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036 清 边寿民

2018-06-16 09:57:39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边寿民(1684-1752),清代画家。原名维祺,字寿民,以字行,更宇颐公,号渐僧、苇间居士,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能书擅画,花卉翎毛,均有别趣,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于江、淮间。与华喦、郑燮等交往甚契,属扬州画派。所居苇间书屋,多名流造访。人称“淮上一高士”。他又工诗词、精中国书法。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

传世作品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

 

【名称】清 边寿民 芦雁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28.7厘米,横49.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写两雁在寒沙折芦之间,一雁已息落,一雁盘旋将下,相望相依,宛如一对旅外的伴侣。一支芦花,秃笔蓬松;隐约渚沙,墨色枯淡。作者所画的鸿雁,墨中带赭色,头颈弯曲,一笔而成,由浓而淡;羽翮柔软润泽,无不情趣横溢。这种大写意的泼墨芦雁,是边寿民独特的创造。自题:“壬子立冬后二日,边寿民写于白沙旅馆。”作者时年四十七岁,正是画艺达到炉火纯青之际,这是其重要的传世代表作。

 

【名称】清 边寿民 歪瓶依菊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淡设色,纵95.8厘米,横50.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是一帧情趣盎然的书画小品,笔意潇洒舒放,毫纵不羁,随意而行,却又恰成天然之趣。浓墨点叶,淡墨勾花,秀雅高洁,意韵高远。画面雅拙朴实,却自有一种脱俗越尘之感,让人爱不释手。自题“歪瓶雅称菊枝斜,花与真花颇不差。持去卖钱偿酒债,那知秋色落谁家。寿民”。

 

【名称】清 边寿民 牡丹图
【年代】清代
【简介】页册,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41.1厘米。四川省博物馆藏。

此幅为边寿民《芦雁花卉图册》中的牡丹图。用笔轻松随意,色彩朴素淡雅,写瓶中牡丹不加旁衬,鲜明突出。着笔虽不多,两朵牡丹的盛开、半放之态却活现于纸。画面墨气淋漓,情趣盎然。

 

 

 

【名称】清 边寿民 杂画图

【年代】清代

【简介】册页,纸本,设色,纵25.1厘米,横32.1厘米。无锡市文物商店藏。

 

此是杂画册中的一幅,以没骨法写一尾鳜鱼,墨色浓淡自然,恰到好处表现鳜鱼的体质感,借用几笔淡墨勾出鳜鱼的头部。形象生动,似乎刚离水不久。口尚张穿一根柳条,几片柳叶,既使画面生又富于生活气息。

 


【名称】清 边寿民 芦苇天鹅图轴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设色,117.6×30.6厘米。弗利尔美术馆藏。

 

【名称】清 边寿民 晴沙集影图轴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166.3cm,横9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边寿民画芦雁的代表作。图上仅绘芦苇丛边二雁,悠闲宁静,姿态生动自然。用笔洗练娴熟,墨色深浅把握自如,反映了画家长期与雁朝夕相对,观察入微,从而达到了“自与心会,画与神契”的意境。

本幅自题:“晴沙集影,淮海边寿民。”钤“颐公”白文印、“寿民”白文印。

 

边寿民擅诗词,然散佚未刊,诗名为画名所掩。《苇间老人题画集》乃百年以后有心人从画本录出者,计诗70首,皆题画作,词35首,其中17题17首为题画,另5题18首非题画作,乃录附于此者。非题画之作,想必甚多,年远自难于收辑。《苇间书屋词稿》虽系边寿民自辑,然仅晚年的某一时期的词稿,远非全貌 ,计词27首,其中15首为题画,12首非题画作。两集之外散见于画面者尚有一批。

《满江红·自题苇间词集》一首显示了边寿民作诗的指导思想:

老去填词,只不过一抒胸臆 。叹年来,家园冷落,客途萧瑟。楚水吴山都历遍,春花秋月都虚掷。借长声短调作愁吟,苇间集。那敢望,前秦少?那敢并,今朱十?况诗工半百,盛唐高适!红烛乌丝书也愧,燕钗蝉鬓图难得。算阶前古砌乱莎中,秋蛩唧。

“只不过一抒胸臆”,“借长声短调作愁吟”,是其诗歌主张的总纲。现存边寿民诗作都是自抒胸臆的产物,回顾天涯羁旅、记述苇间佳境、乐道晚年快事之作,皆不假饰,真切感人,情溢乎辞。赠答、祝贺之作,如《满庭芳·寄答王汤又先生寄惠诗集并祝七十双寿》云,“苇斋寂寞,惊喜寄书鸿”,“惭愧草莱陋质,栖水曲,鸣似秋蛩”,同样亲切质实,含蕴一片真诚。为人题画之作,如《贺新凉·女史恽冰画菊》云,鲰生写菊平生喜。每狂来揎袖挥毫,渝糜满纸。颠倒欹斜篱落下,一味傲霜而已”,亦率真率性,表现苇间本色。至于自家题画之作,更大多抒写性情,显示独特风貌,举两首题《芦雁》诗以见一斑:

秋风白雁下黄芦,要作无人看处图。廿载江湖边塞客,于今衰病息菰蒲。有人征画自携钱,宿食飞鸣要画全。老我孤踪少俦侣,只图只影落秋烟。

《题篱菊》云: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堕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借人篱落看秋风。

《芦雁》云:

带将秋影过湘潭,风景关河应早谙。只道随阳已得地,那知冰雪满江南!

《沙塞子·雁》下云:

一生踪迹与渠同,描写处凄惋无穷。看此幅荒江断雁,一片秋风。

秋士而抱秋怀,随时随地,对景即物,自会触发忧思而作愁吟。所以《郑板桥集·诗抄·绝句二十三首·边维祺》有“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之句。

边寿民在创作中运用借喻、拟人、联想等手法俱得显著成功。

《题双雁》云:菰米足疗饥,江寒泊最宜。天涯少俦侣,两两莫轻离。

《题鳜鱼》云:春涨江南杨柳湾,鳜鱼泼刺绿波间。不知可是湘江种,也带湘妃泪竹斑?

将自然景物与社会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形成耐人寻味的意境,是边寿民诗作的特色。

边寿民子溶,未能传其业。甥薛怀,字季思,号竹居,桃源籍,居山阳,承舅氏画法,所作芦雁,几可乱真。边寿民画传世甚多,分藏于海内外博物院、馆及私家。印行者,仅有《边寿民花卉芦雁合册》(《神州画集增刊》本)、《边寿民鱼雁花卉册叶》(文明书局本)等少数单行本。

心寄画情

边寿民所绘花卉、禽鱼、果品、茶具,皆生动隽永,各极其趣,而用力最勤、享誉最高者,则为芦雁。他的芦雁在40岁(雍正元年1723年)以前,已名满南北,得“边芦雁”美称当不晚于康雍之际。雍正六年(1728年)徐葆光为题《泼墨图》已有“头衔自署边芦雁”之句,“头衔自署”云云指约定俗成,他本人也从俗默认或聊且自承而已,非谓迳以“边芦雁”作署名也。写意传神的花鸟画,历来以五代徐熙为宗,沈括《梦溪笔谈》说他“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大致说来,边寿民的画是近于落墨“草草”,

“神气迥出”这样一种风格的。边寿民友人程晋芳在《勉行堂文集·淮阴芦屋记》中追记当年身经目击边寿民在苇间书屋作画的生动情景云:四方求者络绎至,则盘礴坐亭内,煮茶焚香,督童子磨大丸墨,注砚池中,杂研丹黄靛垩,舐笔伸纸,随意所作。雁拍拍循除鸣,掠檐回翔,影与画乱,荻风萧瑟,若驶笔声也。颐公

目与心契,画与神契,以故人争宝之。

近人邓实在为《边寿民花卉芦雁合册》所作跋中论边画云:写生之妙,不难得其似,而最难得其神。得其似者,画工优为之。得其神者,非天才不办也。盖必胸有别趣,然后下笔始能生动;然此别趣

边寿民画作

边寿民画作(40张)

 又非可以意造作也,必其胸次极高,于画外尤有无限神悟,故能一泼落笔,便有无穷生趣。……颐公芦雁,世人所见一二帧,便觉惊叹欲绝。此册凡八页,皆写芦雁飞鸣宿走、饮啄游泳,或群或独,无不备具,无不精妙。

边寿民师法前人,兼取众长,尤其用力于徐渭、陈淳一派。他论画云:“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亦要师法造化,熟悉描绘的对象。边寿民所居苇间书屋,周围芦苇成片,往来候雁,往往停憩于苇间水际。在长期接触观察当中,他对雁的形体、动作、情态、习性,了如指掌。他的难能可贵大过人处,在于他热爱关怀往来栖止的雁,视之如友朋,知情着意,体贴入微,从而构思顿生妙谛,下笔每聚深情。由此形成边氏芦雁的笔墨疏简、以形写神、写意传神、出神入化的特色。

边寿民赋诗“只不过一抒胸臆”,作画“也只算自抒心绪”,在他,诗、画同样是抒情寄意的手段。就完整的画来说,其实是画、诗、书的综合艺术。过寿民的书法,远绍钟繇,古劲浑朴,使画面增辉,但诗画的配合和谐更具重要意义。诗画映照交融、争辉竞美,形成意境,也是边氏芦雁的重要特色。如一幅芦雁册页,左侧两三支芦苇横斜,右侧双雁蜷伏藏头作憩息状,左上题诗云:

月冷风清洲北,沙明水碧汀西,得睡且须熟睡,莫近客舟乱啼。

寥寥数语,使疏简静寂的画现平添意趣。另一幅芦雁册页,下方芦苇草草,一雁似在觅食,一雁昂首远望,左上题诗云:

倦羽思寒渚,饥肠啄野田。稻粱留不住,老翅破江烟。

边寿民对于雁的熟悉喜爱很不一般,他的关怀呵护迥非寻常。他经常以雁自喻,并反复声称:“一生踪迹与渠同”,“于今衰病息菰蒲”,甚至如痴如迷地表白“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他想像飞雁南归,只道南方温暖,“那知冰雪满江南”,为之伤感不安;他揣度乱苇寒沙,显得凄情,“犹恐雁嫌秋冷落,胭脂滴滴点芙蓉”,煞费一片苦心。笔者曾见两幅芦雁册页,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一幅写芦边水际,双雁紧紧依傍,笔致疏简秀逸,情态亲切动人。左上题诗云:

菰米足疗饥,江寒泊最宜。天涯少俦侣,两两莫轻离。

另一幅写孤雁自高处飞向芦滩,但并不疾飞直下,颈后曲,目前视,意逡巡,着墨无多,用笔甚妙,一种瞻望却顾之态跃然纸上。左侧题诗云:孤飞随意向天涯,却傍江湖觅浅沙。恐有渔舟邻近岸,几回不敢宿芦花。

两首题诗,切切低语,曲曲含情,所咏是人是雁,浑然莫辨,两幅册页,诗画交辉,含蕴着作者的拳拳深情,殷殷至意。边寿民熟悉热爱南来北往的候雁,引为同调,借以自慰自遣,他将自身社会遭际、人生咏叹、辛酸苦辣、悲感忧怀,一齐赋予候雁,写入诗画。世态炎凉,俦侣宜紧密相依,避免孤单无援之苦;人情险恶,不能不时时提防陷阱、网罗。这既是飞雁心态,究其实际,又不能不是饱经飘泊、忧患的边寿民自己的心态!这样,边寿民画中诗中的雁,就不仅人格化,而且社会化了。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