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181 晋代 王羲之《雨后帖》
2015-08-21 10:21:56
王羲之 雨后帖
纸本,行草,纵25.7cm,横14.9cm。署款下一草押不识,又“禹民”二字题名。鉴藏印有 “世南”、“贞观”(画描墨印),以及“四代相印”(朱文,伪)、“志东奇玩”(朱文,伪)、“绍兴”(朱文联珠),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帖后有元邓文原,明董其昌题跋各一段,明邹之麟题跋两段。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
此帖最早见于清代安岐《墨缘汇观》:“雨后帖,草书,纸本,唐模,有‘世南’墨印。”今专家鉴定认为此帖并非王羲之亲书原迹,依据有三:一是此帖上清代以前的钤印中除“绍兴”外皆不真。书法确有沉雄古雅之气,但与《姨母》、《丧乱》诸帖和《兰亭序》对比相去甚远。二是从用纸分析,纸为深褐色带有细横帘纹的竹纸。而竹纸在晋代是没有的,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九曾云:“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三是晋代的书写工具是实心笔,行笔时笔毫开叉而经常出现贼毫,然《雨后帖》则用兼毫笔,笔画既软又肥,字距之间笔势连带而出现牵丝,无一笔贼毫出现,因此不应为晋时所书。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书法释文
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使转。与都下□信,戴适过于□也。羲之。
注:□ 代表无法辨认的文字。
雨后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帖为五行草书尺犊,末款“羲之”,铃有“世南”、“贞观”二墨印,又有“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绍兴”小玺及清内府请藏印。所以鉴为伪书,一是此帖不见于古刻丛帖中,又没有元以前的题识、记载。清初吴其贞《书画记》说此帖:“书法有沉重古雅之气,其纸色是墨水所染者,以为伪物。”安歧《墨缘汇观》以为是“唐模”。以书法论,运笔流滑,结构松懈,虽水平不高,但笔法显示出的转折、顿挫自然,是临写,而非钩摹。纸色深褐,颜色呆滞不自然,如吴其贞所言是染旧。二是帖的书纸,经有关专家鉴定,是竹纸,即北宋中期以后才能制造的纸张。三是帖上所铃藏印,细审“世南”、“贞观”两个唐代墨印,都是墨笔画出的;北宋苏辙的“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经比较为伪印;只有南宋“绍兴”小玺为真印。综合这几方面的考鉴,该帖的上限约在北宋末期,是以临写的方法伪做出的名人书迹。
纸本,行草,纵25.7cm,横14.9cm。署款下一草押不识,又“禹民”二字题名。鉴藏印有 “世南”、“贞观”(画描墨印),以及“四代相印”(朱文,伪)、“志东奇玩”(朱文,伪)、“绍兴”(朱文联珠),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帖后有元邓文原,明董其昌题跋各一段,明邹之麟题跋两段。
《雨后帖》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一通信札,所谈之事不可考,书字不够规范,个别字难于辨认。
此帖最早见于清代安岐《墨缘汇观》:“雨后帖,草书,纸本,唐模,有‘世南’墨印。”今专家鉴定认为此帖并非王羲之亲书原迹,依据有三:一是此帖上清代以前的钤印中除“绍兴”外皆不真。书法确有沉雄古雅之气,但与《姨母》、《丧乱》诸帖和《兰亭序》对比相去甚远。二是从用纸分析,纸为深褐色带有细横帘纹的竹纸。而竹纸在晋代是没有的,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九曾云:“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三是晋代的书写工具是实心笔,行笔时笔毫开叉而经常出现贼毫,然《雨后帖》则用兼毫笔,笔画既软又肥,字距之间笔势连带而出现牵丝,无一笔贼毫出现,因此不应为晋时所书。
从此帖的墨色浓淡变化观察,与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用力相吻合,无勾摹痕迹,因此判断此帖应是古临本,书写年代在北宋至南宋绍兴以前。
书法释文
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使转。与都下□信,戴适过于□也。羲之。
注:□ 代表无法辨认的文字。
雨后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帖为五行草书尺犊,末款“羲之”,铃有“世南”、“贞观”二墨印,又有“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绍兴”小玺及清内府请藏印。所以鉴为伪书,一是此帖不见于古刻丛帖中,又没有元以前的题识、记载。清初吴其贞《书画记》说此帖:“书法有沉重古雅之气,其纸色是墨水所染者,以为伪物。”安歧《墨缘汇观》以为是“唐模”。以书法论,运笔流滑,结构松懈,虽水平不高,但笔法显示出的转折、顿挫自然,是临写,而非钩摹。纸色深褐,颜色呆滞不自然,如吴其贞所言是染旧。二是帖的书纸,经有关专家鉴定,是竹纸,即北宋中期以后才能制造的纸张。三是帖上所铃藏印,细审“世南”、“贞观”两个唐代墨印,都是墨笔画出的;北宋苏辙的“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经比较为伪印;只有南宋“绍兴”小玺为真印。综合这几方面的考鉴,该帖的上限约在北宋末期,是以临写的方法伪做出的名人书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