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713 (京津画派 蒋兆和1流民图)

2017-07-03 12:10:42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蒋兆和《流民图》

规格:2×12.02米(原作长26米)
  材质: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现藏:中国美术馆

       简介: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流民图》堪称一幅里程碑式的宏篇巨制,它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在直面人生、表现现实方面的巨大成功,也是蒋兆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极其波折也极富传奇色彩。1941年,在北平沦陷区日军的眼皮底下,蒋兆和以超凡的胆识开始巨幅《流民图》的创作。为防干扰,他画一部分,藏一部分,使人难察全貌。1943年10月29日,此画易名为《群像图》在太庙免费展出,但几小时后,就被日本宪兵队勒令禁展。1944年,此画展出于上海,被没收。1953年,半卷霉烂不堪的《流民图》在上海被发现,后半卷从此下落不明,此为残存的上半卷。1998年蒋兆和夫人萧琼将此残卷捐献国家。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指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史诗般的撼人力量。《流民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神力度,还因其艺术上的空前突破。他融合了中国画的线描和西画明暗塑形的表现手法,使中国人物画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继徐悲鸿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人物画家。

    “《流民图》作为不朽历史的见证和血泪的史诗,将发挥长久的、不可磨灭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它像一股闷雷,惊动无声的大地,像一道暖流,唤起人们在严寒中对春天的向往。它是无声大地中的痛苦的呻吟,是一个诚实的画家的血泪结晶。 ”

    年届七旬的刘曦林对《流民图》做过深入研究。“《流民图》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坛上最杰出的忧国忧民的悲剧性现实主义力作。”刘曦林说,“巨幅的画卷,等人大小的形象,深刻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与悲愤,表达了他们向往胜利,渴望和平的心声。在中国水墨人物画技法上,强化中国画骨力,兼容西化塑形技巧,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应有的影响。 ”
  内容: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深入描绘,以躲避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指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蒋兆和后来写了一篇回忆创作《流民图》经过的《自序》。他说,当初画《流民图》的动机是“意藉真情,以抒悲愤”。蒋兆和说:“我从‘九一八’、‘一•二八’到卢沟桥事变以来,已经长时间耳闻目睹,使我深感中国人民贫困的生活和亡国奴的耻辱,民族的灾难无时无刻不在激发我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良心和勇气。从那时起,头脑里产生了要把这样一个时代的现实画下来的朴素想法……整个时代需要我做出回答:一定要把沦陷区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灾难和人民盼望胜利的急切心情从画中表现出来。作图时,为了瞒过警犬的眼睛,我一小幅一小幅地分散画,画了一年多意识到自己是画中人物一分子。我同情道旁的几个饿殍,索性也把几个同命运的朋友画进了巨画中去,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我带着深厚的感情写真,紧握秃笔为民画像。 ”
  1939年,蒋兆和回到北平后完成了《流民图》的核心部分画稿。他把这一段画安排在整个画面接近黄金分割的部位,虽然只画了几个妇女和一个捂着耳朵的老人,但是细心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表现的是躲避敌机轰炸的场面。中秋的夜晚,蒋兆和画了一位织毛衣的妇女,并做了一首诗:“织毛衣,万千针,密密织就情更深,问君知否秋已临,西风催我送征衣。 ”他想通过这幅画描绘一位少妇对在前线抗战的丈夫的思念。然而他不敢把“西风催我送征衣”这句词题在画上,他将这一句改成了“西风吹动侬的心”。

蒋兆和流民图作于民族灾难空前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流民图"是蒋兆和的个人代表作,也是一个时代人物画的代表作。该画纸本,纵200厘米、横2700厘米。该图原作后半部分已佚,只留有黑白照片。这是一幅融合性中国画。画面众多人物接近真人大小,画家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哀鸿遍野、流离失所的流民景象,让人看后深受感染、震动。在技法上,他吸收了西洋画的一些手法,使人物更逼真、真实,但又豪不勉强、僵硬,而是融和中西。有自己的特色。 蒋兆和当时流寓北京,独身一人,条件较艰难,筹措作画费用已是不易,为了瞒过敌人的眼睛,不得不一小幅一小幅分散着画,画了一年多,最后合成六尺高、八丈多长的巨幅。作品展览不到一天,就被勒令禁止,还遭到变相没收的命运。

《流民图》是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已践踏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遭遇,是激发画家构思《流民图》创作的契机。1942年,蒋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画了许多素描、速写人物,但创作全图时,还是请了许多模特儿,其中包括画家的朋友如国画家邱石冥、木刻家王青芳等。这幅画卷由右至左,起始是一位拄棍老人,他身边还有一为卧地的老者,已经气息奄奄,三位妇女和一个牵驴人围着他,毫无办法。再往下,是抱锄的青年农民和他的饥饿的家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母亲,在空袭中捂着耳朵的老人,以及抱在一起、望着天空的妇女、儿童。断壁颓垣,尸身横卧,路皆乞丐。再往下,是乞儿、逃难的人,受伤的工人。等待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弃婴,疯了的女人,要上吊的父亲和哀求他的女儿,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

《流民图》全用毛笔、水墨画出,其形象描绘之具体、深刻,在现代绘画史上是鲜见的。传统人物画由于一味追求写意性,加上公式化,近几百年来很少有深刻描绘现实的作品。蒋兆和把西画素描手法引入中国画,每画一个人物都必求有生活依据,有相应的模特儿作参考。他适当吸取光影法刻画人物面部,但又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这是自近现代倡导写实主义绘画以来,在人物画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果。蒋兆和是一位着眼于现实的艺术家,他说自己“混迹于茫茫的沙漠之中,看着慢慢奔走的骆驼,听听人生交响的音乐……”说他的艺术不是“一杯人生的美酒”,而是“一碗苦茶”,以献给“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的大众。《流民图》正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

 《流民图》命运多舛

  ●1943年,在北平太庙首次展出,几小时之后,遭日本宪兵队禁展;
  ●1944年初夏,在上海法租界展出后以借阅为名遭变相没收,几年没有下落;●1953年,在上海发现,已霉烂不堪,仅存半卷;
  ●1956年,编入日本版《世界美术全集》;
  ●1957年,在前苏联展出,引起轰动;
  ●1967年,被批判,并险些被销毁;
  ●1979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领导小组做出结论,肯定为“一幅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
  ●198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1年,雕刻在蒋兆和的故乡四川泸州玉蟾山上;
  ●1994年5月,残卷及复制的后半卷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5年,蒋兆和的弟子姚有多、马振声等五人完成《流民图》复制品全卷,并在中国北京与日本展出;
   ●1998年,原作捐献给中国北京美术馆。

蒋兆和  (1904--1986):原名万绥,3岁时改名兆和,1904年生,祖籍四川,自幼家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20年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1927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并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抗日宣传画。1935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1937年春返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2、3届理事、为第4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3、4、5、6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1987年在深圳、北京两地与夫人举办书画展。早年兼事工艺美术、油画、雕塑,早期作品有:《卖小吃的老人》、《卖子图》及巨幅画卷《流民图》等;后期作品有《小孩子与鸽子》、《杜甫像》等。《杜甫》获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誉奖。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等。发表有《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论文

蒋兆和我国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蒋兆和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 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