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46 汉代书法12则 9

2015-07-13 13:36:3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1杨淮表记

《杨淮表记》,汉著名摩崖刻石之一,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摩崖隶书,碑文7行,行25、26字不等,在陕西褒城石门西壁。 该碑书法奇逸古雅,与《石门颂》相近。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石云:“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诚如康氏所言,“杨碑”最大的书法特色就是古奇纵逸,疏荡天成,后世之《爨龙颜》、《灵庙碑》大由所出,其字朴拙真率,巧夺天工,观之则生迥出尘寰,飘然物外之感。 但凡古隶,尚欠周正规矩,唯独于此,天人合一,而古意存焉。日常临写,心摹手追,浑思度外,可矫帖学习气之弊。
 
2永寿元年墓志

永寿元年墓志,东汉,纵三三.一、横三八.九厘米。一九八二年发现于邳州燕子埠。刻于画像石墓墓室门楣中段。一七行。“君者讳纡字季”,官职为徐州从事。永寿元年(155年)物故,丙申(156年)入葬。共二百四十一字,有三十余字漫漶不清(《文物》一九九四年第八期)。
 
3姚孝经墓记

姚孝经墓记,东汉永平16年(73)4月22日,泥质灰陶,边长40、厚5厘米。志文隶书6行,行6-8字不等,共40字。1990年1月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关镇北窑村东砖厂,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此志隶书大率为随意刻画,笔画硬直粗率,字体大小不一,但古朴稚拙,自有生气。
 
4郑季宣碑

《郑季宣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碑在山东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县)。拓本纵90.5cm,横110cm。隶书18行,前15行是序,行37字,后3行是铭,行35字。碑阴横刻篆书“尉氏故吏处士人名”8字。其它因剥落几难辨认。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翁方纲嘱黄易升碑,于是碑阳较前多若干字。侧刻黄易题记,现仅残存数字。
 
《郑季宣碑》书法古健雅杰,在汉碑中堪称杰作。
 
此本为故宫藏清初拓本。其中“都”字右半清晰,“今司”二字未泐。有潘宁、梁章钜题跋,陈兆崙、刘彬华观款及“许顽”、“章钜之印”等钤印6方。
 
宋洪适《隶续》,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和王昶《金石萃编》等著录。


5扬量买山刻石

西汉扬量买山刻石,墨拓整纸本,已裱立轴。本幅纵119cm,横51.5cm,其中有拓墨处约43cm见方,上下余纸则为清人徐同柏于道光壬辰年(1832年)题写的释文及跋语。
 
铭文隶书5行共27字:“地节二年十月,巴州民扬量买山,直钱千百。作业守,子孙永保其毋替。”因多漫漶,故依徐释。
 
石刻于西汉宣帝刘询地节二年(前68年),清代在四川巴县出土。道光十一年(1831年)被钱安父携归湖州,拓赠同好。后又归吴重光家,至咸丰十年(1860年)石毁。原石拓本流传极少,有翻刻逼真。
 
此石之可贵首先在于西汉石刻文献传世稀少;其次在于其字体取势扁方,波磔毕具,为成熟汉隶之最早标本,极受书法史家的重视。
 
此本淡墨精拓。钤有“均初”、“均初所得”、“郑斋金石”、“子善”、“双溪草堂图记”、“昆陵吕氏欣木收藏书画金石碑帖图记”等鉴藏印章。
 
主要著录有:清冯登府《石经阁金石跋文》、洪颐煊《平津读碑三续》、杨铎《含青阁金石记》、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现代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
 
6 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明初在山东东平县出土,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此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7张景碑

此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纵125厘米,横54厘米。四周残损,存12行,行23字,共229字。存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一九五九年在河南南阳市南城门里路东出土。碑文记述地方官同意乡民张景包修土牛、瓦屋等设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徭役之事。字法端严工细,体势开张,波磔分明,用笔峻利,方圆兼备,秀丽多姿。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碑中有一“府”字曳脚特长,呈刀币形,为他碑所罕见。1982年文物出版社有初拓影印本。
 
此碑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端庄自然,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
 
8治河刻石

治河刻石,西汉甘露5年(前49)。
 
9赵仪碑

赵仪碑,2000年6月,四川芦山县在旧城改造挖地基时出土。所出赵仪碑出土时已被凿成三块。三块碑阴均刻有碑文。
 
碑正面上部两块有铭文,字迹漫漶不清,不能断读。但能观察出显系经至少三次以上重复刻文,内容均与记载赵仪有关。最后一次刻有字径约高十二厘米,宽十五厘米的“蜀郡属国”等大字。字体均为隶书。碑阴字迹由于紧帖城墙夯土,因而保存相当完好,有如新刻一般,字体方正古拙。从碑阴内容看,这三块残碑应该为一个整体,而相连部位,因凿开的原因,该部位的文字亦相应被毁。
 
赵仪碑释文:汉故属国都尉楗为属国赵君讳字台公,在官清亮,吏民谟念,为立碑颂,遭谢酉张除反,爰傅碑在泥涂、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癸酉,试守汉嘉长蜀郡临邛张河字起南,将主薄文坚、主记史邯伍、功曹□□,掾史许和、杨便、中部□度邑郭掾、卢馀、王贵等,以家钱雇饭石工刘盛复立,以示后贤。
 
10赵菿残碑

此碑全称《汉郎中赵菿残碑》。无年月,残损过甚,仅存碑额及碑石上载少许。碑阳隶书阴刻十七行,行四至七字不等,可识者92字,藏河南南阳汉碑亭。1937年春,南阳城东李相公庄出土。现与《张景碑》、《李孟初碑》同置南阳卧龙岗汉碑亭内。碑文记赵菿功德。菿,史籍不载。其书法内敛外拓,波磔分明,方严峻利,布局疏朗,有古厚之风,当是东汉末期汉隶达于鼎盛时之制。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第九辑有整拓缩印。

11子游残石

汉元初二年(115)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下截存78字,上截存93字。
 
此碑下截“允字子游”残石,于清嘉庆三年(1798)四月出土于安阳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旋移至孔庙。为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一。后复移置洛阳存古阁。今藏安阳文化馆.民国二年(1913)于安阳出土此碑之上截,即“贤良方正”残石,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民国二年在河南安阳出土,为上下两段。
 
此碑是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有浑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开《张墨女墓志》和六朝石刻的先河。
 
旧拓本“子游”之“游”字左三点,因苔土所封,尚未剔出。有重刻本。


12郑固碑

全称《汉郎中郑固碑》,额篆书“汉故郎中郑君之碑”二行八字。东汉延熹元年(158年)四月立,隶书。15行,行29字。碑在山东济宁。原石埋入土中一段,上部仅存二百五十四字。清乾隆四十三年李东淇、蓝嘉瑄掘起入地部分,得全字六十,又半字五;在此之前,即雍正六年,李□(左鱼右鸟)曾得碑之最下一段(右下角),存字二十,又半字四。
 
此碑是当时专业书家所书,字形扁阔,结体端严,点画多程式化。在宋时欧阳修《集古录》即已目为“零落之余”,下部之字多漫漶不可读。其书风与《乙瑛》、《史晨》相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谨严。清万经评其“笔法坚劲”,翁方纲谓其“密理与纵横兼之,此古隶第一”。杨守敬云:“此碑古健雅洁,在汉隶亦称佳作,尤少积气,《礼器》之亚也。”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