的碑刻之一。
 
8幽州书佐秦君石阙

此石1964年出土于北京西郊石景山。无年月,存阳文“汉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10字。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同时发现的有石表、石柱、石柱础、石阙顶等。石柱刻文有“永元十七年四月”等字样。“永元”为东汉和帝年号,凡十六年(89~104)。公元105年阴历四月改元“元兴”,刻文仍题“水元十七年”,当是由于远离京城,诏令未至之故。其书大小参差,多用方折。笔画圆劲如截钢丝,气势雄浑,别具一格。
 
9延光残碑(都官是吾碑)

延光残碑又称“都官是吾碑”,东汉延光四年刻,康熙六十年(1721)山东诸城超然台故址出土。书体篆隶结合,风格茂密朴厚。
 
10阳泉使者舍熏炉铭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西汉。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