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272 (海上画派 程璋 4)

2015-08-28 17:17:4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程璋(1869-1938),原名德璋,号瑶笙。原籍安徽新安,移居江苏泰兴,后寓上海。早年为学徒,后从杨润之习画。曾执教常州艺术学校,上海中国公学、苏州草桥中学及北京清华大学。程氏早年学习没骨花卉,中年后变法,吸收西洋画明暗透视法,将写生法与传统笔墨熔于一炉。所作颇为沪商所好。出版有《程瑶笙画册》等。程璋是一位全才的画家。他不论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皆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尤以花卉、鸟兽最精。他博采众长,广泛地研习古今各流派的绘画特点,传统绘画功力深厚,技法精严。同时又熟谙透视原理,精通博物学。在绘画中又能参揉西画的技法。因此,他所描绘的物像工致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色彩秾丽,构图别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能风行于当时的正统画派之外,在近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程璋作画,不论草虫、走兽,或是山水、花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封侯(蜂猴)图》,这画作于1918年。只见画作上松枝盘虬,怪石森立,数猴或葡匐在石块,或悬吊在松枝,姿态各异,可每双眼紧盯着松枝远处的一只蜂窝,而野蜂也嗡嗡作鸣,振翅盘旋,若临大敌。由于画家懂得生物百态,所以画石头,画松枝,画野草,在透视的处理上,远近、前后、浓淡、深浅等,都能合乎自然物象的真实,使画作平添几分清幽的神韵,显得惟妙惟肖。程璋的画当时虽为正统保守派人士所诟病,但深为海上民众,尤其是沪商的欢迎。据说他的画当时定价很高,当时吴湖帆已成大名,一帧扇面定价大洋32元,合大米约6石,而程璋的同样画作,可高达108元。即便如此,还是应接不暇,甚至出现沪上日商排队竞购的场面。

晚年程璋双目失明,虽经治愈,遇事一怒,又复发作,至老只治愈一目。故晚年不能绘画,而作擘窠大字,并请嘉兴篆刻家朱其石刻“盲人骑瞎马”一印,钤于书作上。富有传奇意味的是,1936年旧历2月20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于沪的那天,正是他的生日,而且时辰都一样!

 程璋早年师从常州画家汤世澍,学习恽南田的没骨法绘画。所谓“设骨”,即“没”其“骨”,或曰隐其骨,将作为“骨法”的笔迹墨踪掩盖起来,或不用线描勒轮廓,直接以色彩来描绘物象,通过与色在宣纸上的自然晕化形成一种独特视觉效果。没骨画源于五代南唐的徐熙,到了宋代徐熙的孙子徐崇嗣首创“没图”,把没骨绘画的技法逐渐完善。《图画见闻志》说:“(徐崇嗣)其画无笔墨,用五彩布成”。《图绘宝鉴》认为徐崇嗣“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于崇嗣也”。发展到清初恽南田的“没骨图”,已将中国画的笔墨融。色彩之中,色彩的笔墨化,笔墨的色彩化,交融一体,五色之墨,也有五墨之色。没骨画技法对程璋的绘画艺术影响很大,一直到他中晚年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在《拟王若水花卉》、《紫云波光》和《秋声》中,对花卉的枝叶的描写及花瓣的点染上,就采用了没骨法,不用线描勾勒,直接以色造型,用笔温润,敷色淡雅,清新自然,描绘出花卉婀娜柔美的姿态,表现了生机盎然的景象。程璋画猿猴走兽主要取法宋代的易元吉,他在吸收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注重写生,力求表现出野生动物的自然形态。他曾题画:“易元吉写兽,动臻精奥。偶拟其意,报未能经年居山中,一窥天然野性立姿也”。在《山涧猿戏》中,描绘了峻岭飞洞奇松之间,群孩攀缘嬉戏种种神态,生动有致,形神逼肖。程璋的花鸟画博采众长,对明代花鸟画大师周之冕推崇备至,在《蕉荫栖禽》中题:“白阳妙而不真,包山真而不妙,惟周少谷乃兼两家之长”。他认为在作画时不但要对物象有真实准确的描写,而且还要生动传神,刻画出神态、动态,呼之欲出,达到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形神兼备。在《碧梧栖禽》、《雪景禽语》这两幅作品中,他的这种绘画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画中禽鸟之间对语的神态、姿态都刻画的生动、自然、准确。在《瑞雪松鼠》、《雪景禽语》中,画雪景采用了“留白”的技法。先用浓墨重彩将树木的枝干及花叶画出,再用淡墨将画面的大部分渲染,挤留出树的枝干和花叶上方的白色,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冬季白雪皑皑的景象。程璋还擅长人物画,《拟杜牧山行诗意》就是他绘画作品中不多见的山水人物画。该图描绘了远方山峰险峻挺拔,近处山坡之上两位老者席地而坐,一童子侍立,欣赏深秋的枫树。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布局得当,色彩协调考究,用笔劲爽,衣纹线条简洁流利,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表现出诗的境界。
 
 
  程璋在拥有深厚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精研博物学,竭力搜取外国的博物、照相图册,探究花木虫鱼鸟兽的结构情状,以资画助,使他的绘画艺术臻于完善。他认为“作画不能不先研究博物,否则笔下的造型和真事物是有距离的”。他强调写生,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在论画时,曾颇有见地的讲:“赵昌的写生,徐熙的没骨,虽说是生香活色,然总不及真花卉的鲜丽悦目,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花瓣的薄膜上,有无数的水泡,水泡起反射作用,在丹青缣素上,这一点就无法做到,所以比起真花卉来就大大地打了个折扣”。他认为只有对所描绘的物象了如指掌,才能真实准确地刻画出来。
 
 
 
  程璋绘画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他能把西洋绘画的技法有机地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之中。他熟谙解剖学,详察各类禽鸟的生活动态和形态。他曾问学生:“动物中什么东西的耳朵为最大?”大家都认为:“象的耳朵可以代表”。他说:“不对,耳朵最大的当推老鼠。试把它的体格及耳朵为比例,为任何动物所不及。”由此可见他平日十分留意周围的事物。因此他所描绘的鸟兽、翎毛、草虫,造型准确,比例协调,形象生动。在绘画中他还参用西洋透视法,有时也略加光影,力求刻画出真实的轮廓、动态、质量感和空间层次,同时又能坚持中国绘画的笔墨与表现。在《秋林散牧》、《桃潭三骏》中对马匹的描写,就采用西洋画中明暗对比的手法。利用马背部的强弱和色泽的深浅变化来表现马匹浑圆的肌肉感和立体感。画中的马在小溪饮水和在溪边奔走的姿态,形象各异,生动有致。《秋篱佳色》则是他花卉草虫画的佳作。该画兼工带写,其中对秋葵、鸡冠花、牵牛花的描写,采用了小写意的手法,利用墨和色的浓淡,表现了枝叶的向背,敷彩鲜雅,明丽清新。对秋虫的描写,则用笔工细,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特别是对木桩上绳索的描写,采用了非常写实的手法,利用了光线的明暗强弱.表现了绳索的质感。因此整个画面明快清丽,笔法工致细腻,设色艳而不火,不失秀稚之气。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