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284 北魏 《曹望熹等造像残座》

2016-01-21 11:04:48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曹望熹等造像残座》,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刻,墨拓四纸,合装为轴。纵238cm,横92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石晚清时出于山东临淄桐林庄,为弥勒造像之石座,北魏正光六年(525年)三月造。正面线刻头顶香炉的仙人及双狮,左右两侧刻男女供养人及侍者、车马行列,皆极精美。背面刻楷书造像记。出土后归陈介祺收藏,传拓不多。后由上海来远公司经手售去法国,拓本不可复得,价格腾贵,遂成珍品。传世多翻刻赝本。此本为原石墨拓,衣纹流畅,字口清晰,鱼子纹粒粒可辨,颇堪赏玩。马衡先生从碑商手中购得此本,十分珍惜,并在题跋中流露出自己对文物流失的担忧。

马衡先生甲寅(1914年)冬题诗堂云:“元魏襄威将军柏仁令曹望熹造像。此石旧在山东,今春有人辇运至沪,为欧洲人重价购去。余从碑贾处得此拓本,郑重藏之。噫,吾国人心嗜利,不知保存百年之后,谁复有古物之观念耶?”又边跋云:“《高贞》、《高庆》二碑亦正光时物,书法与此绝相似。唐《等慈寺碑》亦由此夺胎者。”

  造像,又为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前者直接以石造像,主像多为圆雕,大多数像身背部、台座或碑面铭记两旁,左右侧和整个碑阴,都刻满了清信士的姓名以及造像年月,据此可以判断其时代。后者是在碑形石或柱状石上凿拿各种造像,雕刻手法以浮雕为主;碑石高广不一,厚度常为20厘米上下;碑的正面上方刻佛拿和佛像供养人像;佛拿上方是碑额地位,上圆下方,刻满了纹饰。现存最早的石造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遗物。北朝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数量极多,题材以弥勒最常见。北魏早期还出现了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南朝石造像的数量较少,但雕工精致。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弥勒、观音,阿弥陀佛、释迹多宝并坐等,双身佛、菩萨并立、双身思维菩萨等尤为多见,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见维摩话等经变故事的内容。唐宋以后,石造像趋于衰微。现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阳修德寺石造像,河南荣阳大海寺石造像,甘肃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凉造像碑等较为著称。

  造像出现的时间,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此外,传世石造像的表面有风化侵蚀所形成的锈色,表面发白,且有状似根须又似流质自内淌出的"石筋"锈痕,很难仿造,可作为鉴别石造像的依据之一。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