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963 (京津画派 陈宝琛 1)

2018-03-23 10:51:22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
 
陈宝琛十三岁中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同治七年(1868年)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授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陈宝琛又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陈宝琛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清帝宠信。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曾对同为宣统帝师的陈宝琛做过这样的评价:“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举止端庄有礼,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令人喜爱的人。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一位造诣极深的学者,其优美的书法令人赞叹。”
 
 
宣统元年(1909)被起用,为宣统皇帝溥仪授读,为弼德院顾问大臣。清亡,仍以“帝傅”留宫中。溥仪任伪满“皇帝”后,陈宝琛拒任伪职,临大节不乱。此后一直寓居北京。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化修养,孜孜不倦的兴国使命以及晚年铮铮不变的气节风骨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陈宝琛不但是政治家、教育家,还是近代“同光体”闽派诗坛领袖。他的书法功力深厚坚实,其根基与取向在帖学,取法欧阳询、柳公权、黄山谷,博采众长,师古不泥古,遗貌取神。楷、行书结体瘦硬,上疏下密,法度严谨,无论对联、条幅、中堂,还是扇面、诗笺、信札,写得劲挺遒健,骨力沉雄,内蕴深邃,个性毕现,被誉为“伯潜体”。
 
陈宝琛书风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年所作范式严整,字体扁肥方正,点划变化不多,明显受当时“馆阁体”书风的影响;中期书风变得劲挺遒健,笔画峭拔雄秀,笔笔中锋,疏朗俊爽,一扫“馆阁体”习气;晚年书法炉火纯青,瘦俊清刚,神骨高骞。从其1930年春所书南宋学者王启麟《困学纪闻》楷书四条屏,虽已82岁高龄,毫无龙钟之态,字字用笔精到,线条瘦劲俊峭,行气连贯顾盼,布局首尾呼应,疏俊温润,神融笔畅,具有恂恂儒雅的书卷气,使人想见其人的磊落风骨。陈宝琛博闻强识,治学精卓,虽不以书法名世,但他的书法却个性毕现,光彩夺目,足以为艺林增色。世人敬重其道德文章,因而也珍视其书法。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