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39 (岭南画派 关山月 9 )
关山月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和教育家,他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跟随高剑父学习国画创作。他曾经担任广州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1982年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学位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其代表作有《新开发的公路》、《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长河颂》及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香港回归梅报春》等。此外,他还访问过波兰、法国、瑞士、荷兰、苏联等国,并在日本、澳大利亚举办画展,在美国讲学和进行艺术交流。1991年捐资中国美协设立“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创作基金”,捐赠作品建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关山月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他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他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关山月、傅抱石东北写生选》、《关山月作品选》、《井冈山》等作品集。
关山月《绿色长城》,中国画,144.5×251cm,1973年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著名画家,70年代初,他的创作出现了第二次高峰。他参加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的作品《绿色长城》,是新山水画的又一范本。
明朗的阳光下,南国海岸一片郁郁葱葱,海水卷起一层层浪花。沿岸是绿色的防护林,高耸的木麻黄被风吹动成一道道波浪,与海浪互相呼应。
王策认为:这幅画“不囿于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在技法上为了表现现实内容的需要,吸收了油画技法”。它“不仅表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更有意义的是通过这些美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表现人民用双手艰苦培植起来的绿色长城”。作品的意境不是幽美的风景区,这里是海防前线,被认为阶级斗争很尖锐,题目定为《绿色长城》以寓长城既可防沙,又可防风,还可以防敌人,是一个绿色的铜墙铁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有人说《江山如此多娇》是关山月影响最大的作品。但在美术界,却认为他的《绿色长城》才是最好。
《绿色长城》是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平远和高远,在透视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有光影效果,但同时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将西画和中国画传统结合得很完美,在专业上备受认可。 但《江山如此多娇》有它的艺术影响。
上个世纪50年代,山水花鸟画因无法反映现实,备受批判。不过,这幅巨作却完美体现了毛主席的诗意,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局面。
上世纪80年代后,其实是关老创作的黄金时期。中国画是有一定套路和程式的,但没有这些又不成国画。关老就很想在套路里面有所突破。他吸收了许多西方的观点,希望每张画都能表现出不同:比如他画海南的尖峰岭,要有尖峰岭的韵味;他画武夷山,要有武夷山的感觉。同时追求画面语言的多样性:比如这张画上全用色彩;那张画全用笔墨;另一张画可能更多强调线条。
他是希望表现画面的现实和差别。这种探索,实际上是给自己出难题。但传统的中国国画追求笔墨趣味,有些人画哪里都是一样。很多人因此诟病,他晚期的画作不成熟,没有了自己的面貌。实际上这正是关老的优点。
江山如此多娇
1959年4月底,著名山水画家关山月和傅抱石先生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的任务。关老与傅老认真研究了几天,画出了小稿。
他们按周总理的意见: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
关山月先生之女关怡女士告诉记者:“两位先生接受巨幅国画的创作任务之后,心理压力很大。因为人民大会堂是国家领导人经常接见外宾和国际友人的所在地,如果画得不好,将有失国家的声誉与尊严。”
“在关山月和傅抱石先生的创作过程中,陈毅、郭沫若、吴晗和齐燕铭曾来了解他们创作的进度。当时两人认为‘题材实在太大,不大好把握’,陈老总听了便笑着说:‘绘画也跟作诗一样,首先要立意。’接着又说,江山如此多娇,首先在画面上必须突出一个‘娇’字,既要概括祖国山河的东西南北,又要体现四季变化的春夏秋冬。只有在‘多’的气势中,才能体现出‘娇’来。”
50年来,一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画面的近景是江南青山绿水、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还有长城则贯穿整个画面。画中的东侧,一轮红日照耀着祖国的锦绣大地,气势磅礴。整个画卷气势恢宏,象征着祖国的强大和江山的美好。
关山月的山水画作品《龙羊峡》创作于1979年,这件作品是艺术家重游龙羊峡水电站建设工地之后创作的。画面中的山崖高耸入云,铁锁桥在云雾中隐约可见,这些都彰显了山崖的高,气势的壮。为了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真实,突出重点,关山月细致刻画了山崖的关键部位,从画面可以感受到龙羊峡的炫均,水电站就建立在山崖顶部,看起来十分微小。这幅画面反应的思想是人定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