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08 (京津画派 董寿平 2 )
董寿平(1904--1997)原籍山西省洪洞县。祖辈皆为当地丹青高手,家中藏书甚富。1926年毕业于北京东方大学经济系。1931年画作问世即蜚声京华,获得中外人士的好评。1938年后在西安、成都等地从事绘画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供职北京荣宝斋,从事编辑、创作、鉴定及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董寿平画辑》、《董寿平书画集》、《书画大"币董寿平》、《董寿平谈艺录》。曾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以画竹闻名的画坛名家屡见不鲜,但董寿平的风格迥异,匠心别具。素有文同之挺劲,顾安之谨严,夏仲昭之繁盛,李方膺之简约,郑板桥之清癯,石涛之质朴,虽然他们各自风格整体面貌不同,但仔细揣度,其中尚有前人成法可寻,遗迹可踪。欣赏董寿平笔下的竹子,很难确切地说出它的渊源出处,但其风格鲜明,且不悖古法。艺术创作有 "胸有成竹" 之说,董寿平对此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创作之始。目视一张白纸,胸中自有布局,这便是 "胸有成竹"。但当第一笔落下,画家则应 "胸无成竹",而后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被其成竹所束缚,而应尽情抒写胸中之意,一气呵成。 所以,美术界称董寿平的竹子为 “寿平竹” 是恰如其分、确有道理的。
古人把画竹称为 “写竹”。一个 “写” 字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画竹的用笔形式与中国书法最为接近,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把竹子画好。欣赏董寿平笔下的竹子,一个 “力” 字贯穿始终,充弥于整个画面。无论是顶天立地的长竽还是画中局部的末节枝梢,都充满着力量,那种斩钉截铁般的笔力,足见他在书法上的超然功力。这幅《墨竹图》虽然属于纨扇类小品,但每一笔都是那样沉稳扎实,没有丝毫的犹豫马虎。即使是淡墨勾勒的竹梢,也是挺拔劲健,英姿勃发。起笔行笔,俨然是在写字。董寿平画竹,是对赵孟頫说的 “写竹还须八法通” 最好的诠释。
董寿平在青年时代从艺开始,便养成了半日读书,半日作画的习惯,他博览群书,有渊博的学识,曾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后研究东方哲学,善于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与现代表现技法相结合。所以,他的作品布局章法富有哲理,蕴含着深邃的东方传统哲学理念。他能够将诸如干湿、疏密、长短、浓淡种种对立的矛盾有机地统一起来,和谐地表现 在一幅作品中,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画竹的过程就是如何将具象美与抽象美和谐统一的过程,也就是画家本身与所画之竹融为一体的过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入画竹、竹化人。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成为董寿平作品鲜明的特征。
董寿平曾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后研究东方哲学,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非常深邃的东方传统哲学理念。他能够将诸如干湿、疏密、长短、浓淡种种对立的矛盾有机地统一起来,和谐地表现在一幅作品中,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他曾说:“画竹的过程就是如何将具象美与抽象美和谐统一的过程,也就是画家本身与所画之竹融为一体的过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入画竹、竹化人。”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成为董寿平作品鲜明的特征。看董寿平笔下的竹子,飒飒潇潇,不仅有着一股纯阳正气,一股隽永清和的“书卷气”,同时还能够品味出一种谦和醇厚的儒士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