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748 (京津画派 胡佩衡 2 )

2017-08-09 10:08:46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胡佩衡(1892-1962),北京画院画家,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蒙族人,原籍河北涿县,祖辈时迁居北京。胡佩衡幼年丧父,家庭靠粮店股份维持生计。七岁入私塾,后毕业于私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新华专门铁路学校。胡佩衡自幼喜绘事,从临摹古画入手,后追随西陵山水画家李静斋,得以临摹李家收藏的明清画作,尝试用古法进行写生、创作,坚持不懈自修钻研。

胡佩衡20岁时步入画坛,受到北京画坛名宿姜颖生、林琴南指授,随金城、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等京派名家交游切磋,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胡佩衡不仅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他还致力于画学研究,是一位艺术教育家,一位出色的美术编辑,他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8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主编《绘学杂志》,其中他主编的《湖社月刊》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坚持时间最长的美术刊物之一,胡佩衡撰写的画史画论著述中不乏精辟的见解,他与陈师曾、徐悲鸿等人一起反对中国画刻板因袭仿古的风气,力倡“用古法去写生,由写生而创作”,主张从事中国传统绘画要提高全面修养。

他早年先后在北平师范、北平艺专等学校担任教职,1920年主办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发扬函授艺术教育的形式,编辑出版了《胡佩衡课图画稿》、《芥子园画谱》等传统绘画技法普及读物,成为青年绘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壮心不已,转变画风,创作出了一批讴歌新生、祝福祖国的画作,他还用自己的艺术回报社会,购买国债支援国家建设,参与抗美援朝作品义卖活动,支持国际友好事业,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等职务。

  1919年,金城、陈师曾等人发起组织了著名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宗旨,而精研清代正统派的画学思想,标榜清代“四王”,强调继承古法的胡佩衡,同时在年轻时代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西潮洗礼,在师法四王的同时,也加强写生甚至主动学习西画。在他之前的晚清时代,师学“四王”的画家不在少数,顾麟士、肖俊贤、冯超然均是这方面的能手,但既能从“四王”中悟得沉厚雅逸之气,又能自觉意识到“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者,胡佩衡是其中不多见的一位。

他既主张保留中国画的传统教学体制(如磕头拜师、临摹古画)、同时又不拒斥西学(鼓励其学生画油画、水彩),既不盲目迷信传统的程式化规范,也不忘情追随20年代如火如荼的西学大潮。从某种角度上,他画中的雍容雅秀之气,文章中温和而理性的风格,都是这种“新”与“旧”交融中和的独特结果。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