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77 ( 京津画派 余绍宋 4 )

2017-12-22 18:16:50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在民国初年的北京画坛上,有一个重要人物历史最终不能忘记,这就是学者兼书画家余绍宋(1883-1949)先生。在近代美术史上,有两件事情与他密切相关。一是1915年他在北京组织了“宣南画社”,吸引了一批在京著名书画家,如汤定之、陈衡恪、姚茫夫、萧俊贤、林宰平等人。作为近代美术早期社团之一,宣南画会形式自由,学艺兼善,活动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1915-1928)。在北平时期,他还完成了被誉为“为中国画学开系统研究之始”的《画法要录》。退居杭州以后,他又继创“东皋雅集”,延续了北京画会的传统。所以,林宰平称他“学与位俱显,才与艺兼长”。叶公绰更把他与当时书画名家合称为“后画中九友”。另一件事,就是他曾被教育部委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之职,后来又受林风眠之请,担任艺专教席。对于他任校长一事,多数人认为“力辞未赴任。”但林风眠晚年忆及此事时却说,“北京的美术学校是袁世凯时期开办的,那个时期学校里不断地闹风潮,在章士钊任教育总长时,曾派余绍宋做校长,但连校门都未能进去。”

 在余绍宋出任美专校长一事上,我们关心的是,余到底是否出任过校长?后来为什么又要“力辞”校长之职?此举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与后来成立的北京艺专再有无联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常被以往的学术研究和现中央美院校史所忽略。随着余氏日记近年来的重新利用,这段尘封的历史又浮出水面。

 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前身北京美术学校是1918年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建议下,教育部成立的一所国立艺术学校,郑锦为首任校长。1922年正式定名为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刘哲、陈延龄相继出任校长。在军阀混战局面下,学校里派系林立,风潮不断,学生打架斗殴,甚至殴辱教员之事时有发生。

 余绍宋先生是以国民政府要员的角色迅速崛起于北方画坛的。民国之初,他以前朝留日政法科举人身分供职于司法部,先后任司法部佥事、参事、司法次长等职。1924年,余第一次辞去司法次长之职后任教于国立北京政法大学。时教育总长章士钊即想借用余绍宋在北京的政望和艺名,来改组美校。

 说起美校,宣南画社成员如陈师曾、肖俊贤等早先任教于此,在陈被校方辞退后,余氏对美校内部的矛盾已有耳闻。所以,在早些时候当美校校长来请他赴校任教时他就没有答应。余氏本人当时的日记清楚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情况。

 美术学校校长陈延龄来拜会,请任教习,辞之,彼请之益坚,只得以再商却之。当教育部任用他出任美术专门学校的校长之职时,为免卷入学校内部新旧派系纠扰,余绍宋同样表现出反对态度。时值马夷初(叙伦)任教育次长,他是余年青时期朋友,二人曾一起赴日留学,后又同在政府共事。于是马利用他们这层关系,加紧了部方的攻势。

 马夷初来谈,请余任美术学校校长,余辞,以未详该校前后肇事情形,恐难以收拾,夷初则谓惟君不知故,以借重以解纷耳。此时,美校方面也表现出请余出任他们校长的诚意。梁平甫、汤文聪来,文聪者美术专门学校教务长,教务长特来劝余任该校校长,谓校职员一致推戴,余仍力辞。最后,教育部明令余到校的最后日期。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