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070 北宋 崔慤
【名称】北宋 崔慤 竹林飞禽图
【年代】北宋
【简介】浙江皓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品。
该手卷曾流入东瀛,后几经转折流回国内,画幅后有近代画家陈石濑的题跋,断定此作为崔愨传世孤品。画面上清翠的竹林中,各种飞禽或左右顾盼,或引颈相啼,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令人叹为观止。
《宋崔悫画杞实鹌鹑图册》是清代崔悫创作的一幅中国古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 格 册,绢,设色 尺 幅 27.5 x 25.5公分
林野中的某个角落,一株枸杞以及禾草旁,有只鹌鹑正眈眈地望著地上的蝼蛄。蝼蛄从土穴中爬出後,在地上恍恍惚惚地游走,没有察觉大难即将临头。
古代画鸟兽,往往多有吉祥寓意,手法上又以谐音或象征最为常见。在这幅充满自然野趣的作品中:鹌鹑与稻禾相伴,便取其「安和」的谐音;与枸杞相伴,或带有「祈(或乞)安」之意,或以杞实能延年异寿,因此带有长寿祝福的象征之意。趋吉是吉,避凶也是吉:蝼蛄(又名「土狗子」)是囓食农作物根茎的害虫,也是小人的象征,更有人认为它是鬼怪派遣来的坏东西,总之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因此,画中鹌鹑将欲啄食蝼蛄,也就象征著去除灾厄、防小人的意思。
这幅「杞实鹌鹑」图相传是出自宋代院画家崔悫(约十一世纪)之笔。崔悫与及他的兄长崔白,都是北宋著名的花鸟画家。他们的画风朴素、重视自然野趣,对於当时的画院有很深的影响。这件作品除了取材自山林野趣之外,画中直接用墨色点染,不用笔描(即所谓的「没骨画法」),是宋代花鸟画中少见的表现手法,但却能将鹌鹑与蝼蛄的形态表现得准确而生动,令人赞佩。
【 北宋 崔慤(传)《梅渓瀑布图》 】页,绢本设色,24.7×22.2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崔悫,生卒年不详,字子中,北宋著名花鸟画家崔白之弟,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左班殿直。北宋神宗时(1067-1085在位),在宫廷画院任职。工书花竹翎毛,笔法规模,与白相若,凡造景写物,必放手铺张而为图,所画花鸟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志。
崔悫和崔白两兄弟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荃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系,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
《崔悫画双鹅引雏》是宋代诗人张镃创作的诗词作品。
横塘暮烟吹雨来,白鹅叫风双毰毸。鹅儿力小立未定,依母恋哺忘惊猜。炎歊生欲逃天垓,虚堂有此新图开。芦梢荷叶亦动荡,茹句未吐愁难裁。
《题崔悫画白鹭伺龟》,中国宋朝张镃的诗词。
能言元绪已失计,潜来公子尤多机。
藏头壳里勿自暴,曳尾泥中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