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385 北凉 《沮渠安周造佛寺碑》

2016-07-01 15:50:5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北凉《沮渠安周造佛寺碑》又称《沮渠安周造寺碑》、《沮渠安周造像记》,夏侯粲撰文,隶书,存二十二行,行四十七字,北凉承平四年(445)刻。清光绪八年(1882)出土于今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最初为当地挖宝人所得,1902年,格伦威德尔率领的德国第一次吐鲁番探险队从挖宝人手中购得并运到柏林,存于民俗学博物馆。此碑出土时即残,在运往柏林途中又不幸断裂为二,二战之后不知去向。目前可见原碑影像只有1907年德国汉学家福兰阁发表《吐鲁番亦都护城出土的一方汉文寺院碑铭》一文时的附图。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赴欧考察宪政的端方在柏林见到此碑,诧为瑰宝,与博物馆馆长协商传拓,惜无良工,拓第二张时捶毁碑字,被博物馆拒绝,故存世只有一张整幅本和一张仅存四分之一的不全本,且字迹模糊,皆非佳拓。
 
  整幅本被端方视为至宝,遍请二十余位名家题跋,其后人售予李介如,其不全本端方赠与缪荃孙,并请友人刘拙东用响拓法补足,后经张伯英亦归李介如,李介如颜其室曰“北凉双碑馆”。李介如孙李章汉先生历经“文革”,细心保存,1976年,把两本皆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拙东还响拓一全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本有端方、樊增祥、张祖翼、张伯英、许炳璈等人的题跋,钤印累累,亦足珍贵。响拓是摹拓善本碑帖的一种方法,其做法是将透明薄纸平铺在碑帖上,用笔双钩轮廓,然后填墨或用小扑子颖拓。
 
此碑文辞高古,典雅娴熟,能与《文选·头陀寺碑》媲美,可见撰文者夏侯粲不但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而且精通内典,当出自中原士族。此碑为隶书,但已具楷意。主用方笔,横笔两端多呈锐角并向上翘起,笔画挺拔,锋芒毕露。结字稳健中具有活泼气氛。和《露宝子碑》有相近之处。碑文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上承居延武威汉简、汉碑及晋人写本,下启龙门造像及北魏诸碑,提供了汉字由隶变楷的来龙去脉。
 
北凉为羯族沮渠蒙逊所建,位置在今甘肃省西部,后为北魏所灭。沮渠安周为沮渠蒙逊第十子。该碑撰文为中书郎中夏侯粲。北凉石刻甚为少见,除此碑外只有比它晚十年的封戴墓表(承平十三年,455)。它们为研究北凉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吐鲁番盆地土肥水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高昌是由屯戍区发展来的居民区,虽然儒家经典曾有传入,佛教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但是文化的传播局限于少数人之间,总体的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沮渠氏的入据,为高昌带来了一大批当时供职于北凉的士人和河西地区的高僧。《沮渠安周造寺碑》虽然仅仅记述了笃信佛教的沮渠氏雕造佛寺的事情,但是从文章风格、字体特征、所记习俗等多方面,都可见儒家文化和佛教通过北凉对高昌的深远影响,从中可寻当两晋十六国河西地区相对稳定时期,一部分中原的汉族知识分子流徙河西,并把汉文化移植、保存和储藏于西北地区的史迹。
 
  清末任新疆布政使的王树枏曾经收藏四件沮渠安周供养经,均有题记,正可与《沮渠安周造寺碑》互相参证。这些写经今藏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