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6 (黄山画派 石涛长卷2)

2015-01-22 16:21:52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石涛 溪山深秀图卷

 

石涛 闽游赠别山水卷

款识:丙寅冬月,偶携舟参看雪藂,宿有榆方丈中,智仚告我来春将有闽海之游,余亦私计踏草幽蓟,智仚为虑别必有日,出所藏长卷铺案,口不言而意有所请,山僧具它心通者,即为燃烛,挥之以作后回相见之笑柄。清湘石涛济识。印鉴:济山僧、老涛、小乘客。丙寅(1686年)作。

石涛一方面以古人为师,另一方面又提倡以造化为师。此幅《闽游赠别山水卷》即是石涛绘画思想的很好表现,此图笔墨之法以古人为师,但途中景物和经营位置皆从造化中得来,并且运用其娴熟的笔墨技巧去表现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场景,以松干之笔勾勒山石,以劲挑的笔锋写出松针,近处山峰奇特,小桥流水,中置草屋,想必就是传说中的大涤草堂吧!

 

 

石涛 诗画册 634×36厘米 加拿大多伦多的九松堂藏

 

石涛 江山胜揽图卷 海外私人收藏

《江山胜揽图》是幅最能代表石涛笔墨清腴,风格恣肆洒脱的山水作品,画中景物屑迭、树木茂密,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通过水的空灵和云雾的蒸腾,避免了过分的迫塞。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铍,横直交错,秀灵而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篁叶取法倪瓒,只是变萧疏为茂密,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石涛作昼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石涛 江山无尽图卷

 

石涛 竹西之图卷

此作品未属年款,但从画风和题诗推测应为石涛第二次居扬州时期的作品,当在51岁至67岁之间,属晚年作品。“竹西之图”描绘扬州景色,“竹西”典出南宋词人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冬日,滞留北京三年之久的石涛回到阔别已久的扬州,筑室小秦淮河畔,开始以职业画家的身份,定居并终老于此。他多数作品及不少重要创作,几乎都产生于扬州。《竹西之图》即是其中一幅。此图从扬州新老城墙画起,以极为轻松活泼的笔墨,描绘那十里烟笼,楼阁高耸,村舍罗列的小秦淮河两岸景色。城墙脚下,画桥通处,隐现于云蒸雾笼中的屋宇之间,可能就有石涛的大涤草堂。蜿蜒屈折,载着轻舟彩舫的小秦淮河悄无声息地伸向远方,消失在烟树凄迷云天空阔处。更远处,则是青山数抹,一望不见际涯了。石涛作画,千变万化,法无定则。既不囿于古法,又不囿于今法、我法。他善于粗,亦善于细;即善于浓,亦善于淡;即善于湿,又善于渴……此图即用渴用淡,然渴有湿意,淡有浓味,将雕梁翠幕一派繁华皆隐于一片空蒙的烟云之中。以虚寓实,将市井庸琐之景一变而为自然清樾之境,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其运思之巧,笔墨之妙,足以“睥睨古今,横溢矩矱”,岂仅王麓台所云“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而已。此图后有石涛自书《广陵竹枝词》十二首,从其诗其画,可知石涛对扬州熟悉的程度,惟其熟悉、热爱,始能有此诗情画境,可见此画当作于定居扬州之后。而诗跋之小楷亦圆厚拙重,已是晚年笔法,其所用号及“大本堂”等印,亦皆晚年之一证。

 

石涛 梅溪草堂图卷

这一卷《梅溪草堂图》,前有日本内藤虎石涛“清湘老人梅溪草堂图”大字引首。本幅横式,前段为石涛隶书“梅溪草堂图”,紧接为行书七律诗一首:“君子高居涧水浔,小斋还筑傍琼林。看花忽见乾坤理,玩易正求天地心。香蜡浮浮谁共味,寒流虢虢自成音。试看床上书连屋,莫道前人不遗金。”诗末署款“清湘老人济”;诗後为画,右为溪岸,对面两株枯柳;中段为溪桥,行人点缀其上;左面林木蓊郁,接近纸尾的林木间有数椽屋宇,当是画的主体“梅溪草堂”了。画幅的上方有行书题诗:“东风镇日倚阑干,浅绿深红取次看。麦陇浪翻色袍绿,华钿风卷锦纹斑。依林僧寺青山绕,倚竹人家绿水环。趁取春光未狼藉,不嫌日日到花间。”後落“为局亭先生并题,大涤子阿长”款。

石涛在画上署“大涤子”款,据清·李鱴《大涤子传》云,是在从北京南还并在扬州筑“大涤堂”以後,今人考证当在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一六九四年以後,如此,这幅画是石涛晚年所画。

梅溪草堂为溪南八景之一。溪南在安徽歙县西,今天还有西溪南镇。大概是元代的时候,有一位朱姓的先生号梅溪居士,写了一篇《溪南吴氏八景记》。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祝允明来溪南游,并为八景分题赋诗。这八景诗为:《祖祠乔木》《梅溪草堂》《南山翠屏》《东畴绿绕》《清溪涵月》《竹坞凤鸣》《山源春涨》《西陇藏云》。而石涛《梅溪草堂图》图右的那首七律诗,正是祝允明所写的《梅溪草堂》一首,由此可见此图为祝允明的诗意画。石涛早年在安徽南部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那里的景物风光十分熟悉。考石涛南还後,又曾数度往来宣歙间,以徽南一带景物创造了不少图画,这幅《梅溪草堂图》虽不能确定为写实,但应借鉴了当地风光。

 

 

石涛 空山新雨图卷

 

石涛 黄山图卷 1699年 纸本设色 28.7×182.1cm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石涛 大江红树图卷

 

石涛 搜尽奇峰图 纸本墨笔 42.8×285.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卷迎首处,石涛以其独特的隶书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钤“老涛”。画尾的空白处,有石涛于画兴之余所题写的长篇画论:“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钤“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涛”。后隔水及尾纸,有墨香堂、陈奕禧、徐云、叶河音布等家题诗和题记。全幅钤鉴藏印数十方。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正是他50岁北游京城期间,应当说是其画中精品。看画卷:一小溪分隔两岸,石壁耸峙,群山巍峨。山间云雾飘渺,下有一水蜿蜒流淌。水上架小桥,两小艇载人垂钓其中。渐入深山,路道盘桓,峰峦起伏。山间林木茂密,村舍瓦屋掩映其间,有两人晤谈屋中。后渐开阔,水流潆洄,汇成大湖。湖畔孤岛,小桥连岸,坡岸有高士席地,水中有舟载客而来。显然这是人间的寻常生活,恬静平淡。作者以其难得的细笔,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尤其是点,经由干、湿、浓、淡,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石涛善用点,是其一大特征。整幅画面显得苍莽凝重,深得元人意趣。尽管他在卷后自谓“不立一法,是吾宗也”,其实还是脱不开传统技法。此图中有一段对长城的描绘,这不仅是长城图像首次在山水画中出现,同时,也印证了此画的写实性以及作者所提倡的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观。该画在表现上,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空。虽看似笔墨豪放,皴擦点染尽在无意,而在整体上却把握了峰峦层次,云气走向及林木隐现的神韵。特别是,它的构图虽然充塞满纸,却丝毫不失疏朗空灵,这的确是只有搜尽奇峰才能炼就出的本领。

他主张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艺术创作的纲领。他并以此为名,在他的中晚年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佳作。这是一个长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欣赏。第一部分,群峰层叠,危崖骤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气势高昂,不同凡响。收藏家潘正炜说:“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心惊动魄,真奇笔也。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峰奇。”第二部分,剑锋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第四部分,在长松杂树的怀抱中,有屋舍数间,屋内床铺帷帐,清晰可见。老者二人,相对清谈,形态闲适。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宏,构思奇特。满山上下,都是苔点。画家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等,在诸种墨点中,以浓点、枯点为主,好像用这些墨点砸出来一个世界。这么多点,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石涛 黄山草堂图卷

黄山草堂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701年作

题识:抱瓮先生五十归黄山草堂之图。清湘大涤子济青莲草阁。辛巳三月望。钤印:清湘老人、藏之名山。后纸:李寿、张枢、姜实节、黄鼒、茅默、万邦孚、盛朝端七家跋。

此为石涛六十岁时赠友人的送行之作。读卷后同时代人题跋,知受画者“抱瓮先生”姓罗名景斯,安徽黄山人,寓居江苏真州(今仪征),康熙辛巳年五十岁,欲返乡定居,故遍约同人赋诗为别,并请已从南京迁居扬州的石涛作图以记。此图笔致刚硬,当是用较瘦硬的秃笔所作。用墨则苍润兼济,设色明净雅逸,尤以用点最有特色,奋笔直注,意到气足,绝无犹豫。款字亦圆厚。是其佳制。拖尾姜实节等的题跋皆佳,所书皆赠行的诗文,略可考见“抱瓮先生”的里籍生平。曾经晚清收藏家伍元蕙南雪斋收藏。

 

石涛 水墨山水图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