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283 北魏 《高贞碑》

2016-01-20 13:22:01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北魏《高贞碑》全称《魏故营州刺史侯高君之碑》,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六月。拓本纵200厘米,横93厘米。碑额篆书阳文方笔“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懿侯碑”12字。碑文正书24行,行46字。碑阴刻嘉庆丙寅(1806年)孙星衍移碑记,并翻刻泰山29字于后。碑于乾隆、嘉庆年间出土于山东德州卫河第三屯,后移至德州县学。德州卫河为高氏墓地,所出古碑除《高贞碑》外,尚有《高庆》、《高湛》二石,世称德州“三高”。此碑著录于清洪颐煊《平津读碑记》、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

 北魏高贞碑清拓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所藏此拓本为清出土初拓本,拓工精湛,字口清晰,其中第八行“于王”未损。此碑书法方劲峻整,笔势畅达,结体虚和。杨守敬《评碑记》云:“书法方整,无寒俭气。”该碑是北魏刻中相当于典型的模式,结体端严方正,用笔灵动畅达,笔法劲健开张,尽管刀痕明显却不呆硬刻板。字里行间充满人情闲逸之境。是六朝碑版的模范之作,字口清晰,足资取法。

当汉末至此百年,今古相称,文质斑斓,当为今隶之极盛矣。其实北朝碑刻,面目极多,有纯以方笔为主者,点画斩截峻利,结字稍扁茂密;有方圆兼备,而体势逐渐方正者;有掺隶入楷,拙朴古茂者;亦有以纂法入楷,点画凝练婀娜,体势舒展疏朗者。 近百年间这些碑版为学书者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善书者无不从中吸收养料,以丰富自己的创作源泉。在北朝碑刻中,《高贞碑》便是最为著名的石刻之一。

此碑始由陆耀《金石续篇》介绍于世,后孙星衍的跋语。碑文记载了他一生中的功德,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方笔楷书的代表作品,点画清峻劲健,结字稳健俊整,字形微扁,底盘稍大,显得庄重稳健,在风格上已十分接近唐人楷法,由是可知《高贞碑》与《张猛龙碑》同属北碑中之佼佼者。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碑刻虽大多出于无名氏之手,但在隶楷错变的过程中,在楷法尚未完全成熟的蜕变时期,争奇斗艳,呈现出各种风貌。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说: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著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