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759 (京津画派 陈半丁 5 )
陈半丁是广师博览,作于1956年的《墨葡萄》是“只求神似不求圆”,笔法恣意,水墨淋漓,完全是徐渭式的狂放不羁。而1943年创作的《临徐青藤花卉册》画面中的物象并不完全背离真实,造型简约而严谨,是将青藤白阳融于一体的感觉。对于同一题材。比如他梅花题材的作品,1932年创作的《梅花扇》笔墨古雅,受金农的影响。1935年所作的《花卉四条屏》中的梅花条可见他对于汪士慎、赵之谦的学习。1940年的《梅花竹石图》中的梅花,有八大的韵致。他还有大量吴昌硕风格的梅花作品,比如1962年创作的《梅、石、水仙》与1964年创作的《牡丹梅花》。他的花卉画造型严谨,如“菊叶是怎样长的,梅花枝干是怎么生的,都合乎它的生长规律。凡那些‘笔不到处’往往已经‘意到’”。“他善画牡丹、菊花、紫藤、荷花……常以洗炼、概括的笔墨和艳丽沉着的色彩,表现不同环境气候下花卉鸟兽的不同容貌和姿态。其笔墨苍润朴拙,含蓄有力,构图上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统一中有变化”。陈半丁的弟子尤无曲回忆道:“陈先生从传统中来,他画的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陈半丁既师法古人笔墨,又深谙民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高雅笔墨与世俗人情,以及市民的审美喜好相结合,因而他的花卉作品雅俗共赏。“但有时关注形似使他放不开手脚,故有人称其画为‘小写意’;有时留恋色彩的浓艳与真实,难免使画作‘失去魂魄,五色无主’”。
陈半丁中年以后较成熟的作品,笔墨苍润朴拙,很好地体现了陈半丁诗书画印结合的风格。画面笔法十分自由,似信手涂抹,却将老松、秋菊之貌毕现之上。松针以浓墨和花青绘出,层次丰富,而处于主体地位的树干部分却以淡墨粗写,反为松针做衬,含蓄有力,深得文人画写意之精蕴。陈半丁善写菊,画面中黄菊花瓣姿纵,色泽鲜明,点醒整幅画面。树干运用了点苔的方法,画谚中有所谓“画布点苔,山无生气”之称。陈半丁以点苔于简略的笔墨中求波澜变化,使老松顿显生气。此图平中见奇,意境疏爽俊逸,充分体现了画家化平实为奇境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