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491 (海上画派 陆俨少 6)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陆俨少在辗转避乱期间感受风寒,染上气喘病根。1934年春,他应友人之约游历了上柏山、西天目山和黄山。有鉴于上海卖画市场的艰难,陆俨少不愿依靠他人,便在上柏山买地经营农场,他一年中几个月住在山中,读书、作画、种植,其余时间则托友人代管农场。这一年他又北上远游,经徐州、曲阜、济南至北平,游览了孔庙、泰山、故宫、长城,而后至大同看云冈石窟,上妙峰山游览太行山色,经天津、烟台返回。这些游历,开拓了陆俨少的胸襟胆识,为他晚年的卧游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积累。
1935年,南京举办第二届全国美展,其中还展出故宫及私人收藏的历代名迹。陆俨少闻讯后专程去南京住在亲戚家,朝夕到场观看。他先大体看一遍,然后择其百幅名画细心揣摩,看它总的神气,以及如何布局、运笔、渲染,默记在心。对其中的几幅杰作,如范宽《溪山行旅图》、董源《龙宿郊民图》、李唐《万壑松风图》、郭熙《早春图》、黄子久《富春山居图》、赵孟頫《枯木竹石图》、高克恭《晴麓横云图》等,陆俨少早晚观看,逐根线条揣摩其起笔落笔,以手指比划,闭目默记,把近百幅名画看到烂熟,自谓"贫儿暴富"。后来上海和重庆也曾展览过故宫名画,其中有巨然《秋山问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园》等,陆俨少每次都不放过观看的机会。他感到看一次名迹,手中的功夫就提高了一层。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陆俨少携妻挈儿西行避难,历时三个多月才辗转抵达重庆,在一家兵工厂里当一名事务员。他业余作画至百幅,先是在重庆租了场地开了画展,1939年又到成都开画展。四川一个教育厅长对他说:"在成都开画展,人事第一,作品第二。"陆俨少回答说:"我二十年学画,未学人事。"对方说:"那是开不好画展的。"陆俨少住在一家小客栈里,起草了一篇画展启事,没想到这篇启事竟使当地一些宿儒对他另眼相看。之后他又到乐山举办画展,正好武汉大学西迁至乐山,他的画展引起了朱光潜、马一浮等名人的关注和称赞。后来他又到宜宾去举办画展。
此行陆俨少由重庆经内江抵成都,再至灌县,上青城山、峨眉山,又沿岷江乘船至乐山,再至宜宾,而后乘船经泸州、江津回重庆。他感到国内山水以四川为第一,即便是寻常平冈远岫,一丘一壑,无有不可观者。有一次他在游历中忽遇秋雨乍晴,平峦一带岚翠犹湿,白云红树灿然如锦,想起黄公望的《秋山图》,不禁惊呼:"黄子久,黄子久!"数日后他重到该处,见山峦神采已异,他以为是山川晴雨面貌不同的缘故。后来又趁雨前往,却再也见不到那令人神往的景象。他不由得感叹观山亦须有缘。
抗战胜利后,达官贵人纷纷乘飞机、轮船东归。陆俨少无计返家,遂举家搭木筏而下,一路历经三峡江流险恶、盗匪出没之所,艰苦备尝,但由于木筏行驶徐缓,给陆俨少细察两岸山峦难石结构和水势以难得的机会。后来陆俨少以神奇的线条表现疾流奔泻、漩涡激转、崩滩裂岸、飞沫堆雪的"陆家云水",实与他这一段经历在心中的孕育有关。
回到南翔和上柏山,那里已成劫后废墟。陆俨少在南翔租赁了新的居室,每日作画写字,日临冯承素《兰亭序》二过为课,并立了润格卖画。1947年他积了百余幅画,在无锡举行个展。由于朋友的帮助,画展得利甚丰。生活稍趋安定,陆俨少又与朋友结伴出游,
视王原祁以至黄宾虹都是由大到小,先定位置,逐渐构搭,而陆俨少则一反此法,由小到大,笔笔生发。陆氏的笔墨生发之道与其用笔独到无不关联。其作画喜以一管加枝山水画到底,不似他人往往视所需随时换笔。在这种情形下,一支笔要当作几支笔来用,这就需要随时调节笔触的大小
粗细。他十分注重中锋用笔的丰实壮健的效果,有时也常将笔卧倒,谓之"卧笔中锋"。我们不妨看看他的以下三条画语录摘录:
①"笔既要提得起也要揿得下。"并且要"提揿二者穿插互用,抑扬收放。"
②"竖笔拖笔必须穿叉互用。"
③"中指拨动是用笔的诀窍,中指最靠笔尖稍动一下,点画之间就起微妙的变化。"
靠提笔与揿笔,竖笔与拖笔,笔与笔之间干枯燥润的相互对比变换正是陆氏笔墨生发不息之诀,而"中指拨动",且颤且行,无疑则是维系生发的诀中之诀了。应该指出,"中指拨动"的颤笔效果与无病呻吟的抖笔是无关的。颤笔靠中指拨动来微调笔毫,使笔之中锋注墨均匀,使线条愈加浑厚。此种颤笔的缓疾运行完全是即兴的。随即发动,随心生发,无法预示,无法复制。于是这就构成了"笔墨生发"。
1950年陆俨少画成《杜陵诗意画卷》,这是他山水画的代表作。之后他画过连环画,当过私营书局绘图员。1957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陆俨少作为首批进入的画家,去浙江四明山区和福建永安、龙岩等地下生活。回来不久,即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在劳动改造的余暇,他画成山水课徒画 稿二百余幅。1962年应潘天寿之邀去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兼课教山水。1964年随画院去皖南写生,在歙县练江边看到日光斜射下山峦的轮廓光,乃创留白技法。
但是历史又将这位艺术家推向坎坷的历程。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作为"右派分子"的陆俨少自然成为"大革文化命"的对象。
在文革中陆俨少受到种种磨难,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磨难都不能让他放弃自己付出一生心血的艺术,私下里他仍作画不辍。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他才被允许赴新安江写生,他在船上见到两岸群山奔赴,云气流转。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那时他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复杂的。执着的殉道的精神才是艺术的真谛。真理是不会说谎的,陆俨少一直相信这句话。
1978年他的"右派"头衔终于获得到了平反。在这之前,陆俨少的画只是在沪宁杭一带艺术圈的私下里流传,先后受他笔墨风格影响的著名画家有宋文治、周昌谷、刘旦宅等。这以后,陆俨少卓异的绘画艺术开始受到社会的瞩目。他先后应邀为外交部、故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处作画。上海、辽宁的博物馆收藏了他的作品。1979年他参加上海书法代表团访日,同年还在上海、杭州、北京举办个人画展。1980年游庐山,是年秋天调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81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而后游黄山,又游西安、秦岭,继作宁波、普陀、南北雁荡游。1983年游深圳,被聘为深圳画院顾问,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重游四川三峡,返杭后被任命为浙江 画院院长。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佳作,尤为气势阔大的《峡江图》著称。启功为之赋诗:"昨日抱图归枕伏,居然彻夜听涛声!"谢稚柳先生亦称誉:"即唐宋高手,亦不足为我俨少敌也。"香港和上海、杭州等地先后为他出版了各种画册,他的画学著作《山水画刍议》《山水画课徒画稿》《陆俨少自叙》《怎样画云》《怎样画水》也相继出版。
1992年,陆俨少因感身体不适,回到睽违多年的上海居住。由于病魔的几度折磨,一代山水画大师于1993年10月23日溘然逝世,走完他一生坎坷而又辉煌的历程。
陆俨少先生是从纯粹中国文化脱颖而出的大师,他以他的学养、才力、人格、以及对艺术的执着无疑在中国近代画坛占据了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