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4 (黄山画派 石涛画竹)

2015-01-20 15:02:23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石涛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石涛画竹,笔意纵恣,脱尽窠臼,开墨竹写意画风气之先。石涛画竹多用生宣纸,用笔奔放,水墨淋漓,浓淡干湿,千枝万叶,一气呵成,纵笔直写,略无滞塞,历代沿袭之宫苑庭园气象,都被他的如椽大笔扫荡殆尽,而骤雨狂风之势,滴露笼烟之态,则一一奔来笔底,人称“野战”。石涛天资极高,所画墨竹,不拘泥于形似,以势取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名称】清 石涛  灵台探梅图
【年代】清代 
【简介】 纸本墨笔 南京博物馆藏 纵97.5厘米 横50.3厘米
  画上自题:或言竹叶有定法,否则不类于是个"上",枝上加以刻画而生意尽矣。……夫画竹不作节,尚有何法可拘……,点明了石涛画竹的与众不同和自有"法"可依而不必拘于陈法。
 

【名称】清 石涛 兰竹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
 
 
【名称】清 石涛  兰竹当风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 纸本
款识:风稍谡谡扫重阴,独抱虚怀肯入林。鸣凤不来朱实少,却教黄斗搅春心。清湘大涤子。
印鉴:何可一日无此君、靖江后人震泽王氏宝武堂图书记、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球图宝骨肉情、盘斋珍密、王季迁氏审定真迹、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敌国之富、梦公心赏之宝、厚卿鉴藏
石涛天性颖悟,能把握住世间变动的法则,借用为绘画创作的法则。他认为宇宙是由无生一,由一生多,由多复归于一。而他的画风与他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因此画面上表现的多是一片虚无缥缈,不着色相的格调。作画是在借天地万物之形质来写自己的感情,抒发胸中的意兴。石涛重主观感情的表现,平生又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便用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无论画题、画境、笔墨,都是简放自然,趣味无穷。他有时喜画荒山枯树,茂草乱流,有一种荒凉寂寞之感。有时又画一些兰竹,诠释着自己的拳拳深情,此图就是。
 
【名称】清 石涛  兰竹图 
【年代】清代 石涛·王原祁
【简介】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134.2厘米 横57.7厘米
此图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兰竹的身姿神韵。画竹以流畅的笔调伸出竹竿,然后在两旁画出小枝条,用墨浓重。疏朗但厚实圆劲是此幅作品中画兰竹的特色。
 
 
 【名称】清 石涛  双清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1
 
 
【名称】清 石涛  新篁脱粉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 水墨纸本
题识:新篁脱粉。为惟老道翁写意。小乘客。钤印:原济 石涛
墨竹自宋文同、苏轼而后,经元代赵孟俯、吴仲圭、柯九思、倪云林的实践与提倡,至明清而蔚为大观。凡文人而好笔墨者,大多能画几笔兰竹,或抒性灵,或泄郁积,或消遣解闷,或友朋酬赠。五百年间,除王绂、夏昶之外,真正以画竹名世的并不太多。文征明作山水之馀,间一涉笔,潇洒严谨,继赵松雪复自开生面,然不能作大幅成林之竹,是其之短;归昌世、冯起震、戴明说诸家专攻墨竹,大都继吴、柯馀绪,尚未进大家门庭;扬州郑板桥,以画竹得盛名,颇爽利而尚乏逸韵,知简约而稍欠变化。总不如石涛和尚以天纵之才,草草涉笔,四时朝暮,阴晴雨雪,或简或繁,或荣或枯,写竹之态,竹之趣,既传竹之神,亦表己之意。故能有情有韵有势有气,淋漓奇古之中一片生意一片化机,逸宕之中神情傲岸气格自超。冯、戴诸君瞠目乎前,板桥等人却步于后,三百年来,难有敌者。
此图写风摇琅玕,新篁脱粉;浓淡得宜,顾盼生情;势既轩昂,意却逸宕;笔虽劲利而内存蕴藉,草草涉笔而无穷馀韵。读之可以想见其融铸古今之功力不拘一法无法而法。其艺术趣味,百年犹新。
 
【名称】清 石涛 竹菊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 水墨纸本 1706年作
题识:不放秋光好,如何及晚寒。自君同月醉,犹耐隔墙看。月下仙人掌,风开承露盘。不知忙底事,忽意且簪冠。莫说今秋蚤,风光或让春。冷香酸不去,故占案头新。且酌还且笑,可思亦可猜。渊明何处去,不待此风来。是花有出处,为此不知秋。色变池边墨,花疏上钩(?)。霜怜头上信,风断过来分。石屑叨知己,寒山独抱君。爱玉非为澹,寻篱不是村。已消轩冕气,犹傲野夫尊。九九不知菊,一一便同梅。看醉还蒙醒,零丁逐个陪。不惹一分尘,欲托三生侧。欲却世间金,可惜霜前色。鞠是三秋眼,人非太古心。要知风洁处,此调孰堪深。清湘一枝石道人冬日写花十首,书为十萸帖于大本堂中。
印文:头白依然不识字、小乘客、得一人知己无憾、清湘老人、冰雪悟前身、眼中之人吾老矣
本图上绘竹枝二枝,以徐青藤的画法画出,折枝菊花三枝,以明代人沈周、陈道复画法画的,生动传神,为文人画家不可多得的佳作。此图是石涛晚年的画中《离骚》,是精心之作,充满玄机,是绝无仅有的“暗寓”杰作,是他一生苦苦追求的内容大集合:石涛的艺术念念在于他那难以释怀的家国之情,本幅作品中透出缠绵凄婉的“失国楚韵”(屈原之《离骚》),画中的竹、菊,像杜鹃啼血一样,虽无法去实现,但却永远地呼唤,是他那个性中具有放旷高蹈的楚辞情调。哀怨、迷离、狂放和自我珍摄构成了楚辞的精神,慑人魂魄。此处证据有三:一是大本堂,二是十萸,三是他的题款“清湘一枝石道人”。
在本幅的落款是石涛“人书俱老”时的手笔,“清湘一枝石道人冬日写花十首为十萸帖于大本堂中。”大本堂是本幅藏品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经考,石涛在黄山脚下的宣城居住十几年后来到金陵,命其室为“怀谢楼”。在金陵时他住在“一枝阁”,晚年定居扬州,又自号为“枝下人”。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命其斋为“大本堂”。大本堂是朱元璋在大明宫殿里的一处重要的处所名。据著名画家陈沂所画的《金陵古今图》中说“大本堂”在明故宫城内,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籍,供他弟兄们观览,是培养接班人的地方。石涛用此来暗示自己的明宗室身份,以此来怀念故国。据吴湖帆考证,石涛是在康熙四十年前后开始署名“清湘遗人大涤子若极大本堂”的,并有“零丁老人”(朱文)一印,这说明他在晚年内心是极其孤苦,怀旧之情不能排遣。目前见到最早盖有“大本堂若极”一印的时间是丁卯年(1687年),落款是“大本堂”的是石涛去世前几年。石涛在落款中称“十萸帖”,此为另一处暗示,十萸,即朱萸(十加失为朱),人所共知的诗句“遍插朱萸少一人”是思念亲人的,石涛是明王室后裔,在康熙大兴文字狱的时候,他不能也不敢写“朱萸”,而是用“十”代“朱”,表明失去了的大明王朝,“十萸帖”其意思是永传后世的“法帖”,其寓意深远。这里有二个涵义,一是石涛晚年对自己书法的自信,认为可传世万代,二是命名为“十萸帖”,其意为纪念“失去的朱明王朝”诗文法帖,也告诫后代不能忘记。三是他的题款“清湘一枝石道人”,此前石涛多题“清湘遗人”和“清湘道人”,其寓意是他在康熙年间“一枝”独放而又无奈的“花朵”一样,极富有诗意。
其次,其画菊花诗十首,世间只知道其八首,在此幅作品上多出了二首诗,其一是“是花有出处,为此不知秋。色变池边墨,花疏(画)上钩。”,其二是“不惹一分尘,欲托三生侧。欲却世间金,可惜霜前色。”石涛为何将此二首隐藏在他的八首题花诗中之第五首、第九首呢?按照诗学的分析方法,这二首诗是另有其意,前者是石涛本人的“自况诗”,后者是对现实的描绘,明代是“世间金”的时代,而清代则是“霜前色”的时代,大明王朝会取而代之的。这二首诗都是“文字狱”所捕捉的对象,所以石涛只有隐喻的办法来写此二首诗。
最后,石涛为何画其折枝竹枝、折枝菊花?正是他“酸心如豆”内心的折射,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创造性和鲜明个性的画家之一。他一生都在怀旧,难忘家国的倾覆,正如他的一句诗所说的“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他最著名的《金陵怀古图册》就是怀古图的代表作,而与此图相比对,没有本图的诗文、思想深邃,前者是怀古,而此图是他一生的写照,是他艺术生命的绝唱。正如他在《秦淮忆旧图》的题跋中说:“沿溪四十九回折,搜尽秦淮六代奇。雪霁东山谁着屐,风高石壑自成诗。应怜孤老长无伴,具剩槎牙只几枝。满地落花春未了,酸心如豆耐人思。”生命中他就是这样,沿着四十九折之回溪,东山雪霁,空旷静谧,不断地去寻找,寻找过去的残花剩蕊,在把玩残花剩蕊中,“酸心如豆”,却又在如豆的酸心中执着地把玩。
石涛上人的作品中如本图,多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不像《离骚》式的狂风大作,却像《九歌》等篇章那样,悠悠的愁怨,如洞庭湖上的烟波,似有若无,似淡实浓,渺茫而不易把捉。石涛《上元感怀》诗中有云:“院道兴灯挤不开,阿翁尤自者徘徊。不知几点穷酸泪,滴尽江南皮髓来。去日语言难再觅,流风说鬼调新裁。由他把作秧歌唱,大地皆然爆冷灰。”所谓“不知几点穷酸泪,滴尽江南皮髓来”,石涛的诗和画就浸染在这斑斑泪水之中。石涛在《题画梅竹兰》中写道:“何纷披,复绰约,韵交清,两落落,信尘外之静侣,而输素心之无怍。彼顽石何为者,巧支撑,斗潇洒,此君欣然慰倚借,而彼美人兮还媚然以相假。”此诗和图作于1706年,是他逝世前的一年。他说“此君欣然慰倚借”,他以楚辞美人香草式的传统,寄托自己的情怀。
 
【名称】清 石涛 双清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
 
 
【名称】清 石涛  竹菊石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 水墨纸本
 
 
【名称】清 石涛  疏竹幽兰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 水墨纸本 1693年作
题识:密试如恒节,传来一叶新。意从眉宇下,先辟案头春。长醉成疏野,幽香惜自珍。若非经布置,何计得相亲。时癸酉冬日写此,清湘石道人。钤印:大涤子、四百峰中箬笠翁图书 
石涛在五十六岁时曾经有一首题自己的画兰诗,诗中写道“十四写兰五十六”,由此可知他学画兰花的是在十几岁的事了。从他流传于世的作品看,虽然山水是大宗,但是花卉之中,兰竹的造诣,确实不同凡响。本幅《疏竹幽兰》作于癸酉,即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也就是在此年的春天,石涛结束了在北方的游程,买舟南下,于秋冬之际回到了扬州。在京城期间的康熙三十年(1691)二月,他还为努尔哈赤五代孙博尔都写墨竹,王原祁为补坡石,一时传为佳话;而与王石谷,王原祁一起切磋画艺,使他回扬州后也创作了不少得意之笔。《疏竹幽兰》即是在此背景下的兰竹题材大幅精品。
 
【名称】清 石涛 松竹图   
【年代】清代 
【简介】水墨纸本
 
 
【名称】清 石涛 墨 竹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
 
 
【名称】清 石涛  竹石图 
【年代】清代 
【简介】镜心 水墨纸本
款识:清音兰惹澄江头,门临曲岸清波柔。流声千丈绕龙湫,凄风楚雨情何求。云升树杪如轻雪,鸟下新篁似滑油。三万个,一千畴,月沉倒影墙东收。偶来把盏席其下,主人为我开层楼。麻姑指东顾,敬亭出西徂。一顷要一斗,醉墨凌沧州。思李白,忆锺繇,共成三绝谁同流,清音阁上常相酬。余旧居宣城洪江之下,有清音阁,阁多竹树,余往来于此地,快极即题壁而去,今因写竹之时,霏霏小雨,忽忆画此。清湘石涛。钤印:瞎尊者、老涛、不可一日无此君、我法
水墨竹石图,淋漓恣肆,劲枝浓墨,而左以行书长题,跌宕高古,当为石涛精作。题中所谓清音阁在安徽宣城,石涛与施愚山、梅渊公唱和之所在。从此作之书风画格而论,当系石涛晚年之笔。墨竹,历代文人墨客喜而爱之,或工笔双钩或纵情涂抹,皆以竹为人格之象征。写竹以北宋文与可为鼻祖,至元赵子昂、柯舟丘、吴仲圭、顾定之等辈无不各擅其妙,尽极墨君之风采,至明王孟端、夏仲昭也能规模宋元,自有气格。但墨竹风韵,个性气象鲜有突破。而至清初石涛,墨竹艺术风骨突变,气象灿然,其泼墨写意而抒胸中块垒,开墨竹艺术写意风格之新风,其影响深远,至扬州八怪之板桥、晴江皆受其左右。石涛此幅墨竹的纵情恣肆有别于他的山水画之惨淡经营,在其写实基础上的浓墨重笔,方见其用情笔墨之中,放胆笔墨之外的境界。此幅左之题诗书法也石涛自家面目。石涛善书,六法精工,有颜、米之根基又另张异帜,风范自立。此题诗行书洒脱精劲,一气呵成,也可见其不落前人窠臼。纵观此幅笔势洒脱奇伟,墨法膄润丰满,题字书法潇洒恣肆,气势流畅,洋洋大篇系之于左,相得益彰,合之可称“双美”
 
【名称】清 石涛  枯木竹石
【年代】清代 
【简介】手卷 水墨纸本
 
 
【名称】清 石涛  梅竹图卷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墨笔,纵34.2cm,横194.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五言律诗,款署:“丙戌春得宋罗文纸一卷,闲书《梅花吟》六首,复写梅于后。又得五言《写梅》十首。清湘遗人若极大滌子。”钤“痴绝”朱文印、“若极”白文印、“零丁老人”朱文印。
“丙戌”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石涛时年约66岁。
据作者款题而知,此图使用的是宋代罗文纸,作者先在纸上题诗,而后再补绘梅竹与诗文相映衬。诗文与画作的有机结合不仅增添了文人画的书卷气息,同时也展示了作者于画艺之外的诗文功底和精湛的书法造诣。图中所绘梅竹或细笔勾勒,或阔笔勾斫,线条于方圆结合中秀拙相生。其多样的笔法与酣畅淋漓的施墨在半生半熟的纸质上达到了湿润而不漫漶的笔墨效果,堪称石涛晚年的写意画佳作。
 
【名称】清 石涛  蕉菊竹石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 纵217厘米 横88.8厘米
此图绘芭蕉、山石、翠竹和小草,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梅竹的身姿神韵。画竹以流畅的笔调伸出竹竿,然后在两旁画出小枝条,用墨浓重。淡墨画梅枝干,显出梅枝苍劲而浑圆;墨笔勾花瓣,用焦墨点花萼,显得梅花茁壮圆劲,生气勃勃。画上有画家自题:"幽寻何必远,高卧绿阴长。客到清吟起,襟披过雨凉。坐令尘梦断,饮助碧瓷香,怪底王摩诘,生绡写不忘。丙寅长夏清湘石道人长开一枝下。"

【名称】清 石涛  竹石梅兰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 纵205.9厘米 横94.8厘米
这是一幅能代表画家艺术风格的作品,竹叶梅花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石头画法也简率放逸,形象洗练,造型夸张。整幅作品,意境空灵,余味无穷。"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画面诚如石涛自题,清香四溢的花卉隐逸于树叶竹叶间。
 
【名称】清 石涛  竹菊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墨笔 安徽省博物馆藏 纵71厘米 横69厘米
此图画墨竹、幽菊、文石,盛开的花朵和含苞的花蕾,在青竹的映衬下,更加显示出生机活泼,傲岸挺拔。在竹子的画法上,竹干笔法略如"竖为努",画竹节"点为侧",竹枝参以"勒"、"啄"、"策"、"趋",灵活运用。竹叶多用"永"字左下的"掠"和右下的"磔",一笔一笔撇捺,既有力而又含蓄。
 
【名称】清 石涛  临风长啸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墨笔
石涛是创新派的杰出代表,以苍荡豪拓、淋漓洒脱的"气胜"而著称。此图画修竹四竿,水草丰盛。画上自题:临风长啸。画中的丛篁用干笔枯墨,空灵碧透,墨气淋漓。整幅作品意境清逸冷峻,笔墨简练,虽寥寥数笔,随手挥写,但却点化成一片令人回味不已的幽美诗境。
 
【名称】清 石涛  梅竹双清
【年代】清代 
【简介】水墨纸本 1700年作
 
【名称】清 石涛  高呼与可图卷
【年代】清代 
【简介】故宫博物院藏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