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97 (京津画派 齐白石 9 )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家道贫寒,只读过短暂的师塾,十五岁起从师学木工而以雕花手艺闻名,二十六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齐白石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1 双牡丹 镜心 设色纸本 1952年作
齐白石晚年画牡丹很多,但他在90岁以后体力逐衰,作品不再像以前那么精致,但笔墨更加纵逸,别有一种自由、天真而又老辣的意味,即如此作。画面以没骨法描绘两枝盛开的牡丹,笔法甚简,花冠处层层叠叠的花瓣以浓淡不均的洋红写成,形态不甚具体,但尽得富贵之气。花枝和花叶以墨笔勾勒,石青和石绿淡染之,虽笔法松散,但花枝的曲直与起伏均表现到位,且与牡丹形成冷与暖的对比。整幅以酣畅的笔法,热烈的色彩和简洁的构图传达出一片自然生趣,乃白石老人晚年写意画佳作。
2 世世太平图 纸本设色 1952年作
白石老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能同广大劳动人民相一致。《世世太平》就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学理想,也是画家对人民、对祖国、对和平充满热爱,充满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世世太平》画家用羊毫大笔画出二只柿子,篮里盛着二只大寿桃。为了画好鸽子,老人还买来鸽子,养在家里,日夕观察其特征。
3 荷花蜻蜓图 纸本设色 1953年作
此画构图奇特,一花、两叶,穿插得非常巧妙,尤其是几片朱红的花瓣,掩映于墨色的荷叶之中,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十分谐和。叶间蜻蜓,款款而飞,俯视荡漾的微波,真使人夺“十里荷塘”之想。
4 新 喜 立轴 设色纸本 1953年作
“新喜”又作“新禧”,为一年之始,即过春节。齐白石为春节而画的作品,多题“岁朝图”,题“新喜”者少,其实表达欢喜的心情却是一样的。此画构图平实:花瓶中插着怒放的红梅,花瓶旁摆着一把酒壶和两只酒杯,近处五个朱红色的柿子,随意错落其间,一挂褐赭色的鞭炮,放在柿子与梅瓶之间,斜斜指向画面左下角。中国民间有“喜梅”之说,花瓶谐音“平安”,柿子谐音“事事”,组合于一画之内,便是“事事平安喜庆”。梅花与柿子分别用浓郁鲜艳的深红与朱红,鞭炮用暖调子的褐赭色,辅以朱红色“甑屋”印,全画洋溢着一股温暖的情调,传递出画家内心的喜悦之情。于非闇曾说:“老人的绘画是沿着两条表现方法的道路发展的,一条是古代的‘双勾’方法,例如工细草虫;另一条是古代的‘没骨’方法发扬光大的,这一成就是:一笔落到纸上就要成一个形象。这个形象的面、体和质感等等,就凭这一笔表达出来,毫不含糊。”在白石老人的画中,大致演习了这一模式,并无特别出人意料之处。但是,他却凭借自己高超的笔情墨韵,以独特的经历、性格、感觉、趣味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笔墨语言,赋予作品质朴而热情的生命力。
5 紫藤蜜蜂 设色纸本 1954年作
“紫藤蜜蜂”是白石老人擅长并喜爱的题材,他甚至曾经制定润格曰:“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二十元。”后者之所以更有价值,皆因画法之独特。此幅为老人晚年所作,是时其艺术已臻化境,信笔而为,则逸趣天成。画面章法疏密得当,重心集中于对角线上,从右上侧伸出的藤干纯以篆隶之法写出,虽繁密纠结仍不失秩序,亦使构图趋于平稳,紫藤以没骨法为之,造成一串串玲珑剔透,如葡萄一般的花朵,叶片则以淡色与勾勒相结合的方法写之,笔墨枯润交织、浓淡适宜、虚实相生,将藤萝缠绕蜿蜒的效果刻画得淋漓尽致;画面右下侧两只蜜蜂尤见功力,此为白石独创的晕蜂法画出,即以清水与墨的巧妙晕化使蜜蜂的双翼仿佛在急速抽动,形神俱佳,亦在动与静之对比中使画面充满生机。
6 海 棠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良栋先生清属,白石老人齐璜作。九九翁后第二年。钤印:齐大
在花卉这样一个以自然植物为题材的绘画里面,齐白石把它的文人画意境转变了,从文人雅趣转向了生活情趣。即使画梅兰竹菊这些传统题材,我们也可以看到齐白石赋予了它们以世俗的意趣。白石老人的花卉画题跋都是家常语、平常话,没有半点酸腐气,也没有一丝玄虚味,得之于生活,发之于肺腑,他的笔下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世俗生活世界。几串海棠花的红艳,让人们联想出勃勃生机,生命不息的慨叹﹔几片浓淡相宜的墨叶,是画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是文人的戏墨雅趣。1948年,齐白石旅居京城已逾30个年头,年龄上则迫近八十四岁这道“槛儿”,其时又逢国共内战,北京城随时有可能荼毒于炮火之中,友人们曾多次劝其南迁,而齐白石却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选择了继续留在北京。画花卉者,必明花语,海棠花的花语,多有寄托离乡游子的思乡之意,在齐白石的一首《题海棠花》中曾写道:“玉阶满地是相思,化作胭脂君不知。愁绝杜兰香去后,背人终日泪丝丝”,此幅草本海棠,植根于盆中,恐怕亦有远离故土之意。
7 秋意图 水墨纸本
款识:菊花肥处蟹俱肥。寄萍老人,制于燕京城西又西。钤印:齐大
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此幅画作描绘了若干不同形态的菊花。有向上生长,有向下低垂,有含苞待放。齐白石以墨笔勾出菊花外轮廓和花瓣,通过线的迭压排列表现菊花的生长态势,又以墨点染,使菊花形体感更强,疏密有致,气势磊落,展现出画家胸中逸气。使古代文人题材之一的菊花,由清雅高洁之态加入现实因素,体现了齐白石绘画所力求的文人与平民大众审美趣味的融合。画中四只螃蟹虽寥寥数笔但却将殻的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水墨的晕染也恰到好处的表现出蟹腿部的细微绒毛,远者施以淡墨,近者以浓墨,空间的排布也用心构思。
8 螃 蟹 水墨纸本
晚年的齐白石,生活安逸,心情舒畅,许多绘画名作正出自这个时期。展开这幅《螃蟹》画卷,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倾覆的蟹篓,几只错落有致的螃蟹,活泼泼地在上面爬动。画面中虽无着色,但水墨变化多端,更显出白石老人高超的笔墨技艺。齐白石对绘画艺术一直主张“似与不似之间”。此幅《螃蟹》正是其这一画理的有力阐释。画面中仅仅通过墨色的变化、线条的勾勒使转,便构建出打开的蟹篓,活泼泼地螃蟹,且各个物象有远有近,一种率真质朴的水墨画卷呈现在观者面前。“虾蟹”是齐白石众多绘画题材当中最常表现的题材之一,而这幅作品正是表现人们常见的螃蟹。看似随手拈来,其实作品跟白石老人的农家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湖南湘潭杏子坞浓郁的乡野气息和多年的农村生活,造就了齐白石率真坦然的情操,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激情和题材。
9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10 齐白石花鸟画欣赏
11 咏虾图 1955年作
齐白石晚年尤喜画虾。虽寥寥数笔,却活泼生动,栩栩如生,令赏者啧啧叫绝。在此件《咏虾图》中,六只虾无拘无束,腾跃嬉戏,一节节的虾身透明而富有弹性,长长的虾须在水中不停地摆动着。这亦或许是齐白石对晚年生活乐趣的真实写照。此时安逸的生活、舒畅的心情,使齐白石在晚年仍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作于1955年的此幅作品题款曰:“九十五岁白石老人画于南还亲人别室”,并钤有“白石相赠”的印章。在齐白石众多作品中,只有作者对自己馈赠作品非常之满意且赠予对象是自己非常看重的人士,方盖“白石相赠”印章。不难看出,此幅作品应为齐白石晚年的精品力作。
12 海棠花 设色纸本 1956年作
款识:九十六岁白石。钤印:木人、齐白石、人长寿
此幅《海棠》为白石老人晚年96岁时所作,红花墨叶,自有一番田园乐趣。秋天本是令人惆怅的季节,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另有一种生命蓬勃的气息:两棵海棠自上而下队列式排列,海棠花开,柠檬黄的花蕊让画面显示出跳跃的动感;如柳枝般垂挂的枝条,安静中不乏妩媚;几片硕大的叶子以淡墨挥就,再以渴笔点出叶脉,粗中见细。画面布局宽闲随意,物体穿插自如,疏密交织独具匠心。姿态生动,变化多端,奇趣横生。白石老人多用斗笔抹写枝叶花草,笔中墨色水份掌握得当,其笔力经数十年锤炼已臻化境,温厚淳朴,气息绵劲,删繁就简,匠心独运。
13 牡 丹 纸本 水墨设色 1957年作
老人表现的是风中牡丹:风从左边吹来,由左向右的笔势似乎带着瑟瑟的风声,催动出花叶海浪般的韵律,雍容大度,墨色无碍,自在无法,体现着一种完全达于自由的生命境界,这是他生命最后一年的代表作品。就在这一年的9月16日,齐白石走完了他光彩照人的艺术里程。
14 大富贵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一]杏子坞老民白石。[二]大富贵。白石老人又篆。钤印:齐大、白石
牡丹为中国画中常见题材,寓含富贵平安之意。白石老人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以牡丹为题材的作品,为人熟知的红花墨叶画法,树立了白石老人的大师地位。但是,“墨牡丹”则是少之又少、难得一见。尤为难得的是墨花,且枝叶敷色。此幅《大富贵》绘制的就是十分罕见的“墨牡丹”。画中牡丹构图神妙,淡墨涂花,浓墨点蕊,大黄扫叶,气韵生动,立异大胆。墨牡丹比之其着色牡丹,更显含蓄。富贵而含蓄方做人之至高境界。花蕊之上一只蜜蜂振翅伺机惹花。“墨分五色”在这件作品中表现得淋沥尽致。墨牡丹、飞虫篆书“大富贵”三绝合一。实为难见更难得,是齐白石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神品。
15 富贵家风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国色天香从古至今,一直被人称颂不已。齐白石一生钟爱牡丹,据齐良巳回忆,齐白石晚年的最后一幅作品即是牡丹。
此幅《富贵家风》绘三朵盛放的红牡丹,略渗柠檬黄的叶子与浓墨挥就的枝干映衬着鲜艳的花朵,一双蜜蜂闻香而来,增添无限生机。
16 花卉虫草 横幅 纸本 46×127厘米
17 花卉草虫 镜片(四屏)
《花卉草虫》是一组独具匠心的镜面四屏。是老人艺术表现力的全面展现。这套镜面作品的题材包括:虾、雏鸡、海棠和葡萄。其中虾和雏鸡无点景,却宛如虾戏浅水,雏见田间,成组结群,经营得当。虾、雏鸡精彩神妙,为世人公认齐先生“二绝”。而读海棠一面,阔叶垂香下停有一只兼工带写的蟋蟀,顿时清香沁脾、虫鸣幽然,画面充分调动了我们的通感,便觉画面气息已声、色、味充盈而灵动。至松鼠葡萄图,更是惹人喜爱,老画家定格了一只刚从葡萄藤上摘下果实的小松鼠。它机敏地用尾巴保持住身体的平衡,可能下一个动作它将要跳出画面,觅一处僻静,独享甜美,小动物生活的富足也让人觉得惬意。这四条屏是一套难能可贵的组合。白石老人似是信手拈来,但他对画与画之间的关系仍布置有心:四景皆发生在春夏之际,并且此组是其条屏系列中用色较多的组合,暗合了季节的生命活力,也使整组作品具有更高的观赏性。
齐白石人物山水画欣赏
18 白石老屋图 设色纸本
题识:白石老屋图。老屋风来壁有声,删除草木省疑冰。画中大胆还家去,且喜儿童出户迎。前甲子(1924年)二月画图,此再画也。白石齐璜。钤印:木人、大匠之门
对于变法后的山水画,齐白石有着相当的自信,曾自题曰:“此画山水法,前不见古人,虽大涤子似我,未必有此奇崛,如有来者,当不笑余言为狂妄也”。若与其同时期的花鸟画相较,其山水确实要更成熟。《白石老屋图》描绘的是齐白石浓浓的乡愁。齐白右的老家,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地处紫荆山下。群山环绕、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自从白石迁居北京后,辗转流徙,对故乡的草木山川,每每念及,唏嘘难忘。此幅的山石画法尤为特殊,近山以勾勒为主,笔力雄强,维石严严;远山大结构与近山相类,而改用更写意的渲染。前景竹荫掩映下两椽茅屋,老翁策杖晚归,儿童出门相迎。白石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于此幅显露无疑。
19 白石老屋图 立轴 1942年作
款识:白石老屋图。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老人,八十二岁画。钤印:白石(朱)
同是表现故乡老屋,这幅山水,大部分用水墨勾勒,设色仅为烘托,在水墨的运用中,可以看出老人那种从心所欲,应欲自如的表现技法。“山水画以布置少来显其广大是妙法”,这幅画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左侧天空的留白,屋前道路的宽阔,不但不显得空旷,反而加深了全图空间感和层次感,这是值得借鉴的,代表了白石老人水墨山水的风格。
20 白石老屋 立轴
21 袖手闲行 设色纸本
款识:袖手闲行。齐璜老年作。钤印:老白
齐白石的山水画是既有传统滋养,又有生活素材的山水画,而面貌却是别开生面的。此幅作品描绘的是乡间极其普通的景致。全画以一坡两岸构图,两岸柳树茂密。自古画树难画柳。齐白石所画柳树定是已发了芽的,柳枝上的点点墨痕便代表这新芽儿。此画虽是写意,亦见齐白石的观察仔细。柳枝线条舒展柔顺,相互交错但不凌乱,随风摆舞,窈窕柔美。柳树的着色用不同的藤黄与花青进行配比,调出的汁绿不温不火,清新自然。近处坡岸边的木桥上,一袖手的高士正从画幅外走进画面。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虽然面积不大,却很难表现,而且还会影响到整幅画作的气息,可称是画中的点睛之笔。齐白石用寥寥几笔勾勒人物线条,尤其突出人物袖手的动态。再以朱砂色罩染人物的服饰。通览全画,红衣人物与淡绿垂柳在色彩上对比强烈,但涂染颜色的面积不平均,反而起到了色彩互补的效果。另外全画以虚衬实,以空旷淡薄营造画面,使人读来仿佛也如这高士般在柳间溪塘旁闲行。
22 齐白石山水画欣赏
23 君山图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款识:1.君山图。己丑,八十九岁。观画者,三子良昆,年四十八岁矣。正逢三子生日,白石。2.胸膈无尘自在身,京华万里日思亲。已过三月桃花浪,雨细烟轻过洞庭。八十九岁白石又题。钤印:白石老人阿芝、齐大
《君山图》是白石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一幅作品,作于八十九岁,也正是他几度变法后,不落窠臼,意取高远的即兴之作。此时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意在简古高朗,笔墨随心所欲,清新拙朴的大写意中透出大智慧。《君山图》是时间、空间与白石老人思乡情感的凝聚,在他晚年为数不多的山水画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白石老人画花卉,蔬果,虾米,青蛙等,有很多是重复的,某些山水啊,在构图上也有雷同之处,但《君山图》老人并不会多画,这一时期就只画了这一幅,因为他是有感而生,年老思亲而作,它有着特殊的含义及价值在里面。告诫自己的子孙,勿忘家乡,但表现在画上的落款却很简洁,用写意的方法来告诫、说教自己的下一辈。整幅画的画工、画意,画面的开合,从专业上、艺术角度来讲,堪称绝品,绝无仅有。
24 农家院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25 竹林人家 立轴
26 竹圃晴岚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白石老人的作品是接受了民族遗产的优良成分,并进一步创造性的发展了民族传统的笔墨技巧。这幅画中可见齐白石山水画中的色彩的运用极为大胆,明显保持了民间艺术的特色,既热烈又沉着,既浓艳又和谐,能够把民间艺术中健康的东西和文人画精深的艺术修养统一起来并加以新的发挥。画中在千竿万枝的修竹环绕中,两间茅屋古朴自然,竹栅栏将院落中的家禽圈养了起来,远处两座远山交相辉映。一派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齐白石的山水画经过了几十年的苦心创造,洗尽前人的面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强烈地夸张描绘,意境鲜明,自创一格。在精通笔墨技巧之后,把民间艺术明快,健康,朴实的特色融化到绘画中来。真可谓炉火纯青,意境新奇,光彩夺目。
27 故乡家园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款识:辛卯,九十一岁白石老人。钤印:木人、借山翁
白石老人厚亲情,重乡土,寄寓京华,名重画坛,刻“故乡无此好天恩”印以自遣乡愁,惟家园之念不时倾湧心头、发乎笔端!本幅未署画题,兼乏题句以释创作缘起,惟按其卅年代中期构图相类之作,反映的无非老年思故的心情。1951年,老人笔下最少另有三幅构图如出一辙者见于笔下。画面俱见笔篱环绕,园前屋后栽篁成林,背依呈圆墩形的山丘两座,园中置茅舍两间,前后互倚。稍有异者,其中两帧只得家禽闲步园中,或在啄食;另幅却剩一人独坐窗前,四野荒然。仅得本幅有老者策杖携童,步向故居,似造访室中老人,这恰与卅年代旧作题句所示颇有吻合。四幅作品中仅两幅具题句,署上款,一赠同乡,一送女弟子,但无涉创作题旨。白石老人晚岁同年内出此四本,或属老年回首前尘心情之投射。本幅构图简约,笔墨沉稳厚重,不尚修饰,单纯中见自然,朴拙真挚,别具一番韵味!
28 夕阳残曳 立轴 1946年作
29 齐白石山水画欣赏
30 齐白石山水画欣赏
31 柳堤晓日图 设色纸本 1952年作
款识:齐白石九十二岁,尚客京华白石铁屋。钤印:齐白石、木居士记
该幅山水画中,所绘物象不多,画面下部分为一群鸬鹚,中部为大片空白,只在与远山相接之处以淡墨平涂数笔,借以表现宽阔水面,上部为远山,寥寥几笔,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地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山顶上一轮红日,且四周平涂红色,营造出红霞满天之景,甚巧甚妙,当属其同类画中之精品也。
32 山居图 设色纸本 1956年作
款识:九十六岁白石。羽伦翻译家。钤印:借山翁
款署95岁以后的齐白石,画风一变。所谓“笔变成了齐白石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变幻多端的形式和色彩把潜意识释放出来。艺术规律被有意识地破坏、超越,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更高一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相对减少,多为花卉题材,以牡丹花居多,款署95、96岁的牡丹就不下10幅,而山水作品绝无仅有。赠予周恩来总理的《松帆图》大约是此时期创作。此幅《山居图》高山耸立,层叠连绵,近山可视山体转折,笔力雄劲,中间山色浑厚滋润,浮云横空,犹有空间感,远山辅以花青色,较之中间山色渐淡,有推远的效果,整体气势宏伟。最近处的屋舍和生机勃勃的农家院落,增加了画面的内容和生活的气息。
33 齐白石山水画欣赏
34 齐白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