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180 晋代 王羲之 《上虞帖卷》

2015-08-20 14:09:1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名称】上虞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东晋
【书体】草书
【材质】麻纸墨迹
【规格】纵23.5厘米,横26厘米
【字数】7行,58字
【收藏】上海博物馆
 
《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信中也提到其他亲戚朋友的近况。草书,麻纸本,7行,58字。作品风格面貌属于王羲之晚年书风。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收刻于《淳化阁帖》、《澄清堂帖》、《大观帖》等刻帖中,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法帖内容
释文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考释
帖中提到的“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是晋太傅谢安。帖中言“不知所在”,可知谢安其时不在上虞。谢安屡举不起,当时在朝士大夫频有烦言,至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之语。今又不知其所在,故云“未审时意云何”。又,王胡之为司州刺史,未行而卒,事在公元356年(东晋永和十二年)。
据帖中所记王胡之、郗昙二人之事皆发生于356年,《上虞帖》的写作当在此年。
 
书法欣赏
《上虞帖》的草法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首先,在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疾涩之变)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其次,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鉴赏
《上虞帖》为《宣和书谱》所载《得书》三帖之一。左右两上角皆钤有南唐墨印“集贤院御书印”半印、“内合同印”朱印,宋徽宗赵佶的泥金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政和”、“宣和”以及双龙朱文圆印。而一方“政和”朱印正押在左上角的“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之上。卷的前后隔水及拖尾尚有宋徽宗的“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北宋内府的原装尚完好无损。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即宋人所称的“金图书”。传世古书画上并用此两印者,独见此《上虞帖》,而南唐的“内合同印”,尤为其他古书画上所未见。
 
唐摹王羲之草书硬黄本。高23.5厘米, 横26厘米, 共七行,五十八字。体势灵动绰约,丰肌秀骨,远胜右军《如何帖》。此卷为北宋内府旧藏,至今尚何存原装,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内府“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 以及宋内府朱文双龙圆印、“政和”、“宣和”、“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等。明代曾藏晋王府,后由韩逢禧、梁清标、商载、程定夷递藏。明代詹景凤《东图玄览》、清代安仪周《墨缘汇观》有著录。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有影印本行世。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