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593 (岭南画派 高剑父 4)
2017-02-23 10:56:18
高剑父自幼失去双亲,家境贫寒。少年时曾在族叔的药店中做学徒。其族叔能医善画,使高剑父从小对绘画产生了兴趣。14岁时经人介绍,随居廉学画。因聪颖敏悟,进步较快,深受居廉器重。一年后又入黄埔水师学堂学习,不久因病辍学,仍回居廉门下研习绘画。17岁时,转入澳门格致书院(今岭南大学前身),从法国传教士麦拉学习素描。不久,返回广州,在述善小学堂任图画教师,又从当时在两广优级师范任教的日本画家山本梅崖处接触到日本绘画。通过与麦拉、山本的交往,使高剑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接受了外国艺术的滋养,从而初步奠定了他改革传统中国画的志向和决心。以后,他又东渡日本,以求深造。初与廖仲恺、何香凝同住一处,以卖画为生,并先后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等日本绘画组织,研究东、西方绘画。后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06年他参加了同盟会,任广东同盟会会长,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并与陈树人、高奇峰等人先后在广州、上海创办《时事画报》、《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宣传革命主张,倡导美育,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高剑父在广州首次推出了一个带有“折衷”倾向的“新国画”展。其后,他把一些被认为不能入画的新事物——汽车、飞机、坦克纳入表现主题。这种有悖于传统规范的倾向,理所当然地激恼了捍卫传统画纯洁性的传统派画家,他们把高剑父及其追随者称为“不中不西”的“混血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旧的对立,终于在20年代中后期发展为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新派”(也称“折衷派”),与以广州国画研究会为代表的传统派画家之间的公开论战。这次论战,考验了高剑父的革新精神,并进一步加强了他在新的试验工作中追求艺术的新和谐的信念。于是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画派,开始以崭新的面目活跃于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