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699 (京津画派 齐白石 11 )
2017-06-18 09:50:40
齐白石从来没有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艺术故乡里。齐白石的乡心、童心和农人之心的流露和艺术中的乡土气息,根源于齐白石的劳动生活。齐白石也曾在艺术上走投无路,那是虚假地因袭“八大山人”的情感所必然遭到的碰壁命运,实质上那是齐白石的心态与过去的文人之间不相谐和的结局。当齐白石认定自己是农夫时候,往年储备的自然信息便源源不绝地奔赴腕底、舌端、刀锋,化作了新的艺术信息,抛弃了古人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创造出表达齐白石特有情怀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齐白石艺术中的乡心、童心和农民之心的真诚流露,是齐白石的真心和本质的艺术表现。齐白石以本质、自我、变法、变意以及本质的艺术表现,才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深刻底蕴。
每个造型艺术家都有自己造型上的美学尺度。当齐白石画牵牛花,时叶皆作正面观,花皆作侧面观,花苞皆直如红烛,这是局部的一致和整体气势的统一,是造型的特色。而牡丹花的丰艳,棕树冲天的意趣,不倒翁的泥玩具样式,背向的牛那浑圆的形,侧向的虾那狭长的形,猫头鹰的类如轴承结构般的眼,这些纯造型上的表现,既与物形有关,也与画家的感受方式有关。齐白石描绘工细草虫的本领带有民间手艺人炫耀技能的因素,那些粗笔枝叶与工细草虫在同一画幅中的出现,体现出了对比的美,这种美是齐白石农民兼文人的双重人格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齐白石有关造型的著名画语——“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既齐白石的造型观,也是齐白石在整个艺术格调上,欲求沟通世俗和文人的审美意趣。既不流于媚俗,也不狂怪欺世的中间选择。"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妙趣,和齐白石的"平正见齐"的观点一样,是这位既能极工,又能极简,分别地在两个极端上有所创造,而最终又不肯拘泥于任何一个极端的艺术家所选择的造型尺度和审美的中界点。晚年的齐白石日趋简化的画风,是日益强化了“不似之似”的造型,也日益强化了“神”的主导地位,臻于"笔愈简而神愈全"的境界。齐白石生命最后一年的“糊涂”笔致,也是一种艺术中难得的糊涂,是突破了楷书般的笔法,进入无法而法的高妙表现,是艺术家主宰艺术形象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