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950 ( 京津画派 惠孝同 3 )

2018-03-10 10:20:05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惠孝同 1902~1979年 ,满族。原名惠均,字孝同,号柘湖,别号松溪、晴庐。出生于北京一个大官宦家庭,其父耆龄曾担任过满清的总管内务府大臣,喜书画,爱收藏。惠孝同自幼便受父亲影响,每日习书画不辍。16岁时,他就为北京一些店铺题写过匾额,书法清秀飘逸,颇受好评。1920年,惠孝同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拜著名画家金城为师,专攻山水。1926年,陪同金城赴日本举办中国画展。同年9月,金城病逝。惠孝同与赵梦朱、陈少梅等人拥金城之子金开藩创立“湖社”,编辑《湖社月刊》,金开藩任画会总干事,惠孝同和陈少梅任副总干事。解放后,惠孝同参加了中国画院的组建工作。1957年,画院成立,惠孝同任艺术委员会常委、主任委员兼创作部副主任。除此之外,惠孝同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早期会员。
 
惠孝同出生于大官僚家庭,家中书画收藏极其丰富。李嵩的《货郎图》、王诜的《渔村小雪图》这些美术史上的稀世珍品,都曾经被惠孝同收藏过。凭借着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幼年的他不仅饱览了前代大家的杰作,还得以夯实了自己的传统根基。他系统地研究和临摹古画、潜心揣摩、心研笔读。惠孝同涉猎极广,宋、元、明、清、“南宗”、“北宗”,无所不学。他的山水画面目多样,皴法也多样,但他最喜欢用的还是雨点皴和云头皴。中国传统笔墨的优点在惠孝同笔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画从“四王”入手,对郭熙、王诜研读尤深,所以能够利用宋画的优点,一扫“四王”萎靡柔弱和软甜俗赖的画风。
 
惠孝同深谙画理,懂得以造化为师的重要性。从1953年起,惠孝同先后多次外出旅行写生,他到过山东、安徽、浙江及印尼等地,游过黄山、崂山、富春山等名山大川,饱游广看,大自然的钟灵神秀在他的胸中激荡,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欲。这一阶段,是惠孝同艺术生命的巅峰,仅在访问印尼期间,他就创作了300多幅山水画。惠孝同的画构图巧妙,意境清幽高古。虽然用的都是传统笔墨,却能化朽腐为神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惠孝同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阅历广,眼界宽,不拘陈法,不落窠臼。厚古不薄今,使传统的山水画走出了“文人画”和“画家画”不分的误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宋画传统在他的笔下重获新生。
 
惠孝同的一些精品画,如《一路菜花不断开》 现藏钓鱼台国宾馆 、《天都峰》、《崂山图》、《林泉高致》等,即使放到宋画中也丝毫不会失色。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就很喜欢惠孝同的画,毛泽东也在中南海的居所中悬挂惠孝同的画。惠孝同先生驾鹤西归之后,有人送来挽联“云林添仙座,山水少画师”。信哉斯言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