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79 晋代 王羲之 《奉橘帖》

2015-08-19 11:45:08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名称】奉橘帖
【作者】王羲之
【时代】东晋
【书体】行书
【摹搨】唐代
【材质】硬黄纸,墨迹
【规格】纵24.7厘米
【字势】2行,12字
【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行书《奉橘帖》,与《何如帖》、《平安帖》连为一纸,纵24.7厘米,横46.8厘米。

释文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大意
奉送上橘子三百枚。由于还未到霜降,未能多采摘。

书法欣赏

点画与书风
《奉橘帖》虽聊聊数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视若轻盈,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中锋、侧锋并用,聊聊数字,令人回味无穷。……《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书的主流风貌,点画的行态,灵活多变,意趣丰富,且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结体的纵横聚散恰到好处,其造型大多是圆润的椭圆形,有轻灵之感。    
行气与轴线
《奉橘帖》虽两行文字,字势行气也变化丰富:首行由于“三”、“枚”两字左移,将较垂直的轴线行呈曲线分布。其次,“三”字的末笔横画右移,“百”字右横折左倾,将字势与行气联动起来,形成第一个曲线。其后“枚”虽整体向左欹侧,但末字用力向右下,使笔势均衡。“霜未降”三字通过主笔的映带,使行轴线再次形成弧线。曲线行轴线的使用,赋予作品以律动,有音乐之感。
王献之有草书《送梨帖》,内容与《奉橘帖》略似。《送梨帖》云:“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其首行字势行气也与《奉橘帖》相近。

结体与布白
《奉橘帖》无王羲之尺牍中“羲之白”、“羲之顿首”、“不具”等尺牍书写格式,应为便函。信中所说“奉橘三百枚”,是送给亲友的。与“平安三帖”中的《平安帖》、《何如帖》比较,《奉橘帖》有不同的面貌。书法有成熟的风格面目,已进入创造境界;在已有风格的基础上,一件作品一个面目,则是更高的境界,从“平安三帖”的不同风格,可感知王羲之的创造力。
《奉橘帖》首先是结体宽松。王羲之的字,中宫多紧密(王羲之前期作品《姨母帖》中宫则较宽。缘于《姨母帖》较多隶意,结体平正),而《奉橘帖》结体不取平正,左低右高(左低右高较符合人的视觉与书写习惯)。《奉橘帖》其次是笔意活脱。“活脱”除与中宫宽、略倾斜有关外,更源于笔致的丰富和结字的巧妙。笔致的变化来自用笔的轻重提按与转笔调锋。
以“块”、“面”的造型角度观察,“奉橘”两字的紧密,与“三百枚”三字的疏朗,形成大的反差;另外,“可多得”三字用笔轻灵流动,也与右行“奉橘”等字的厚重也形成反差。反差关系增强了作品丰富的内涵。以单字分析,“三”字点画虽全为短横,而起笔略方,收笔较圆。一方一圆,加之三横角度不同,姿态各异。再如“得”字,布白天然,笔画又无处不曲。偏旁“寸”字笔锋调转微妙,尤其是最后一点,出人意料,反手书成。《奉橘帖》诸多微妙之处,并非全部都是经营安排,而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陆游语)。因此,凡书法绝妙之迹,处处可学,亦处处不可学,书画在法,而其妙在人也。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迹,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和复本。所谓“摹”,就是对原作真迹摹写,力求丝毫不差。书法摹写称之为“响拓”,绘画摹写称之为“移画”。这一风气在唐宋时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设置的许多专门摹拓书法名迹的“御府”,下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唐朝的摹本就显得尤其珍贵。唐代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