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66 (京津画派 李可染 11 )
1942年,李可染开始水墨写生,作牛图,在四川重庆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同时期,古典写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画《风雨归牧》等作品问世。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古典期(1942-1953)的开始。
1943年,李可染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在此期间,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作《公荫观瀑图》、《执扇仕女图》、《拟八大山人》、《仿石涛》等画。1944年,《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在重庆举办,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并在文中对李可染的山水画和水牛图表示称赞。
1945,李可染与林风眠、丁衍庸、关良、倪贻德、赵无极等以山水和写意人物为主,举办《现代绘画联展》。同年,他在昆明举办了《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也作了《放鹤亭》、《棕下老人图》等画。
1946年,李可染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
1948年,李可染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徐悲鸿收藏其《拨阮图》、《怀素书蕉》等写意人物画近10幅,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1949年后,李可染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50年,李可染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同年,为《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谈中国画的改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当年《人民美术》第五期又发表了他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后撰写的《云冈石刻印象》一文。
1951年,李可染随同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参加土改,创作新年画《工农劳动模范北海游园大会》等作品。
1952年,李可染再次到云冈石窟考察。又参加中央文化部组织的炳灵寺石窟考察团赴炳灵寺考察,沿途参观龙门石窟、西安碑林等大型石刻,为汉代艺术所震撼。
1953年,李可染在北京举行了李可染、张仃、罗铭写生联展。
1954年,李可染为变革中国画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上半年首次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同行者有画家张仃、罗铭。9月19日,在北京北海悦心殿举行三画家水墨写生画联展。这一年,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的转型期(1954-1965)的开始。
1956年,李可染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他的代表作有《鲁迅故乡绍兴城》、《万县》、《江城朝雾》、《嘉定大佛》、《峨眉山秋色》、《巫峡百步梯》等。返回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举行"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作品观摩展"三天。
1957年,李可染与画家关良同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历时四个月。柏林艺术科院为两画家举办联合画展。
1958年,李可染观摩齐白石遗作展并发表了《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一文。
1959年,李可染赴桂林写生。在北京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并先后在中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同年,捷克布拉格博物馆举办《李可染画展》,《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出版。
1960年,李可染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
1961年,李可染山水画室成立,逐步形成山水画教学体系。此后三年,冬季到广东从化、夏季到北戴河从事创作,这一期间完成了《鲁迅故乡绍兴城》、《黄海烟霞》、《鼎湖飞瀑》、《暮韵图》、《钟馗嫁妹图》。
1962年,李可染完成了《黄山烟霞》、《漓江》、《万山红遍(一)》、《五牛图》的画作。
1964年,李可染完成了《清漓天下景》、《万山红遍(二)》、丈二巨幅《漓江》、《巫山云图》、《山下水田》等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