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966 (京津画派 袁励准 1)
2018-03-27 10:29:10
袁励准(1876—1935)字珏生,号中州,别署恐高寒斋主,河北宛平人。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进士。
袁励准授翰林院编修,会试同考官。民国后任清史馆编纂,辅仁大学教授。工书画。行楷宗米元章,篆学李杨冰,文静典雅,甚得时誉。画学马远,亦有高致。收藏驰名于世。以藏古墨驰名於世。工书法明人。能诗。
袁励准不但是是书画的名家,还是为中南海的新华门题匾的人。因为袁先生不仅仅在书法上有闻名遐迩,还能作诗、绘画,喜欢收藏,对古代文物还颇有鉴赏能力。被后人誉为袁先生的“行楷宗宋米芾,劲力奔放,跌宕多姿。篆学李阳冰,文静曲雅,甚得时誉。画学马放,亦有高致。袁励准的书法多精品,画作多姿多彩、诗词音韵不凡,意境悠远。收藏更是驰名于世。”可称得上一代才子。
袁励准(1876——1935)先生,字中舟,别号恐高寒斋,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氏。
袁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曾祖父袁俊为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及第。祖父袁绩懋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即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为翰林院主事、刑部主事。后授道员职位,清廷派他到福建延平府会办军事,官至署延建邵道。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进攻邵城城时,袁绩懋战绩不佳,遂率领数百名清军退守顺昌城内。与太平军相持一月有余。九月十二日(10月18日),顺昌城池被攻破,袁绩懋被乱刃砍死。袁绩懋阵亡后,清廷追封按察使,入祀京师及阵亡地昭忠祠,世袭骑都尉。此外,常州和顺昌奉旨建有专祠。《清史稿》卷490·列传二百七十七·忠义四有传。据《清史稿》记载,“绩懋性通敏,书过目辄成诵,号称淹雅。著有诸经质疑十二卷,通鉴正误十卷,汉碑篆额考异二卷,味梅斋诗草四卷。”父亲袁学昌亦为举人,官至湖南提法使。袁先生的弟弟袁励衡先生为民国初年交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
袁先生幼年时聪颖过人,诗文过目成诵。擅长诗词歌赋,尤喜书画,熟练经史典籍,学识渊博。因此,二十岁的袁先生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取得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皇太后“因庚子之乱,时局艰危,亟思破格求才,即诏举经济特科,于保和殿亲策之,均试论一、策一。兹取一等袁励准等九人,二等十八人。袁励准被适才而用”。袁先生被选入后,与王国维等先生一道任南书房行走一职。由于袁先生颇有才华,受到光绪皇帝的青睐,其别号“恐高寒斋”为光绪皇帝所赐。光绪二十八年(1902)升任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校长)斋务提调(即总务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京师高等实业学堂(1911年更名为北京高等工业学校,1927年该学撤消后并入北京大学)时任监督(即校长)一职。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巨川先生曾在京师高等实业学堂任斋务提调一职。清室逊位之后,袁先生当过溥仪的老师,溥仪先生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中曾多次提及。辛亥革命后,袁先生历任清史馆编纂,辅仁大学美术专科系教授,讲授《中国画》和《中国绘画史》。
关于袁先生在辅仁大学美术系任教一事,在《北平夫人大学职教员一览》中这样的文字记录,“袁励准、中舟、北平、导师、北池子三十七号东局九四九”。北京辅仁大学民国二十年(1931年)填报的《教员履历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姓名栏中为“袁励准”,年龄栏中为“五十六”,籍贯栏中为“河北宛平”,学历栏中为“戊戌科进士翰林院侍讲”,经历栏中为“高等工业学校监督”,所授学科栏中为“山水”,每周授课时间栏中为“六”,专兼职栏中为“兼职”,月薪栏中为“八十”,到校时间栏中为“十九年九月(1930)”。以此说明袁先生从1930年9月之后,曾在辅仁大学美术系兼职担任导师一职。袁先生在辅仁大学美术系讲授“山水”课程,也由此说明先生的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功底的深厚。
后人对袁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先生擅长诗文创作,先生的诗文节奏感强,顿挫分明。先生酷爱中国传统书画,尤其擅长模仿宋元时期大家的山水画。对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作品喜爱有加。袁先生挥笔潇洒自如,楷、篆、隶俱佳。“诗、书、画三绝”。在袁励准所著《恐高寒斋辑集》的序中,梁启超、郑孝胥先生在序语中对袁先生做过这样的评价:“中舟侍讲(指袁励准)在同辈翰林中为较年幼与最聪明人。”
袁先生还善于鉴赏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作品中,如《康熙南巡图》、《金鱼百影图》等,都留有先生的题跋或题签。袁先生最擅长的是对古墨的研究和收藏。在陈重远先生编辑的《鉴赏说往事》有这样的记载,“袁先生爱墨成癖,凡好墨皆收藏,所收藏之墨,时至今日,皆为珍品”。袁先生为了收藏古墨,曾用重金购进琉璃厂“郁华阁”明墨三十六锭,在北京城的古玩界引起轰动。袁先生对古墨颇有研究,著有《中舟藏墨录》一书。
由于袁先生的学识以及在书画界享有的盛名,因此在民国三年(1914)的时候,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把中南海当成了总统府。他亲自点名请袁先生题写总统府大门书屋匾额“新华门”,并付润笔费五百大洋。此匾青地金字,书体为正宗馆阁体,“苍劲雄浑、遒劲刚正”备受袁先生的弟子们尊崇。
“台阁体”又称“馆阁体”,形成于明朝初年。因书法家沈度的楷书清秀婉丽,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爱,并誉为“我朝王羲之”,朝廷的重要典籍皆委任沈度书写。读书人纷纷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当时的“台阁重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为皇帝起草昭告时,亦采用这种字体。由于他们位居台阁,这种书体亦称为“台阁体”。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明代的“台阁体”演变成以乌黑,方正,光泽,大小如一为特征的“馆阁体”。在《清稗类钞》有这样的记载,“进士之朝考,殿试策卷——专重楷法,点画匀净,墨色晶莹,分行布白,横竖错综,期无毫发之遗憾”。也就是说,是否能写一手漂亮的“馆阁体”书法,是举子们在仕途过程中必须跳跃过去的障碍。如果才华横溢,再加上试卷书写的“楷法遒美”,便可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在清代“馆阁体”为官方实用书体,其影响遍及与社会的各个方面。连民间的文书、契约、书札及其他文字材料,一般也由“馆阁体”书写。袁先生采用“馆阁体”的文体题写新华门三个大字,可能也是看中了“馆阁体”在中国传统书画领域的影响。
进入民国之后袁先生推出了政坛,以研究、传授书画为生,还曾一度在琉璃厂挂单,出售字画。在晚年的时候,袁先生还担任了几个社会职务,譬如担任清史馆的纂修。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先生被聘为鉴定委员,这些都和先生自身的擅长有关。而在辅仁大学及清华大学兼任绘画教师一职,则被社会同仁誉为“清末翰林、民国教授”。
袁励准授翰林院编修,会试同考官。民国后任清史馆编纂,辅仁大学教授。工书画。行楷宗米元章,篆学李杨冰,文静典雅,甚得时誉。画学马远,亦有高致。收藏驰名于世。以藏古墨驰名於世。工书法明人。能诗。
袁励准不但是是书画的名家,还是为中南海的新华门题匾的人。因为袁先生不仅仅在书法上有闻名遐迩,还能作诗、绘画,喜欢收藏,对古代文物还颇有鉴赏能力。被后人誉为袁先生的“行楷宗宋米芾,劲力奔放,跌宕多姿。篆学李阳冰,文静曲雅,甚得时誉。画学马放,亦有高致。袁励准的书法多精品,画作多姿多彩、诗词音韵不凡,意境悠远。收藏更是驰名于世。”可称得上一代才子。
袁励准(1876——1935)先生,字中舟,别号恐高寒斋,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氏。
袁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曾祖父袁俊为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及第。祖父袁绩懋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即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为翰林院主事、刑部主事。后授道员职位,清廷派他到福建延平府会办军事,官至署延建邵道。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进攻邵城城时,袁绩懋战绩不佳,遂率领数百名清军退守顺昌城内。与太平军相持一月有余。九月十二日(10月18日),顺昌城池被攻破,袁绩懋被乱刃砍死。袁绩懋阵亡后,清廷追封按察使,入祀京师及阵亡地昭忠祠,世袭骑都尉。此外,常州和顺昌奉旨建有专祠。《清史稿》卷490·列传二百七十七·忠义四有传。据《清史稿》记载,“绩懋性通敏,书过目辄成诵,号称淹雅。著有诸经质疑十二卷,通鉴正误十卷,汉碑篆额考异二卷,味梅斋诗草四卷。”父亲袁学昌亦为举人,官至湖南提法使。袁先生的弟弟袁励衡先生为民国初年交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
袁先生幼年时聪颖过人,诗文过目成诵。擅长诗词歌赋,尤喜书画,熟练经史典籍,学识渊博。因此,二十岁的袁先生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取得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皇太后“因庚子之乱,时局艰危,亟思破格求才,即诏举经济特科,于保和殿亲策之,均试论一、策一。兹取一等袁励准等九人,二等十八人。袁励准被适才而用”。袁先生被选入后,与王国维等先生一道任南书房行走一职。由于袁先生颇有才华,受到光绪皇帝的青睐,其别号“恐高寒斋”为光绪皇帝所赐。光绪二十八年(1902)升任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校长)斋务提调(即总务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京师高等实业学堂(1911年更名为北京高等工业学校,1927年该学撤消后并入北京大学)时任监督(即校长)一职。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巨川先生曾在京师高等实业学堂任斋务提调一职。清室逊位之后,袁先生当过溥仪的老师,溥仪先生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中曾多次提及。辛亥革命后,袁先生历任清史馆编纂,辅仁大学美术专科系教授,讲授《中国画》和《中国绘画史》。
关于袁先生在辅仁大学美术系任教一事,在《北平夫人大学职教员一览》中这样的文字记录,“袁励准、中舟、北平、导师、北池子三十七号东局九四九”。北京辅仁大学民国二十年(1931年)填报的《教员履历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姓名栏中为“袁励准”,年龄栏中为“五十六”,籍贯栏中为“河北宛平”,学历栏中为“戊戌科进士翰林院侍讲”,经历栏中为“高等工业学校监督”,所授学科栏中为“山水”,每周授课时间栏中为“六”,专兼职栏中为“兼职”,月薪栏中为“八十”,到校时间栏中为“十九年九月(1930)”。以此说明袁先生从1930年9月之后,曾在辅仁大学美术系兼职担任导师一职。袁先生在辅仁大学美术系讲授“山水”课程,也由此说明先生的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功底的深厚。
后人对袁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先生擅长诗文创作,先生的诗文节奏感强,顿挫分明。先生酷爱中国传统书画,尤其擅长模仿宋元时期大家的山水画。对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作品喜爱有加。袁先生挥笔潇洒自如,楷、篆、隶俱佳。“诗、书、画三绝”。在袁励准所著《恐高寒斋辑集》的序中,梁启超、郑孝胥先生在序语中对袁先生做过这样的评价:“中舟侍讲(指袁励准)在同辈翰林中为较年幼与最聪明人。”
袁先生还善于鉴赏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作品中,如《康熙南巡图》、《金鱼百影图》等,都留有先生的题跋或题签。袁先生最擅长的是对古墨的研究和收藏。在陈重远先生编辑的《鉴赏说往事》有这样的记载,“袁先生爱墨成癖,凡好墨皆收藏,所收藏之墨,时至今日,皆为珍品”。袁先生为了收藏古墨,曾用重金购进琉璃厂“郁华阁”明墨三十六锭,在北京城的古玩界引起轰动。袁先生对古墨颇有研究,著有《中舟藏墨录》一书。
由于袁先生的学识以及在书画界享有的盛名,因此在民国三年(1914)的时候,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把中南海当成了总统府。他亲自点名请袁先生题写总统府大门书屋匾额“新华门”,并付润笔费五百大洋。此匾青地金字,书体为正宗馆阁体,“苍劲雄浑、遒劲刚正”备受袁先生的弟子们尊崇。
“台阁体”又称“馆阁体”,形成于明朝初年。因书法家沈度的楷书清秀婉丽,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爱,并誉为“我朝王羲之”,朝廷的重要典籍皆委任沈度书写。读书人纷纷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当时的“台阁重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为皇帝起草昭告时,亦采用这种字体。由于他们位居台阁,这种书体亦称为“台阁体”。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明代的“台阁体”演变成以乌黑,方正,光泽,大小如一为特征的“馆阁体”。在《清稗类钞》有这样的记载,“进士之朝考,殿试策卷——专重楷法,点画匀净,墨色晶莹,分行布白,横竖错综,期无毫发之遗憾”。也就是说,是否能写一手漂亮的“馆阁体”书法,是举子们在仕途过程中必须跳跃过去的障碍。如果才华横溢,再加上试卷书写的“楷法遒美”,便可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在清代“馆阁体”为官方实用书体,其影响遍及与社会的各个方面。连民间的文书、契约、书札及其他文字材料,一般也由“馆阁体”书写。袁先生采用“馆阁体”的文体题写新华门三个大字,可能也是看中了“馆阁体”在中国传统书画领域的影响。
进入民国之后袁先生推出了政坛,以研究、传授书画为生,还曾一度在琉璃厂挂单,出售字画。在晚年的时候,袁先生还担任了几个社会职务,譬如担任清史馆的纂修。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先生被聘为鉴定委员,这些都和先生自身的擅长有关。而在辅仁大学及清华大学兼任绘画教师一职,则被社会同仁誉为“清末翰林、民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