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898 ( 京津画派 萧俊贤 8)

2018-01-12 10:54:46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光绪十九年(1893年)萧俊贤二十九岁时,当时仼职于衡阳的两淮盐运史使光禄大夫程商霖“麟凤山庄”建成,邀请当时全国著名的金石书画大家符翕先生回衡州,由此并留请苍岩、曾熙、敬安法师、夏士兰、萧俊贤等湖南近代文坛、书画艺坛文化名流,留下诸多墨迹。萧俊贤由此接识了全国著名的金石书画大家符翕(符翕,(1840年-1902年)字子琴,号石叟、蔬叟,别署朋石子、蔬笋居士,斋名为蔬笋馆、蔬笋盦、磊砢室。湖南省清泉人(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鸡笼街镇人)。著有《阳山丛牍》、《拙吏臆说》、《金石考》、《蔬笋馆诗稿》、《蔬笋馆印存》。宦粤二十余年,以金石书画名闻于五岭间。分书茂密雄强,得自西狭颂者为多,而风神逸宕亦兼有乙瑛、杨淮表记遗意。楷书树骨于平原,取势于兰台,气厚而遒,笔颇而驶,榜题举重若轻,尤擅其胜。行书则平原、南宫、松雪、东坡并出腕下,飞腾爽骏。王觉斯、陈曼生不能过也。晚岁参以分隶,奇趣妙理,殆欲与何道州分席。)并由符翕荐举萧俊贤到粤鬻画自给。
在师古人的同时,从未间断对大自然的摹写,由湘水抵长沙,陡岳麓爱晚亭;游洞庭,登岳阳楼,见君山横波如眉黛;北涉长江,抵鄂王城,望大别飞雪散花诸胜;渡汉江,过湖口、石钟,看马当小孤争奇竟秀;下芜湖,东西梁山,层岩叠翠;出洋山矶,入皖水九华、大龙诸山;灿若图绣,想见龙眠之墨妙。南至番禺,见白云越秀;隅罗浮四十二峰,远在博罗西北梅花仙蝶,播诸图詠,余心识之。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萧俊贤由广东鬻画回载誉回湖南,娶龚姓女子成婚。并供职于长沙保卫团约二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37岁的萧俊贤被保举列佐班,听命于江宁布政司下,10月到省任职。
 
在金陵其间曾任过江南商务总局文牍兼差遣委员,南洋印刷官厂图案课长兼书记课长,南京蒋氏所办钟英中学及江南陆师学堂图画国文教员,并于陈三立家中兼教其子、女绘事。陈寅恪,陈衡恪兄弟由此时随萧俊贤学画,是萧俊贤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其间空闲时过镇江揽金丝北固诸名胜,东坡、香光翰墨得之于兰若间;喜无锡惠麓清厚,具一峰、黄鹤两家之长;留杭郡湖光山色,仿彿见米、高三家空濛;现钱塘惊涛,恨无枚乘之笔;入富春,则山重水复,知子久之超妙得是为多;虽为仕宦谋职,确徴职簿奉,清苦依旧。高僧八指头陀敬安此时有诗赠萧俊贤:“江南薄宦亦堪怜,大半生涯在砚田;一种豪情销不得,尽收云海入蛮笺。”可见谋生于仕途并不合萧俊贤初衷,使其更醉心于宋元人雄浑豪放而意境深邃的画风之中。
 
隅居金陵其间与陈三立、李瑞清、梁公约、栁诒徵、王雪夏、王伯沆、敬安及陈师曾等人情谊笃厚,互相推重,常于金陵扫叶楼赋诗论画,在金陵期间与文人仕宦交流,视野更加开阔。(二十年代初陈师曾、金城等人高举保卫中国传统画学的旗帜,与其在金陵受萧俊贤的教育和影响有很大关系。)
 
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8月11日,三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成立,校址在南京北极阁下,以培养师资系为中学以上的教师。
 
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8月萧俊贤回湘接妻儿迀居金陵。同年被札委溧水县典史,辞不就。
 
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三江优级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宁候补道江宁提学使李瑞清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学堂监督李瑞清奏请清政府获准,创办了中国近代高等师范学校笫一个美术科------图画手工科。
 
宣统元年(1909年)时年45岁的萧俊贤正有补缺迁职溧水县巡检(从九品)。也正是宣统元年才有第一批两江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去京城参加图画手工科复试,因要考“毛笔画”即中国画,桂绍烈不极格被降为优等生,未奖授师范科举人。李瑞清得知消息后在曾熙的推荐下力邀当时奉缺的、在江南享有盛名的中国画家萧俊贤到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教中国画,这是萧俊贤笫一次辞官欣然接受邀请。据考证中国画教学创始于两江师范学校,而教授中国画的首任教席是萧俊贤。故萧俊贤是中国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史上笫一人,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
 
 
宣统二年(1910年)萧俊贤被又获补溧水县主簿(正九品)之缺,均被李瑞清及其它学校极力挽留、聘请而辞官不任,并执着继续留在两江高级师范学校教授中国画,从此净绝于仕途之念,以教书及鬻画为生。并署所居楼为:“净念楼”,名画室为;“天和室”。萧俊贤两度辞官不就,被近代艺坛传为一段美谈。萧厔泉显然抱有:“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宁守清贫,不谋官求利,并矢志终生。
 
 
正因为是萧厔泉的原故,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鲜有抛弃传统而创新者;也少见食古不化而专临一家的。造就首批中国近代美术师资人才,如:凌直支、呂凤子、张善孖、姜丹书、汪采白、胡佩衡、胡小石、陈琦、王景祥、孙应绶、黄镇平等等近六十余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分发各省,在各地办了许多美术学校,对中国近代绘画人材的培养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萧俊贤是立足传统教学,在当时是独树一帜,并获得教育上的巨大成功。
 
 
辛亥革命后两江优级师范学校停办,萧厔泉曾任南京财政厅勘查评估委员。
 
1914年8月江苏各省立学校校长联名要求在两江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萧厔泉又重回三尺讲台,并兼职私立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科主任。
 
1917年,在梁启超提倡教育部指示筹办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美术学校。由于国内没有现成的先例,郑锦又回日本去“取经”。
 
1918年初春萧俊贤应郑锦之邀到京都协助其创办国立美术学校。
 
 
1918年4月15日我国第一所国立的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北京艺专前身)成立,校长:郑锦。因经费不足先设两科分别为中国画科、图案两科。校址在太平桥大街252号。设两年学制的中等部,学生毕业后可升入本科,另办有师范班。上午九时进行开学式,到会者有教育部总长傅增湘、教育部次长袁希涛及部员、学务局长,及国立各学校职员数十人。萧俊贤任北京艺专教授、囯画科主任、艺术委员会付主任委员。教育部总长傅增湘、教育部次长袁希涛、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校长陈宝泉发表演说。
 
1919年9月21日笫一次参加在余绍宋宅举办的“宣南画社”雅集。
 
1920年5月29日在北京东城石达子庙欧美同学会创建中国画学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宗旨,弘扬中国画...中国画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书画社团之一。金城与周肇祥先后担任会长。萧俊贤最早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之一。
 
1919年---1924年夏其间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平高等师范学校、北平女子高笃师范学校教中国画。
 
1924年9月举家由金陵迁居北平。
 
 
 
1924年秋---1928年秋任教于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北平高等师范学校、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中国画、私立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科主任。
 
因学潮风波,时局混乱,萧俊贤于1925年8月---1926年1月代理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校长。萧俊贤以精湛的画艺,广博的学识,刚直孤高的品行深受学生敬重。 时1928年上海《新闻报》曾刊有萧厔泉轶闻一则:
 
、、、、、、先生主教国立美专时,有新校长某君,不孚人望。先生愤而辞职。学生闻而惶恐,恳切挽留,呼吁者再。先生去意已决,不可复任。激于师生情谊,慨然允以维持学生毕业为止,而学校修金不取也。其耿介拔俗有如此、、、、、、
 
1926年 1月27日上午十一时半,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学生举行票选校长,结果林风眠111票,蔡元培82票,萧俊贤48票,彭沛民46票,李石曾44票。林风眠得票最多,成为正式校长当选人。萧俊贤任国画系主任、艺术委员会付主任委员。
 
1926年6月出版《萧厔泉画稿第一集》本辑成,分赠同好知己。
 
 
在民国年间的北平,如梨园中有'四大名旦'; 交际名流中有'四大公子';岐黄界有'四大名医';书坛上有'四大书家'等等;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也曾有过'旧都四家'之称。潘恩元《旧都杂咏》中有一首七言绝句,咏的就是北京画坛四家:'绍宋江湖还落落,芝田山泽更迢迢。琉璃厂肆成年见,满地云烟有二萧。'绍宋是指余绍宋(1883-1949) ,浙江省衢州人,民国初期作过北京政府司法部次长。 芝田是指宋伯鲁 (1854-1922),字芝田,陕西醴泉人,光绪十二年 (1886)进士。 戊戌变法时宋伯鲁参与新政,与杨深秀联名上书,弹劾礼部尚书许应马癸守旧误国,阻挠变法。 新政失败,杨深秀被杀殉难,宋伯鲁逃出虎口归陕西故里,'山泽更迢迢',暗示宋已经远别京华。“二萧”是指萧俊贤(1865-1949),湖南衡阳人;萧嵋(1883-1944),安徽怀宁人。 '旧都四家'中,仅宋伯鲁为北方人,而且民国前已经离开北京。其它三位,都是民国后寓居北京的。此时萧俊贤已跻身京都一流画家,倍受同行的敬佩与推崇备至。
 
 
 
1928年夏北平艺专新学派以西画素描为主的留学生归来,有强势的军政背景支撑者任北平艺专校长。因北京政局不稳,学校薪金经常推迟不到,学潮风波,加上年事已高,萧俊贤愤然辞职,并承诺不拿薪金教完这批学生。
 
萧俊贤于1928年10月全家迁居中国另一个艺术、商业中心城市---上海。
 
萧俊贤归隐上海后仅与陈三立、曾熙、符铁年、冯臼、叶恭绰、冯超然、沈尹默、吴待秋、谢公展、夏敬观、张元济等书画界朋友及一些学生来往。除闭门作画,还在教授儿孙辈和私授弟子学画上花了很多精力。
 
萧俊贤曾在诸多美校任教、生徒甚众,但早年私炙弟子实不多。惟居沪后门墙高峻,不肯轻易授徒,故私炙弟子多为世交之后。萧氏寓居上海后,再未离开过。早岁的壮游,中年的积累,成为他晩年创作的源泉。
 
1933年上海有正书局出版《萧厔泉画稿第二集》一涵四册,寓居海上后办了五次个人书画展暨及弟联展。
 
 
1944年八十揽揆之辰书画展盛极一时,轰动艺林。当时《申报》刊有:“衡阳萧厔泉先生,绩学擅画。叠居南北讲座,指导艺术,生徒甚众。书法朴茂古雅,题咏尤多风趣。画兼南北二宗,气韵高远,笔墨苍劲浑厚,允为一时之冠。先生年逾七十,以笔墨作生涯,海内知名五十余载。为我国画坛宗匠,画追宋元,以造化为师。老年作品,极为精粹。平日不喜标榜,不事宣传。此次徇好友之请,举行画展。”
 
此后年过八十的萧俊贤因身体和目力衰退,很少参加书画艺林活动,而一直在家闭门作画,以应求画者。
 
1949年10月初萧俊贤因病重住进重庆南路南洋医院(现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同年10月17日一代宗师萧俊贤于医院中辞世,亨年八十五岁。由遗霜龚氏及家人、弟子、门人在胶州路万国殡仪馆,请方外和尚以佛教颂经仪式下葬,安葬于苏州天平山公墓。夫人龚氏故后与萧俊贤同葬。
 
1985年在萧厔泉弟子施南池老先生的倡议下,湖南衡阳南岳宣传部决定建立“萧厔泉画师纪念堂”,以资永久纪念。
 
1986年9月由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先生题写的“萧厔泉画师纪念堂”成立。
 
 
 
萧俊贤以诗、书、画三绝名重于世,诗作不多,却都很精辟有味。先生还喜治印,印喜徽派黄牧甫,偶尔为之,多作闲章,聊以自娱。萧氏很喜陈师曾之印,常用印不少出于师曾之手。
 
先生的为人不慕荣利,性刚介而情和厚,既不模棱,亦不怪异,若遇足以自豪处,不肯示弱于人。然待人接物,并无崖岸,与人交,久而不失其敬,惟对气味不同者,敬而远之而已。自1903年离湘后,未尝还乡,而乡音不改。
 
 
先生书法,以先习诸家而得力于颜、苏。缘遇衡岳苍岩习绘事,继师山阴沈翰指授而精进。于山水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而参以数十年游历所得大川名山之气势,在数千里的行程中,饱览了大自然造化的杰岱,揽胜撷秀,将大自然之真本罗致腕底。加上数十年的教学经验,融化妙造,气骨醇厚,面貌苍古,自成一家。早岁多用燥笔,精工细写,首重皴擦,辅以分层烘染,浑而不乱。宗六法运之于心,尤善能以昔墨如金之诀,善用焦墨,画作悬而视之,一片苍茫浑然天成之气象,令人神游画中而不觉。润色于峦头岩脚,于石壁沙滩,或于溪边石壑间。植焦墨于老树,务少为贵,十分突目。
 
中年是萧俊贤山水画艺术调和延伸期,此时作品大笔皴擦,水墨淋漓,又溶合北宗苍劲古拙的线条与南宗含意深沉的皴法于一体,并把皴擦的手法揉合起来运用,其细点之精爽有如锥头触沙,大点苍灵有如石藓沾露,尤为独到。其不经意之作,更多神来之笔,或大写意,或急就章,笔酣墨饱,元气淋漓,寥寥数笔,自然清远。用湿笔则如夏雨过林,苍翠欲滴,用干笔刚如细铁抽丝,刚中见柔。
 
萧氏又独创一格没骨青绿山水,萧氏纯用南派之法,以彩代墨,不用钩勒,随笔点染,气韵生动,倍觉清丽。
 
其山水构图首重层次,以其胸有丘壑,无论深山大壑,重峦叠嶂,或平林远岫,板桥流水,总是蕴藉含蓄,虚实变化。笔下“高远”“深远”图景,尤能见其气势逼人之特点,把传统中国画构图之长处,表现的尤为充分。咫尺之间,排山倒海,有千里之势。郑逸梅先生称:“萧厔泉画以气势磅礴,不落恒蹊胜。”
 
 
萧俊贤自叙中言:“僧中之英,吾得二人;参之石溪,以致其逸。放乎石涛,以极其纵儒雅。吾得八大;雄厚规半千;千疏爽挹,道复高远攀仲淳;玄朗崇启南;清气绝尘若贞素;磊落嵚崎若长衡,若八大;潇瀛生动若元宰。余何有乌学仙之颖,吾得二人若方方壶,若冷起敬。浑有形入无形。仙乎?非人力所及也。若陈侯章之人物,徐文长之花卉竹石,庄严印壑,藻缋林泉,余尤有取焉。”
 
 
七十岁以后画作,笔墨更其老辣遒劲,用笔浑朴沉厚,线条刚劲,愈老愈秀润,绝无枯疏涩弱之象。山石以擦代皴,其山峦无斧劈雕琢之痕,苍中含润。树林茂密,树法丰富,参差纷披,极富生趣。使笔干湿互用,虚实相生,滋润有味。气韵沉着,使骨力含于墨韵之中,朴实灵秀跃然纸上。这是画家师法大自然汲取艺术营养,在大自在的状态下灵活善变的笔墨技法,溶合北宗苍劲古拙的线条,南宗含意深沉的皴法揉合起来,创造出朴茂古雅、谨严苍厚的独特面貌,浑雄古拙与清丽典雅结合的十分完美,情感的表达更为鲜明,此皆独厚得天,立足于传统,使个性十分鲜明,终能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开宗立派。世称“萧派山水”。
 
清末诗坛盟主陈散原先生诗赞萧俊贤:不坠宗风益振之,端从真实发灵奇;只今艺苑归能者,造化应呼作小儿。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