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38 (京津画派 周怀民 8 )

2017-11-16 10:25:2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周怀民,又名周仁,字顺根,生于光绪33年(丁未)农历6月22日(公历1907年7月31日),卒于1996年8月24日,斋号双柳书屋、水云阁等,无锡钱桥北街周巷人。父亲周坤煜(字珍山)是在钱桥桥北桥堍下开茶馆的,因为人仗义,其兄又在汉口衙门当大官,地方上人就推举他做"图董"。(清代沿用明制,在县治以下设乡,每乡推举乡董一人,总揽全乡事务。乡以下分设若干图,每图推举图董,管理全图事务,另设图正一人,专管图内的田赋征收、田地房产的买卖过户、图册注记及赋税交款书等等。)其祖上根据周家家谱记载,在明代永乐年间从无锡玉祁槽坊迁来,家境因是大户人家原较殷实,到周珍山时已趋败落,房子有两间四进的厅屋,是巷上较好的房子,但田产只有在一块高地上垦出的三分田和屋旁的一块桑树地。周怀民母亲育有四女三男,后夭折了三个,周怀民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家里日子过得很清苦,好在两个姐姐都嫁了条件较优越的人家,两个姐姐出嫁后经常接济家人。日子虽然困难,周珍山还是让两个儿子上了当时的新式学堂。

少年的周怀民就以擅画佛像而著称乡里,他早年毕业于无锡吴桥旁的一所技工专科学校,学的专业是"土木建筑",这时的周怀民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因为姐姐的公公在北平电报局当干部,所以周怀民19岁就离开家乡到北平新街口电报局当了一名小职员。其业余时间坚持自学绘画,逢假日则化一个大洋买张门票去故宫观赏和临摹古画,往往要到掌灯时分才出来,以致后来连故宫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一个大洋在当时可以买半袋面粉。周怀民节衣缩食,潜心艺术,他一有空就往故宫、荣宝斋和琉璃厂跑。他尤爱临摹清代"四王"画迹,同时阅读、钻研绘画理论,向著名画家请教技艺。久而久之,他练就了一支风骨遒劲、浑厚苍茫的画笔和一双辨别真伪,深邃锐利的鉴画火眼金睛。1926年(20岁)有了绘画基础的他进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事吴镜汀学习山水,后任该会讲师、评议。水滴石穿,天道酬勤,六七年的刻苦钻研,其国画已可登堂入室。26岁时临摹的一幅四丈多长的沈子居巨画《桃源图》,已达乱真地步,北平的一些画家见了都交相称赞。京华艺专校长特聘他去该校教授国画,后来又任该校教务长,这时他与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等著名画家有了交往。1934年被徐悲鸿聘为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山水画兼职教授。

 周怀民进京后吴镜汀对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吴镜汀只比周怀民大三岁。吴镜汀(1904―1972),名熙曾,号镜湖,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17岁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得金城、陈师曾指授,进而涉猎宋、元、明、清各家,50年代后致力于推陈出新。早年曾在京华美专、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曾任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吴镜汀擅长山水,取法传统,功力深厚,注重写生,其所作笔墨苍润,意境高深,气韵秀美。他深明"得之于心,以心状物"的中国艺术精神所在,强调"格体精微,下笔无妄"。周怀民早年山水用笔精到,坚持写生,主要是受其影响。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