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 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982 (京津画派 溥松窗 8)
2018-04-16 12:19:19
四溥”之称的来源:
溥侗(1870-1952),清宗室,字西园,号红豆馆主、厚斋。封镇国将军。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政府监察委员。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美专。精书画。晚年在北京荣宝斋鬻字。
溥儒(1895-1963),字心畲,号西山逸士、旧王孙。清宗室,恭亲王孙。自幼嗜诗文书画,皆有极高成就。与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
溥僴(1901-1966),字毅斋,号松邻,惇亲王奕之孙,贝勒载灜第五子,袭固山贝子爵,1925年与溥伒、溥儒同为松风画会发起人之一而声名鹊起,擅绘花鸟、山水,尤以工笔花鸟见长。1952年入中国画研究会。
溥佺(1913-1991),清宗室,字松窗,号雪溪。道光帝四代孙。长期专事研习书画,曾任辅仁大学美术系讲师,国立艺专教授。1949年后为北京画院画师,中国书协、美协会员。
清宗室后裔画家,最著名者有所谓“四溥”之称,即溥儒(心畲)、溥伒(雪斋)、溥僩(毅斋)、溥佺(松窗)。后溥心畲赴台,遂增溥佐(庸斋),仍称“四溥”。“四溥”均为爱新觉罗氏。清制,由显祖宣皇帝爱新觉罗塔克世(努尔哈赤之父)始,凡塔克世“位下”嫡派子孙称“宗室”,俗称“黄带子”(因身系吉黄色带子得名),塔克世叔伯之裔称“觉罗”,俗称“红带子”(身系枣红带),宗室中为当朝皇帝直系本支者称“近支宗室”。康熙帝择“胤”、“弘”两字为子孙辈分,乾隆续“永”、“绵”、“奕”、“载”四字,道光又添“溥”、“毓”、“恒”、“启”,咸丰再增“焘”、 “闿”、“增”、“祺”。若溥字近支,辈分下后一字必再“亻”旁。同治光绪无嗣,故“四溥”均归道光位下近支宗室。自辛亥鼎革,民国肇始,往日华贵俱付一江春水,唯以诗酒书画遣兴,或对月吟哦,或临窗度曲,或操觚染翰,或弄缦抚琴,聊寄闲晴。是故“四溥”书画风格,全以恪守传统为旨归,落墨精谨,设色幽雅,气象雍容。究其原因,可能是自视血统的高贵造成了艺术上的矜持和清傲,却也少了一份野逸与率直。无怪乎有人将其归于宫廷院画之余绪。不过仔细考察,此论有失偏颇,因为仅管在题材技法上,受到清宫院画的影响,但“四溥”笔墨境界中不时透露着的诗书涵养和儒雅倜傥的自我气质,与一般刻意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宫廷院画显然是不相同的。由于清代皇家于宗室之学识修养督促甚勤。“阿哥”自小即有专人教习一切礼仪。六岁就师读书于“上书房”。由皇帝从翰林院亲自“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为师。乾隆时尤为重视。当时入值内廷的赵翼写道:“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宜乎皇子不惟诗文书画无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除“上书房”外,皇族另设宗学,觉罗学,不少名臣宿儒,入直为师。故子弟中,不乏学富才高,雅淹翰墨之士,如康熙朝慎郡王允禧,山水超拔得力倪云林,乾隆朝成亲王永瑆,书名隆盛,号称“成刘翁铁”四书家,质庄新王永瑢绘画古淡苍逸。况内廷王府书画收藏甲于天下,乾隆得快雪、中秋、伯远三帖而有“三希堂”。成亲王因得晋陆机《平复贴》而额其斋名“诒晋斋”,同治年间转归恭亲王府,后为袭爵将军溥心畲收藏。黄胄皇孙,得观历朝名迹,终日烟云供养,又得闻左右名臣画师品评指点,手追心摹,耳濡目染,自然于书画一道裨益良多。
中国画最求笔墨外功夫,文人士大夫式的生活和教养,风雅悠久的家庭传统,自然造就出如溥心畲这样一位笔墨蕴藉,造势恢宏,既有南派儒雅的书卷气又极具北派功力和缜密的杰出的文人画大师,饮誉艺坛。叶恭绰曾作《后画中九友歌》(九友者:齐白石、黄宾虹、夏剑丞、吴湖帆、冯超然、溥心畲、余越园、张大千、邓诵先),歌称溥心畲:“王孙萃锦甘寒,子固大涤相先后,上与马夏同周旋。”而他自己则以文章学问自任,视绘事为末技,显出“旧王孙”特有的清高和不同俗流。“四溥”除溥心畲外,其它各位,亦精研一科,兼通别类,或山水、或花鸟、或竹或马,均有造诣。另有如,隐郡王奕纬之后“红豆馆主”溥侗(西园),亲王奕淙之后溥修(仲业),醇亲王载沣之子溥杰(俊之)和亲王弘画之后启功,都与翰墨结缘。书画之外,溥伒善操琴,溥侗长于昆乱,启功精通鉴赏。琴棋书画,艺事互通,相辅相成。清宗室后裔悠游翰墨,怡情养性,也有以此一技为安生之本者,他们结社“松风画会”为家族雅集,“四溥”为其中坚 。溥伒任会长,一周一聚,一年一展。他们画着赵孟俯的马,写着成亲王的字,参研着乾隆爷的内廷供奉意大利郎世宁的技法,沿承营造着宋元名家、四王吴恽的流风余韵。他们的画中没有朱明后裔石涛八大的愤世、乖张、狂放和执拗。抑或在八旗子弟固有的悠闲慵懒的气质中,不时也会掠过一丝对旧王朝的眷恋和伤感。然而,毕竟“无可奈何花落去”,且随高山流水一曲琴音,去寻觅知音和寄托。诸文进 戊子仲冬于海上白轼草堂。
溥侗(1870-1952),清宗室,字西园,号红豆馆主、厚斋。封镇国将军。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政府监察委员。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美专。精书画。晚年在北京荣宝斋鬻字。
溥儒(1895-1963),字心畲,号西山逸士、旧王孙。清宗室,恭亲王孙。自幼嗜诗文书画,皆有极高成就。与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
溥僴(1901-1966),字毅斋,号松邻,惇亲王奕之孙,贝勒载灜第五子,袭固山贝子爵,1925年与溥伒、溥儒同为松风画会发起人之一而声名鹊起,擅绘花鸟、山水,尤以工笔花鸟见长。1952年入中国画研究会。
溥佺(1913-1991),清宗室,字松窗,号雪溪。道光帝四代孙。长期专事研习书画,曾任辅仁大学美术系讲师,国立艺专教授。1949年后为北京画院画师,中国书协、美协会员。
清宗室后裔画家,最著名者有所谓“四溥”之称,即溥儒(心畲)、溥伒(雪斋)、溥僩(毅斋)、溥佺(松窗)。后溥心畲赴台,遂增溥佐(庸斋),仍称“四溥”。“四溥”均为爱新觉罗氏。清制,由显祖宣皇帝爱新觉罗塔克世(努尔哈赤之父)始,凡塔克世“位下”嫡派子孙称“宗室”,俗称“黄带子”(因身系吉黄色带子得名),塔克世叔伯之裔称“觉罗”,俗称“红带子”(身系枣红带),宗室中为当朝皇帝直系本支者称“近支宗室”。康熙帝择“胤”、“弘”两字为子孙辈分,乾隆续“永”、“绵”、“奕”、“载”四字,道光又添“溥”、“毓”、“恒”、“启”,咸丰再增“焘”、 “闿”、“增”、“祺”。若溥字近支,辈分下后一字必再“亻”旁。同治光绪无嗣,故“四溥”均归道光位下近支宗室。自辛亥鼎革,民国肇始,往日华贵俱付一江春水,唯以诗酒书画遣兴,或对月吟哦,或临窗度曲,或操觚染翰,或弄缦抚琴,聊寄闲晴。是故“四溥”书画风格,全以恪守传统为旨归,落墨精谨,设色幽雅,气象雍容。究其原因,可能是自视血统的高贵造成了艺术上的矜持和清傲,却也少了一份野逸与率直。无怪乎有人将其归于宫廷院画之余绪。不过仔细考察,此论有失偏颇,因为仅管在题材技法上,受到清宫院画的影响,但“四溥”笔墨境界中不时透露着的诗书涵养和儒雅倜傥的自我气质,与一般刻意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宫廷院画显然是不相同的。由于清代皇家于宗室之学识修养督促甚勤。“阿哥”自小即有专人教习一切礼仪。六岁就师读书于“上书房”。由皇帝从翰林院亲自“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为师。乾隆时尤为重视。当时入值内廷的赵翼写道:“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宜乎皇子不惟诗文书画无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除“上书房”外,皇族另设宗学,觉罗学,不少名臣宿儒,入直为师。故子弟中,不乏学富才高,雅淹翰墨之士,如康熙朝慎郡王允禧,山水超拔得力倪云林,乾隆朝成亲王永瑆,书名隆盛,号称“成刘翁铁”四书家,质庄新王永瑢绘画古淡苍逸。况内廷王府书画收藏甲于天下,乾隆得快雪、中秋、伯远三帖而有“三希堂”。成亲王因得晋陆机《平复贴》而额其斋名“诒晋斋”,同治年间转归恭亲王府,后为袭爵将军溥心畲收藏。黄胄皇孙,得观历朝名迹,终日烟云供养,又得闻左右名臣画师品评指点,手追心摹,耳濡目染,自然于书画一道裨益良多。
中国画最求笔墨外功夫,文人士大夫式的生活和教养,风雅悠久的家庭传统,自然造就出如溥心畲这样一位笔墨蕴藉,造势恢宏,既有南派儒雅的书卷气又极具北派功力和缜密的杰出的文人画大师,饮誉艺坛。叶恭绰曾作《后画中九友歌》(九友者:齐白石、黄宾虹、夏剑丞、吴湖帆、冯超然、溥心畲、余越园、张大千、邓诵先),歌称溥心畲:“王孙萃锦甘寒,子固大涤相先后,上与马夏同周旋。”而他自己则以文章学问自任,视绘事为末技,显出“旧王孙”特有的清高和不同俗流。“四溥”除溥心畲外,其它各位,亦精研一科,兼通别类,或山水、或花鸟、或竹或马,均有造诣。另有如,隐郡王奕纬之后“红豆馆主”溥侗(西园),亲王奕淙之后溥修(仲业),醇亲王载沣之子溥杰(俊之)和亲王弘画之后启功,都与翰墨结缘。书画之外,溥伒善操琴,溥侗长于昆乱,启功精通鉴赏。琴棋书画,艺事互通,相辅相成。清宗室后裔悠游翰墨,怡情养性,也有以此一技为安生之本者,他们结社“松风画会”为家族雅集,“四溥”为其中坚 。溥伒任会长,一周一聚,一年一展。他们画着赵孟俯的马,写着成亲王的字,参研着乾隆爷的内廷供奉意大利郎世宁的技法,沿承营造着宋元名家、四王吴恽的流风余韵。他们的画中没有朱明后裔石涛八大的愤世、乖张、狂放和执拗。抑或在八旗子弟固有的悠闲慵懒的气质中,不时也会掠过一丝对旧王朝的眷恋和伤感。然而,毕竟“无可奈何花落去”,且随高山流水一曲琴音,去寻觅知音和寄托。诸文进 戊子仲冬于海上白轼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