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分享 > 正文

唐朝长安 中国女人最美的时间和地点(三)

2016-05-20 20:17:36   
 

共爱风流时世妆

 

高髻云鬟 唐代妇女的发型有髻和鬟两大类。髻是挽发结在头顶上,中间是实心的。鬟是将头发梳成中空作环形,多为未婚女子所梳。

 

子柔李刚 唐人雅韵图

从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西安长郭50号史思礼墓出土俑、西安路家湾柳昱墓出土俑等可以得知,唐代髻式很多,有几十种:同心髻,反绾髻,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倭堕髻,拔丛髻,堕马髻,百合髻,长乐髻,乌蛮髻,高髻,低髻,侧髻,小髻,椎髻,云髻,飞髻,花髻,凤髻……西安羊头镇总章元年李爽墓壁画中则有双环望仙髻。据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尚有惊鹤髻等。最有趣的名称是囚髻(匆忙束发急就而成的髻),扫闹髻(唐代最热闹的发型,上冲然后蓬松散乱,似乎与今天某些晚宴发型有相通之处)。鬟也是流行高鬟,有双鬟,三鬟等形。

喜欢在头髻上插装饰品:有鲜花和假花(牡丹、桃花、石竹花、栀子花、荼蘼花等),有花钿珠翠和金石钗簪之类。插花显得娇媚可人,插珠翠则显得华贵逼人。在壁画和仕女画中还可以看到满头插栉(梳子)和插多枚花钿的形象。

 

面若桃花 唐代女性面部的妆容非常浓艳、华丽。一般有七个步骤。(见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装饰》)

脂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今天的化妆则在上粉之前先用化妆水、润肤液、隔离霜)。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露珠儿、媚花奴等娇俏的品名。此外还在额上涂抹黄粉,叫额黄。

画眉:唐人对眉毛是极重视的(与今天重视眼睛不同,唐人没有画眼线、上眼影、涂睫毛膏这些步骤),其他妆饰可以不施,惟有眉是非画不可的,画眉几乎成了化妆的代名词。

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红色居多。花子的来历,一说起于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她一日倦卧在殿庭屋檐下,有一朵梅花飘落在额上印出了花瓣形状,洗都洗不掉。宫人们竞相仿效,制成花子贴面,这种花子叫“梅花妆”。一说是唐代上官婉儿所创,她触怒武则天,在额上留下伤痕(一说为黥迹),后来用花子掩饰。不论起源究竟如何,反正“满面纵横花靥”(花靥是花钿和面靥的合称)是唐代的时尚。前人一向认为奢糜,也有人认为不美,但是这种张扬而直截了当的审美意识,与今天“有妆若无妆”、“盛妆似素颜”的简约低调相比,似也有一番爽快天真。

面靥。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像桃杏、像星、像弯月等。多用朱红色,也有黄色、墨色。

斜红。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这和这种妆饰的来历有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宠爱宫女薛夜来,一日薛不小心撞伤面颊,流血不止,伤愈后仍留下两道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依旧,其他宫女为了邀宠,纷纷仿效,于是演变成了斜红。

点唇。即所谓“朱唇”,与今天的涂口红相同。元和以后,一度流行涂成黑色,就是白居易《时世妆》中讽刺的“乌膏注唇唇似泥”,这和当时的消极萎靡的社会精神面貌有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受世纪末情绪影响,流行色彩灰暗妆容颓废的时尚。

 


子柔李刚 祝寿图

叮叮当当,衣袂飘香 除了头面,还有条脱(臂钏)、脚钏等。关于条脱,有个趣闻,唐大中年间,一天宣宗闲暇赋诗,诗中“金步摇”三字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对,温飞卿随口说出“玉条脱”,十分工整。至于白居易“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是当时阔商太太的写照。这些和今天的臂饰、手镯、手链都非常相似。

用香熏衣(效果应该不亚于香水)。据说熏衣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香”,就是将沉香、白檀香、麝香、丁香、苏合香、甲香、甘松香等,用蜜和成丸,装在瓶里,埋入地底二十天,然后拿出来熏衣。另一种是用藿香、零陵香、丁香、甘松香等,制成粉剂,装在用绢做的袋子里,再放到衣箱里。随身还带香囊等物。甚至有各种口香丸,含在口中防止口臭,如用豆蔻、丁香、当归等碾成粉末,然后用蜜合成的口香丸。类似今天的口香糖。

共爱风流时世妆

 

高髻云鬟 唐代妇女的发型有髻和鬟两大类。髻是挽发结在头顶上,中间是实心的。鬟是将头发梳成中空作环形,多为未婚女子所梳。

 

子柔李刚 唐人雅韵图

从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西安长郭50号史思礼墓出土俑、西安路家湾柳昱墓出土俑等可以得知,唐代髻式很多,有几十种:同心髻,反绾髻,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倭堕髻,拔丛髻,堕马髻,百合髻,长乐髻,乌蛮髻,高髻,低髻,侧髻,小髻,椎髻,云髻,飞髻,花髻,凤髻……西安羊头镇总章元年李爽墓壁画中则有双环望仙髻。据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尚有惊鹤髻等。最有趣的名称是囚髻(匆忙束发急就而成的髻),扫闹髻(唐代最热闹的发型,上冲然后蓬松散乱,似乎与今天某些晚宴发型有相通之处)。鬟也是流行高鬟,有双鬟,三鬟等形。

喜欢在头髻上插装饰品:有鲜花和假花(牡丹、桃花、石竹花、栀子花、荼蘼花等),有花钿珠翠和金石钗簪之类。插花显得娇媚可人,插珠翠则显得华贵逼人。在壁画和仕女画中还可以看到满头插栉(梳子)和插多枚花钿的形象。

 

面若桃花 唐代女性面部的妆容非常浓艳、华丽。一般有七个步骤。(见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装饰》)

脂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今天的化妆则在上粉之前先用化妆水、润肤液、隔离霜)。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露珠儿、媚花奴等娇俏的品名。此外还在额上涂抹黄粉,叫额黄。

画眉:唐人对眉毛是极重视的(与今天重视眼睛不同,唐人没有画眼线、上眼影、涂睫毛膏这些步骤),其他妆饰可以不施,惟有眉是非画不可的,画眉几乎成了化妆的代名词。

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红色居多。花子的来历,一说起于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她一日倦卧在殿庭屋檐下,有一朵梅花飘落在额上印出了花瓣形状,洗都洗不掉。宫人们竞相仿效,制成花子贴面,这种花子叫“梅花妆”。一说是唐代上官婉儿所创,她触怒武则天,在额上留下伤痕(一说为黥迹),后来用花子掩饰。不论起源究竟如何,反正“满面纵横花靥”(花靥是花钿和面靥的合称)是唐代的时尚。前人一向认为奢糜,也有人认为不美,但是这种张扬而直截了当的审美意识,与今天“有妆若无妆”、“盛妆似素颜”的简约低调相比,似也有一番爽快天真。

面靥。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像桃杏、像星、像弯月等。多用朱红色,也有黄色、墨色。

斜红。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这和这种妆饰的来历有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宠爱宫女薛夜来,一日薛不小心撞伤面颊,流血不止,伤愈后仍留下两道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依旧,其他宫女为了邀宠,纷纷仿效,于是演变成了斜红。

点唇。即所谓“朱唇”,与今天的涂口红相同。元和以后,一度流行涂成黑色,就是白居易《时世妆》中讽刺的“乌膏注唇唇似泥”,这和当时的消极萎靡的社会精神面貌有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受世纪末情绪影响,流行色彩灰暗妆容颓废的时尚。

 


子柔李刚 祝寿图

叮叮当当,衣袂飘香 除了头面,还有条脱(臂钏)、脚钏等。关于条脱,有个趣闻,唐大中年间,一天宣宗闲暇赋诗,诗中“金步摇”三字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对,温飞卿随口说出“玉条脱”,十分工整。至于白居易“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是当时阔商太太的写照。这些和今天的臂饰、手镯、手链都非常相似。

用香熏衣(效果应该不亚于香水)。据说熏衣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香”,就是将沉香、白檀香、麝香、丁香、苏合香、甲香、甘松香等,用蜜和成丸,装在瓶里,埋入地底二十天,然后拿出来熏衣。另一种是用藿香、零陵香、丁香、甘松香等,制成粉剂,装在用绢做的袋子里,再放到衣箱里。随身还带香囊等物。甚至有各种口香丸,含在口中防止口臭,如用豆蔻、丁香、当归等碾成粉末,然后用蜜合成的口香丸。类似今天的口香糖。

相关热词搜索:长安 中国 地点

上一篇:唐朝长安 中国女人最美的时间和地点(二)
下一篇:唐朝长安 中国女人最美的时间和地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