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73 ( 京津画派 贺良朴 )
五四运动带来了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学术思想多元发展,但也有激烈偏颇的一面。有人将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腐败完全归因于传统,对传统加以攻击、贬低以致彻底否定。此种一味“弃旧求新”的思潮也影响到美术界,有人认为中国画已到穷途末路,主张代之以西洋油画。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画家群先后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等团体,贺良朴作为其中的核心和骨干,国画创作和教学实践卓有成效,对传统中国画的维护、保存和发展可谓贡献不菲。
贺良朴(1861—1937),字履之,号南荃居士,别署梅雨吟榭,湖北蒲圻(今赤壁市)赵李桥人。六十四岁时岁筑室“篑庐”于北京西单麻豆腐作坊,取意“功成一篑譬为山,闲憩吾庐世虑删”,因又号篑公。他是前清拔贡,早年入江西巡抚李勉林幕府,后任上海广方言馆监督,旋转邮传部供职。在沪期间,还曾会晤孙中山,并与梁启超同游,研讨救国方略。他是一个爱国者,据说后来加入同盟会,进入了革命者的行列。
贺良朴自幼跟从其堂伯父贺寿慈研诗学画,后来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兼工人物、花卉。他山水早期师法“四王”,上窥王蒙笔意,细笔山水仿衡山、六如,大幅山水师法黄子久、王石谷,综各家之所长,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人物以仇英、陈洪绶为师,花鸟以恽南田为法。他一生创造了许多作品,传世杰作《千岩万壑图》、《秋山平野图》属山水长卷,俱长三丈余,各有名人题跋数十首。《春溪散牧图》用笔潇洒,格调明快,疏朗简远,饶有趣味。
1923年,他愤于军阀争战、民不聊生而绘《江山秋霁图》,在画上题写“处此雾障风腥之世界,写我山明水净之秋光”,希望出现一个清平世界。这一长达15.6米的长卷,描绘的是江南山光水色,山石层峦用了多种披麻皴,构图精细,以平远为主,三远兼有,用笔丰富,用墨浑厚华滋。画卷中或溪岸曲折,或平湖苍茫,或蒹葭萋萋,或渔舟点点,或飞瀑击石,或层林尽染。当时贺良朴已逾花甲,学识渊博、游历丰富,正是笔精墨妙、功力深厚的时期,有诗赞道:“古木萧疏蔽草庐,好山重迭水萦纡。先生似得渔樵趣,无限秋光入画图。”此画一出,即为当时艺坛所推崇,名噪一时,名流陈宝琛(弢庵)、樊增祥(樊山)、冒广生(鹤亭)纷纷为之题签、题诗。在当时画界,曾一度有“北贺(履之)南齐(白石)”之称;他的画多由樊增祥题跋,故有“贺画樊题”之说。
贺良朴很早就参加了国际文化交流,画名一度蜚声中外。吴挹清任驻意大利公使时,曾将贺之画数十幅参与罗马赛会,获该国政府赠予三等勋章。他的作品参加日本东京、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展览,均获好评,日本编撰的《支那画家辞典》对此有记载。梁士诒出国考察时,在伦敦博物馆看到贺良朴作品与赵千里、董北苑作品并列展出。经常有日本、朝鲜画士,遥寄纸笔,千里索画。
作为北京画坛的活跃分子,贺良朴对美术教育的贡献尤大。他担任过北京美专教授。1915年,与梁启超、姚华、陈师曾、林纾、陈半丁等参加余绍宋组织的“宣南画社”。 1918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美育代宗教”,组织“画法研究会”,贺良朴与陈师曾、汤定之、李毅士、徐悲鸿受聘为导师。1920年5月,由贺良朴与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定期观摩(展览),招收研究员(学员),聘请画学评议(教员),进行对传统绘画研究的教学活动,贺良朴是评议员之一。1926年12月,金开藩另组“湖社画会”,以“提倡风雅、保存国粹”为宗旨,广泛联系南北画家,招生传授画学,分期分地举办展览,贺良朴也是其中骨干。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画会培养了大批中国画人才,1928年以后,他们培养的一代画家,开始成为北平中国画坛的中坚。至于贺良朴个人,也是桃李满门,其弟子中,著名的有胡佩衡、秦仲文、李苦禅、王雪涛、于非闇等。
贺良朴在美术创作和教育方面成就突出,其文学成就也不容低估。在他那个时代,诗书画的分工还不像现在这么细,很多人是兼工古文辞,善诗书画。贺良朴亦复如此,绘事之外,能文善诗,一些诗社也邀请他参加活动。赵熙认为他的诗“大氐语无刻泻,取适己意,油然肫独而不致饰乎外,礼家所谓仁气也”(《〈南荃诗钞〉序》)。更为难得的是,他的那些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剧作是上了《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的。1905年,发生了以上海为中心,波及全国及海外华侨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引发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的出现。贺良朴以“南荃居士”笔名发表的《海侨春》传奇凡两卷十二出(阿英认为,至少还有两卷没有写完或印出),把上海工人和商界开展的反美华工禁约斗争的盛况搬上了舞台,气象颇为壮观。其中,有气氛热烈而激昂、倡导发展实业、自制自销的商界集会,有人力车夫拒拉美国人、“不做花旗狗”的义举,也有“美孚老火油,面粉麒麟镂,品海、球牌各种烟香透,罐头生果咖啡酒,百货如山概不售”的抵制美货运动……都表现出“人心不死,民气方遒”的爱国情怀,其舞台鼓动效应尤为强烈。《海侨春》传奇后来被阿英收入《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另一篇署名“南荃外史”的《叹老》,被辑入《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传》。
作为一个爱国者,贺良朴对时局始终非常关心。他纂著的《五洲三十年战史》,1903年由上海作新社印行。书中所述时间始自1873年,终至1902年。贺良朴强调编译该书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唤醒民众救国的意识。他认为近三十年来,“世变日深,中国之危,不可终日”。20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掠夺的焦点,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贺良朴对俄国对华侵略尤其关注,因为“俄罗斯尤为切肤之痛”,所以此书“始于俄人之侵回部,而终于俄人之据‘满洲’”。1937年芦沟桥事变,他因愤懑致疾,不久双目失明,同年11月溘然长逝。遗著有诗集十卷、文集一卷、词抄一卷、述说二卷,汇编成《篑庐全集》,以战乱未能出版。
贺良朴出身于一个书画家族,族中贺寿慈、贺伦夔等皆以书法知名于世;他也缔造了一个美术世家,其女贺翘华、孙贺伟国、曾孙女贺怡兰(贺伟国女)后皆以书画名世。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曾举办贺良朴四世同堂画展,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