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358 (海上画派 陈师曾 5)

2016-01-14 11:15:14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陈师曾(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陈散原)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到北京,次年任教育部编审,之后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在文人画遭到“美术革命”冲击之时,他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像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喇嘛、卖糖葫芦的、磨刀人等等,斑斓多致。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1《鸡菊图》 纸本设色 纵132.6厘米横46.3厘米

  此图意境新颖,笔墨超远,富有独特的情趣。

2《菊石图》 1916年

  一块大石布满了画面绝大部分,钩花点叶,布列有序,黄、红、白三色,各色菊花艳丽芳菲,争妍斗奇,形成一幅缤纷斑斓的立体画卷。陈师曾画菊有时寓有身世之感,如他为贺吴成再婚画的一幅菊花上题菊花诗云:“事往去年花,今年岂无再?从容续坠欢,俯仰发新慨。写此诗赠君,愿与人常在。”画家悼亡两次,结婚三次,对于朋友的再婚,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感慨。他画菊,有时以草书笔法,一气呵成,可谓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给人美的享受。

 3《清供图》 1918年

  此图画一陶盆,以重墨画石头,旁养盛开的水仙花,盆后有瓶,插有二朵菊花。菊极淡,数叶稍深,疏朗且有清逸之趣。整幅画静谧清雅、高洁。用笔宛转,潇洒流利,笔简而不空,层次有条理,既有成法,又不拘于成法,任意为之,自饶清逸,独有风貌。同时配上他的题画短句:“供养水仙花,开到盈盈欲折。一片岁寒清思,共芳香幽绝。碧天云净雪初消,又见风吹叶,人意钟声俱远,有一轮冰月。”

4《秋荷图》 纸本设色 1916年

  画上题:“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怕听江头江水声。”

  画面构图饱满,莲梗莲叶布局别致,荷叶有的已枯萎,有的正富生命力,莲蓬挺立。用笔秀逸多姿,刚健活泼,矩法森严,精气内涵,毫无剑拔弩张之气。坚实沉著,锋芒尽敛。用墨又能燥湿浓淡,任情挥洒,画面生动自然。画家在诗旁盖有朱文“深知身在情长在”的印章。这颗印章是陈师曾为纪念他的亡妻汪春而作的,章的边款:“师曾悼亡乃有此作,灯前自赏,不禁泫然。”

5《荣贵图》 纸本设色

  《荣贵图》是以芙蓉和桂花相结合的谐音。画家用大写意的传统笔法,写出六朵红艳艳芙蓉花。白粉钩瓣,耀眼夺目,并以墨绿的叶片扶衬,下面一枝红桂,浓墨钩茎点叶,枝叶间朱红添苍,红、绿色鲜明不让,显示出荣贵的高雅格调,并傲秋霜。画家以折枝的形式,结构严谨,主要通过活泼多姿的笔墨钩染,花繁野密,富有生意。

 

6 荷花慈菇图 纸本设色 89.5cmx46.5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7《泉声咽危石》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陈师曾幼承家学, 熟习琴棋书画, 长于大写意,笔力雄健,着色吸取西法兼中国画传统,在水墨画创作上具有独特的意境深蕴和风格。此画出自诗人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颇能代表陈师曾山水画风。

 

8诗画册》 纸本设色

  陈师曾画过许多诗意图。他曾说:“四王派的画遍天下,我们必须别寻门径。别树一帜,方能出人头地。若随波逐流,投世所好,不但不能越过王派中的首领,恐怕也未必能赶上王派中的徒弟。”《诗画册》是画家晚年所画,用笔的大胆泼辣,布局的独出心裁,不落俗套,不蹈前人蹊径,勾石精线,干笔显出很超脱,石块层峦气势浑厚,刚劲,有张力。石块略加敷石色整体中有变化,粗中有细。

9 墙有耳-北京风俗  中国美术馆藏

  1913年秋,陈师曾应北平教育部之聘,主管图书编写,他每天上班路上,细心观察北平街头的风俗人情,并于1914年创作了《北京风俗画》册页,共34图。《墙有耳》就是其中之一。民国初的北京,正处在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下,暗探密布,动辄杀人,人民失去言论行动的自由。此图以茶馆为背景,在挂着“雨前”牌子的檐前,站着两个暗探,他们正在偷听喝茶者的谈话。在那时的茶馆里,店主怕招来横祸,故常提醒顾客:“莫谈国事贴红条,信口开河祸易招;仔细须防门外汉,隔墙有耳探根苗。”画家用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揭露了军阀统治的黑暗。反动和虚弱的本质;同时也反映了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要求。陈师曾以敏锐的目光,深入的观察,简练的笔调,被漫画家丰子恺称之谓:“是中国漫画的始源”。

 

10 说书-北京风俗

11 乞食图 纸本设色

  《北京风俗》图表现的是民国初年北平街头巷尾常见的民俗,画中,大都是一些小人物——普通劳动群众的生活,反映了古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如敲小鼓者,乞食者……《乞食图》为《北京风俗》之一。旧社会上海,苏州河畔桥头,总有一些乞食的老妪、老翁,每当人力车过桥时,他们跟随车后,迈着踉跄的步子,追赶着乘车者讨钱,此种景象,不独上海有之,在《北京风俗》画中也有表现。陈师曾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

 

12《花卉图》 轴 纸本 设色 纵123厘米 横29.4厘米

  图中作者自题多处:题菊花,“寒花写尽陶家趣,拉得霜筠伴晚篱。”钤“游戏”白文长方印。题玉兰,“疑有仙心许飞琼,飞出月窟下歙笙。师曾。”钤“师曾豫章陈氏”白文方印。题牡丹,“性灵禅供。”钤“槐堂”白文方印。题萱草,“金英翠带习此忘忧。”钤“泰乡”朱文长方印,“别存古意”白文方印。落款题:“慕奏老史雅属,凭窗写此,不值一笑,槐堂朽者陈衡恪。”钤“朽道人”朱文方印,“陈衡恪”白文方印。图中画杂花数种,参差排列,随意布局,与题画诗句相互穿插,好象将杂画长卷改为纵向构图,别有新意。

 

13《溪山云雨图》 轴 纸本墨笔 纵141厘米 横38.2厘米

  自题:“溪雨乱淋幔,山云底度墙。衡恪。”

  钤“师曾”朱文方印,

  陈师曾在其《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提出“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似”,此图即是这一论点的极好体现。构图饱满,景物丰富,布局和笔随意疏放,与传统程式化的“四王”山水截然不同,皴擦点染间不刻意追求章法技巧,浑然天成,但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功力,正是用笔墨来塑造物象形态,而不是以形态附就笔墨。与单纯为了突出笔墨形式的绘画目的相比,陈师曾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画家创作心态的转变。

 

14《芭蕉山茶图》 轴 纸本设色 纵177.5厘米 横47.4厘米

  画面无作者题识,有姚华题:“谁将败绿障深红,生怕晚来风。画里无妨,雪里丹砂,炼火春融,槐堂事往,朱零墨胜,梦冷诗慵。不得替人怎去,一篇孤负纱笼。《朝中措》题师曾遗墨。甲子百花生日为散释作。莲花庵书姚华茫父。”钤“姚华”白文方印,“感灵伪认受性”白文方印。另有释戡题:“泽民大姐甚喜师曾花卉,旧得此帖,属索师曾补题,卒卒未果。师曾既没,余以属之茫父,茫父谨以为余所藏,因附识以归之,二月晦,释戡。”画面虽然没有陈师曾本人题识,但通过姚华与释戡二人的题记得知,此图为泽民女士收藏的师曾旧作,本来是托释戡请师曾补题,但未想师曾去世仓促,释戡于是请姚华代为补题,而姚华误以为画主就是释戡,所以题为“散释”作。个中经过颇为曲折。

  画中芭蕉,笔墨苍润,笔姿刚健挺拔,甚有气势。

 

15《梨花图》 轴 纸本 墨笔

  自题:“娇云无力倚墙东,正好低枝可避风。与妆临窗斜对面,一春开落忒关浓。

  寓斋梨花一株,卓约可爱,对比写照,并系小诗。衡恪。”

  钤“衡恪之印”白文方印。

  这是陈师曾对景写生的一幅作品,选取梨花一枝,纯用水墨描绘,洁白剔透,出尘脱俗。花朵以纤巧的墨线勾圈,浓淡相间,片片分明,陈师曾的花鸟画多笔姿刚健,而此幅柔媚清秀,颇有华喦的风神,诗句平淡天真,婉约动人,字里行间透露出画家关爱生命的情怀。

 

16《桃花图》 轴 纸本设色 纵132.9厘米横33.5厘米

  自题:“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今总不疑。癸亥仲夏陈衡恪。”钤“陈衡恪印”白文方印。□处有姚华题识:“印昆疑是‘于’字,属补阙,姚华。”钤“姚华”朱文方印。癸亥,1923年。画面另有周大烈题:“师曾题此画,误一字,手自挖去,儗装裱填写,急赴金陵,疾作遂不返,此不知何句,挖处或是‘于’字。越一年,予过其家,为记之,甲子九月周大烈。”钤“周氏大烈”朱文方印。

  图画虬枝枯木,桃花盛开,用笔较干,墨色中多有飞白之处,表现老树粗糙的质感。花朵直接以纯色点染,笔法圆熟老练。

17《与王云合作鹦鹉图》 轴 纸本设色 纵92.7厘米横33.5厘米

  自题:“壬戌仲春,梦白王云,师曾陈衡恪合作于李氏双棠馆。”

  钤“陈师曾”白文方印。壬戌,1922年。

  姚华填词并书:“齐天乐。正平艳何曾赋,金笼又翻新谱,博臆刊红,轻襟夺翠,依旧湘帘呼侣。

  迎人欲语,认特里文茵,曲中金缕,鼓翼风声,南山甚日借毛羽。

  惊寒夜来应诉,花台闻号凤,今更飞虎,汉骑单衣,唐宫噩梦,问姓疑班似武。

  狸奴漫妒,羡奇服堪描,拟骚仍许,入穴难同,有终军辨鼠,□猗室于窗,茫父填词。”

  钤“重光”朱文方印,“姚花私印”白文方印,“茫父”朱文方印,“佳想安善”白文方印。

  全幅设色精雅,明快清丽,鹦鹉画的甚为工致,结构准确,造型优美。

 

18《斑鸠图》 轴 纸本 设色 纵122.8厘米 横32.5厘米

  自题:“庚申秋九月,陈衡恪记于槐堂。”

  钤“师曾”朱文方印,庚申,1920年。

  此画作于庚申秋九月,其中画斑鸠取“鸠”,“九”的谐音。这种以画面景物的谐音配合画名的作法是花鸟画家们非常喜爱的,尤其是一些寓意吉祥的题材。本幅作品用另后飞动的笔法画成花卉,与朴拙憨实的山石形成鲜明的对比。

 

19《槐堂韵者图》 纸本设色纵65厘米横20厘米 私人收藏

  《槐堂韵者图》以粗率笔触绘松树,松下的老者瘦骨清癯,似乎陷入一种沉思。以细劲流畅的线条描绘,远处的山峰用淡墨悄然带过,文石则用浓墨点苔,细笔绘丛草,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清幽冷寂的环境中,老者因而显得更加从容而睿智。

 

20《读画图》 轴 纸本设色 纵87.7厘米横46.6厘米

  自题:“丁巳十二月一日,叶玉甫,金巩伯,陈仲恕诸君集京师收藏家之所有,于中央公园展览七日,

  每日更换,共六七百种,取来观者之费以振京畿水灾,因图其当时之景以记盛事,陈衡恪。”

  钤“师曾”白文方印。丁巳,1917年。

  此图的创作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丁巳”为民国六年,即公元1917年,京畿地区发生水灾,北京一批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大行义举,在中央公园举办展览,筹款赈灾,展览汇集作品六七百件,规模相当可观。文中提及的三人同是当时北京文艺界的领袖级人物。叶玉甫,名叶恭绰,又字誉虎,号遐庵,文化学术,考古,书,画无不精湛,古代金石书画收藏甚为丰富,金拱北,明金城,原为清前法官,醉心艺术,民国后筹建古物陈列所,与陈师曾同时享誉北京画坛;陈仲恕,名陈汉弟,号伏庐,杭州人,前清翰林,后任民国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清史馆编纂,亦善画,藏印颇丰。画家身临现场,将自己看到的画展场景从第一视觉的角度如实记录,真实生动,带有接近新闻照片一样的写实感,画面上汇集了社会各阶层人氏,形形色色混聚一堂,气氛热烈,有穿长袍马褂的了老少国人,也有西服革履,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士,还有身着洋装的时髦女郎,人群排列错落有致,形成一定的空间层次,画中人物的面部用笔简洁随意,带有些漫画色彩。作者省略了线条,直接用大块墨色塑造形体,短促细碎的线条只在局部作些勾勒,此外还用接近“飞白”的手法表现受光面的明亮部分。这种对线条省略和对光线的感受及表现,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陈师曾的西画造诣。《读画图》以传统的命题,新鲜的内容,中西合璧的技法诠释,体现了陈师曾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和探索。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