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418 (海上画派 刘海粟 2)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26 仿石涛山水 立轴
27 山 水 立轴 绫本 1935年作
28 秋山邨居图 水墨纸本 1935年作
29 溪山独钓 立轴 水墨绢本 1935年作
30 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1937年作
31 山 水 立轴 水墨纸本
32 枯树图 镜心 水墨纸本
33 潇湘夜雨 立轴 纸本
34 震泽渔民 镜心 水墨纸本
35 苏州河畔 素描 纸本 1934年作
36 山 水 纸本 1941年作
37 江村泊舟 屏轴 水墨纸本 庚辰(1940年)作
38 拟米家云山 立轴 纸本 1943年作
39 溪山烟雾 镜框
40 拟玄宰笔意 癸未(1943年)作
41 仿米法山水 立轴 1956年作
42 山水 立轴 1944年作
43 仿九龙山人笔意 立轴 纸本水墨 癸未(1943年)作
款识:仿九龙山人笔意,癸未中秋,刘海粟。淑气钟英峙此山,丹枫碧树水潺潺。人间何处有仙境,兴在溪头消夏湾。海粟又题。印鉴:海粟之印、海粟无恙、存天阁
1942年,在东南亚进行抗日募捐的刘海粟,逃离新加坡途中,船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在日军挟持下飞抵上海。此后多年间,皆蛰伏上海。此件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款署仿九龙山人笔意,可知是仿明初画家王绂风格。此后,可能感觉意犹未尽,又题诗一首。王绂,字孟端,画史上说师法王蒙、倪瓒,自有一种风度。此件临品中,萧疏的树木,浅淡而疏朗的构图,与倪瓒的风格十分相似,几棵丹树、枫树歪扭生长,一块板桥连接湖心小岛与陆地,一户茅舍,隐匿在茅草丛中。对岸的群山,层峦叠嶂,雾气蒸腾。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人间什么地方能有此景象,恐怕只在溪水的尽头了。刘海粟曾说:“我觉得中国画的最大特征,就是一个‘意’。”此件作品的精髓在于抓住了“意”的“生动”一面。
44 峡谷听泉秋云图
此幅作品取法古意,师法自然,表现一种对隐居山野,逍遥自在的生活向往,画面高山之中隐约现一小屋,屋内人物释然而坐,近处树木葱翠,下有小溪潺潺,实乃生活之胜境也。此幅用笔苍劲有力,用墨枯湿相宜,气韵生动。风格苍润,清旷,独树一帜。酣畅淋漓,越发注重气韵之于形貌的重要。
45 云山图 立轴 甲申(1944年)作
46 夏山遇雨 镜片 水墨纸本
47 远山寒林 立轴水墨纸本 1944年作
48 春山幽居 立轴 甲申(1944年)作
49 寒林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董文敏云唐以前无寒林,自李营丘、郭河阳始尽其法,虽虬枝鹿角,槎枿纷拏而擘裘振领,条理具在。印鉴:刘、海粟
董其昌论画,谓唐前无寒林图,所谓“唐以前无寒林,自李营丘、郭河阳始尽其法,虽虬枝鹿角、槎枿纷拏而擘裘振领,条理具在”。这显然与唐宋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对士人心态的影响息息相关。唐的富庶使唐人更偏爱堂皇、繁盛的艺术表现,而且,唐的强大国势又是士人把山水作为纯粹欣赏审美对象的原因;而宋人在山水的审美之外,更赋予了画家自己内心对国势的忧心,这也是宋人比唐人更内敛的原因。他们努力向内心发掘新的审美对象,故宋的文化艺术与宋诗一样,事无巨细、理无偏正,皆可一一见示。宋人的《寒林图》显然即是这种社会现实与文化心态双重作用下的新的审美增长点。寒林图以表现自然的萧瑟、萧条、萧冷为要旨,非常适合于表现艺术家在严酷的社会现实和环境下孤寂、冷厉、无可名状的沉痛。刘海粟此幅创作于解放前的寒林图即着眼于此,乃为表现他在当时严酷的社会环境里对家国前途与个体命运的忧心,故其幅中,不仅充盈着一种寒瑟萧条之冷感,更沐浴着一种苍凉浑茫之迷离。这幅刘海粟早期的作品,虽然几为仿古之作,然而其于刘海粟的艺术生命却不可小视:在画幅的前端,即近景的处理上,他是吸收了传统的画法,但在远景诸如雾霭笼罩下寒林的虬枝鹿角、槎枿纷拏以及河水和远山的处理上,却采用了西式的透视法。这种中西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在刘海粟的作品里极为少见。
50 飞泉翠亭 立轴 水墨纸本 1947年作
释文:海波先生,立青夫人雅正。海粟伊乔。苍崖积空翠,怡象旷古心。飞泉落深谷,泠泠弦玉琴,尘消群翳豁,松雪洒闲襟,清谣天籁发,如聆正始音。伊乔此图,林壑茂密,气韵深古,余为略加点缀补云笔墨之未吕着复书黄鹤山人吾古题识画端以正其事云。海粟。雨过飞泉下碧湍,长松落翠草亭寒。何人解识高人意,溪上青山独自看。丁亥孟夏仿王舍人笔意,伊乔。
印鉴:海粟之印(白文)、海粟之艺(朱文)、海粟无恙(朱文)、艺海堂(白文)、伊乔印(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