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帖大全 >

兜底儿网名帖大全: 403 龙门二十品 《孙秋生造像记》

2016-08-13 14:19:1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楷书,六朝碑刻中书家署名者不多,此署萧显庆书,但书家情况不详,当为地位低下的工匠或经书手。此碑书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现收藏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

 《孙秋生造像记》,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古阳洞内两侧壁上层的八大龛,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造像龛,孙秋生造像龛即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古阳洞南壁,自窟口向内第3龛即是。该龛为尖拱龛,高254厘米,宽150厘米,深65厘米,造一佛二菩萨。在龛的右侧刊刻造像记,即孙秋生造像碑,高153厘米,宽50厘米,蟠龙螭首,方形碑座上有3个后刻的小坐佛龛,造像碑文可分为3部分,自上而下,第一部分,额题;第二部分,发愿文;第三部分,邑子题名,共刻人名139人。在题名的末尾,最后一行,刻写“景明三年岁在壬午五月戊子朔廿七日造讫”。

孙秋生造像龛的尖拱内的雕刻大致分3层,上层刻10身飞天,每侧5身,中间刻一宝珠,下层刻尖拱坐佛11尊,在最左侧坐佛下方刻一类似于化生像的形象,与其对称的右侧刻一类似莲蕾的雕刻;中间一层刻化生像10身。龛梁中间刻一对相背的龙首,在龛梁的转折处各刻一束腰,装饰纹样为人字形,梁端刻一对反顾龙首,踏按于龛柱上。龛柱柱头装饰双圆覆莲瓣,柱身为素面八棱形,龛柱由二托重力士像承托。龛内刻一佛二菩萨像。龛下中间刻二龙盘绕之香炉,两侧对称刻出4身供养像(三身存残迹)。右侧造像碑雕刻于孙秋生造像龛和法生造像龛(南壁向内数第2龛)之间的空余壁面,与二造像龛没有打破关系,造像碑的高度大致就是造像龛由龛底到龛柱的高度,即造像碑的高度上限是龛柱柱头的位置,这一现象在古阳洞北壁的魏灵藏造像龛、杨大眼造像龛等都或多或少得到了印证。这说明在孙秋生造像龛雕刻前,造像碑的位置、规模、形制已经有了计划,造像龛与造像碑是统一规划设计的。

释文

大伐太和七年,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区,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有愿弟子荣茂春葩,庭槐独秀,兰条鼓馥于昌年,紧晖诞照于圣岁。现世眷属万福云归,洙输叠驾。元世父母及弟子等来身神腾九空,迹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此愿。孟广达文,萧显庆书 。

作品赏析

《孙秋生造像记》是著名的《龙门四品》和《龙门二十品》之一,北魏景明三年(502)刻,是龙门造像记中的佼佼者。

主佛像头部残,著袒右肩袈裟,自左肩向右下垂的袈裟装饰有折带纹,内着僧祇支,边饰串珠,施禅定印,结跏趺坐(露右足)于龛底。覆盖双腿之上的衣纹呈弧形,膝盖处刻涡纹,整躯造像清瘦刚劲。胁侍菩萨像头部残,佩项圈,披巾敷搭双肩于身前交叉穿璧后绕臂沿体侧下垂,下着裙,衣纹雕刻细密,左胁侍左手执披巾垂体侧,右侧像右手提瓶垂体侧。整龛造像具有明显的云冈石窟二期的艺术风格,在龙门石窟北朝窟龛分期中属一期造像。

用笔方整遒劲,仆厚古拙,峭拔劲挺;力量外拓;章法处理上行列也较为整齐,显得纵有行而横有列,虽字字独立,但并无可板之感。

清代康有为在评魏碑书法时说:“结体之密,用笔之厚,最其显著。而其笔画意势舒长,虽极小字严整之中,无不纵笔势之宕。”在包世臣、康有为的褒扬下,龙门造像记的书法价值便愈来愈为世人所认识。《孔秋生造像记》无疑地也成了一剂医治靡弱书风的良药。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