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227 (海上画派 吴熙载 篆刻)

2015-07-09 08:46:0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吴熙载,1799年生,1870年逝世,原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号让之,亦作攘之,尝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方林丈人。江苏仪征人,是清代的篆刻家、书画家。年轻时成为“邓派”大书法家、篆刻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吴熙载的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在书法方面的最大成就是篆书,他的篆书汲取了邓石如的端庄、浑厚的风格,又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风格更加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吴熙载的书法功力虽然很深,但是由于受到老师的束缚太深,所以没有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吴让之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其金石篆刻。他曾自述:“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早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白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由于吴让之有10年汉印的摹习功底,加之以邓的汉篆书体为依归,使隶书笔法参之入篆,以篆书笔意引之入印,书印相参,流美生动,浑朴圆润,韵味醇厚,一洗当时印坛程式化和矫揉造作的时尚,使日趋僵化的印坛面目为之一新。他在《自评印稿题记》中阐明:“若意无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难列等。”
 
以圆朱文篆法入白文印,是吴让之篆刻的一大特点,一路横宽竖狭、略带圆转笔意的流美风格,和他的朱文印和谐统一。他擅用冲刀浅刻之术,腕虚指实,刀刃披削,其运刀如“神游太虚,若无所事”。吴让之治印广采博汲,不囿成法,在理论上他尊崇师说,但实践中他又有意和老师的风格拉开距离。近代书画大家黄宾虹称吴让之是“善变者”,他在通力学邓后,又以自己的善变,发扬出邓石如“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新境界,其晚年印作,字法、布局、行刀、款法自出机杼,以其平正、淡雅、拙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印风格调。
吴让之一生治印万方,声名显卓,以致后来学“邓派”的多舍邓趋吴,除黄士陵外,吴让之对同时代的赵之谦、徐三庚,近代吴昌硕,当代韩天衡等书篆名家皆影响甚深。恰如西泠丁辅之以赵之谦笔意为诗赞日:“圆朱入印始赵宋,怀宁布衣人所师。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

清同治三年(1863年),书画篆刻家赵之谦托好友魏锡曾将自己的印蜕带到泰州给吴让之品评,赵之谦一印边跋有云:“息心静气,乃是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吴让之看后颇为感动,除对赵印作了中肯评说外,并冒酷暑即兴挥汗刻“鉴古堂”、“赵之谦”等自文四印,印作方圆相参,疏密相应,实现了轻灵古拙、浑厚平实的统一,堪为吴让之篆刻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