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润祥鉴赏 >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076 五代南唐 董源 

2018-07-16 12:15:47   
如果手机转码版网页观看效果不好,请点击左上角的“原网页”进入原始网页查看
收藏  分享到:
查看原图
董源(?-约962年),五代南唐画家。源-作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现存世作品有《潇湘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名称】南唐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设色画,轴,156x16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家在这件幅阔,近于正方形的立轴上,采用“平远”的构图:从画面右下的近景开始,将土坡由下向上层层叠架,与中景的峰峦连成一脉。而山的两侧,右为山坳谷地,有小径通往后方;左为曲折蜿蜒的河流,切割左右两边的矮丘、沙洲或坡陀,一直延伸至画面上方的远景,全幅展现江南一带平远旷阔的景观。 

   五代时,青绿山水受到水墨山水快速发展的影响,有逐渐衰微的现象。董源是少数延续这类传统的画家,如《宣和画谱》记载:“当时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因此董源“特以此得名于时”。〈龙宿郊民图〉为一幅设色作品,墨成之后,先以赭石打底,山脚、石脚所见浅绛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绿罩染,通幅色彩鲜艳、景色富丽。 

   在石青、石绿和赭石等矿物颜料下,可清楚见到水墨的痕迹。画家以“长披麻”皴描绘土山疏松的质理,画树干和枝叶则用浓墨勾勒、点染,增加苍茫浑厚的气息。丰富的笔触变化,混合著古雅的设色,这一类风格,对徽宗画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显的影响。 

   本幅所绘的山川风貌,不作重峦绝壁、崭绝峥嵘之势,而是浑圆秀润的优美景致。山顶多矾头,点缀浓密的苔点;林木郁苍、劲挺,富有生意,这些皆是典型的董源风格。此外,峰顶留白,只以石绿和赭石敷染,乃是以颜色捕捉自然之景,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图绘宝鉴》记载董源画:“人物多用青红衣,人面亦用粉素”,在这幅作品可得到印证。河岸旁,有两船相连,数十人连臂作歌舞状,船头、岸上数人击鼓;山麓间有人家张灯于树,山舍村屋前见十余人来往,相互作揖,显示一派升平欢乐、节庆娱庆的气氛。人物的活动,与本幅画题“龙宿郊民”(“笼袖骄民”的谐音)代表承平天子脚下的人民相符合。 

   印鉴说明 释 文 印 主 印 主 简 介 

   云间王俨斋收藏记、王鸿绪印、华亭王氏珍赏、云间王鸿绪鉴定印、敬慎堂等数枚。 王鸿绪 王鸿绪(1645-1723),华亭人,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康熙中以第二人及第,官户部尚书。著有《赐金园集》。 

   祚新之印、墨农鉴赏 周祚新 周祚新,明崇祯丁丑科进士,善刻印。 

   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清宣统帝 溥仪(1906-1967),清末代帝,在位三年(1909-1911),年号宣统。 

   乐寿堂鉴藏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石渠宝笈、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等数枚。 清高宗 弘历(1711-1799),清世宗四子,文治武功,为清诸帝之最。清高宗亦热爱鉴赏书画,曾将宫中收藏编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续编数巨册。在位六十年,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陈定、以御鉴定珍秘 陈定 陈定,字以御。崇祯至康熙间人,王时敏康熙丙午家书中,曾述及陈定为王额驸收买书画情形,似为当时之书画商人。 

   金粟山藏经纸 浙江海盐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曾藏有北宋时的大藏经数千轴,其纸每幅背上有小红印记“金粟山藏经纸”。纸质较厚,无纹理,内外皆蜡。金粟山藏经纸后来被逐渐盗出,散入民间,剥取为装潢之用。到了清代,书画家和收藏家多喜用它作为珍贵书画的引首。 

  董文敏画禅笔记。载北苑龙宿郊民图。蜀江图。潇湘图。皆在吾家。笔法如出二手。又所藏北苑画数帧。无复同者。可称画中龙。夫书法以右军为龙。而画推北苑为龙。其称许者至矣。此画入本朝。归前辈庄淡庵宫庶。后归余座主昆山大司寇徐公。今为余有。子孙其世宝之。康熙丙戌八月望日。王鸿绪识。 王鸿绪 王鸿绪(1645-1723),华亭人,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 

   龙宿郊民语甚奇。董源嘉迹世所知。 
   香光鉴定帧首题。求说不得强为词。 
   谓或箪壶迎王师。尔时艺祖驾未移。 
   曹彬命往三军司。龙宿民迎语何来。 
   细观画如首夏期。颇有黄叶标树枝。 
   郊原未见出耕犁。正民望雨龙见时。 
   两船列泊川之涯。诸童揶揄扬彩期。 
   又如拔河竞水嬉。其事亦近请雨为。 
   画名命义似合宜。诚合否乎吾犹疑。 
   郑侠绘图此法贻。此非谄也实箴规。 
   为君者宜敬念兹。北苑妙笔神淋漓。 

   吾又何能赞一辞。 清高宗 弘历(1711-1799),清世宗四子,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董源此图。元以前无辨及者。明董其昌题帧端。谓是艺祖下江南时所进御。考宋史。开宝七年九月。命曹彬潘美将兵伐江南。九年正月。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则是宋祖并未亲征江南。安得有郊迎事。若以为指彬美。又不得拟之为龙。况曹彬传。叙自济江后。连破江南军。亦无迎师语。盖其昌于图名不得其解。从而为之辞耳。而张丑清河书画舫。则以为写太祖登极事。时董源正仕南唐。何由画宋汴京即位仪节。且所图亦与受禅不类。其舛更不待辨。按传称龙见而雩。注之者曰。建已之月。苍龙宿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今阅图中景。颇似初夏。而两舟衔贯舣水次。众皆联臂舞跃。仿佛古者拔河之戏。疑郊民见龙宿祷雨所陈。源当日命名。意或取诸此。夫准经作绘。既胜于傅史失诬。而图列民事。不忘执艺以谏。不犹愈于进谄之不经乎。既题长歌以辨之。并附识如右。己丑新正。御笔。清高宗 弘历(1711-1799),清世宗四子,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龙宿郊民图。不知所取何义。大都箪壶迎师之意。盖艺祖下江南时所进御者。名虽谄而画甚奇古。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思翁。

   余以丁丑年三月晦日之夕。燃烛试作山水画。自此日复好之。时往顾中舍仲芳家。观古人画。若元季四大家。多所赏心。顾独师黄子久。凡数年而成。既解褐。于长安好事家借画临仿。惟宋人真迹马夏李唐最多。元画寥寥也。辛卯请告还里。乃大搜吾乡四家泼墨之作。久之谓当溯其原委。一以北苑为师。而北苑画益不可多得。得溪山行旅。是沈启南平生所藏。且曾临一再。流传江南者。而考之画史。北源设色青绿山水。绝类李师训。以所学行旅图。未尽北苑法。丁酉典试江右归。复得龙秀郊民图于上海潘光禄。自此稍称满志。已山居二十许年。北宋之迹。渐收一二十种。惟少李成燕文贵。今入长安。又见一卷一帧。而箧中先有沈司马家黄子久贰十幅。自此观止矣。如君平之卜肆。下帘之后。止勿复卜矣。天启甲子九月晦日。思翁识。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思翁。

 

 【名称】南唐 董源 寒林重汀图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墨笔,淡设色。纵:181.5、横:116.5厘米。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此图绘溪渚小丘,溪水回复,重汀辽阔。洲渚间,依小丘筑有一间间的屋舍,林木环绕,时值深秋初冬,大部分树木的树页已落尽,仅余枯枝,一派江南清旷而萧瑟的平远景色。这与画史所述董源山水“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的画风可相互印证。图中的小丘用披麻皴,远处的洲渚则用长线条横皴,其间用笔点染,以示丰茂的水草。在笔墨上兼有《龙宿郊民图》、《夏山图》的一些特征,而又不完全相同,用笔较《潇湘》等图豪纵、粗阔。此图无款,诗堂上有明董其昌题“魏府收藏董源画天下第一”。

 

【名称】南唐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设色,尺寸:49.8×329.4cm。辽宁省博物馆藏。

引首有董其昌题识,卷后有元柯九思、虞集、雅琥题跋。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绍”“兴”朱文连珠印记,又入元内府,钤有“天历之宝”朱文印记。后历经明项元汴,清耿昭忠、索额图、清内府收藏,俱钤有鉴藏印记。本幅的尺寸和质地似乎可与《潇湘图》相接,有海外学者认为两图本系一幅,是董源《河伯娶妇图》中的两个段落。

此图描绘的是江南夏日山水景色,山势重叠,缓平绵长。草本丰茂,江水秀润,云雾显晦,在董源之点染皴擦中尽显,宋人评其画作时认为“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五代董源江堤晚景秃图》是五代的董源创作的图轴绢本设色画。

这幅画据张大千先生的考证,订为董源的作品。史载董源「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北宋时,也是以青绿得名,且 山石作披麻皴,都是董源风格的特征。画中绿波粼粼青山高,酒帘静处马蹄轻,一片春意骀荡。

本幅为张大千先生遗赠。

 

《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图》是五代十国时期画家董源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山谷间白云弥漫,涧流清驶,林木摇曳,楼台隐约,造景幽深雅静,与画幅上所题“洞天山堂”四字颇为切合。本画无款识,清初王铎题为董源之作,不知何据。从全画布置创意看,所画景山物范围已比北宋全景山水缩小,近于李唐《万壑松风图》的体制,其时代应相当于南宋。但图中所画宫室的特点又非南宋而近于金元,故此图更可能是金代作品。

厚厚的白云拥抱着巍峨的群峰,深沟巨壑中,山道弯弯,涧流清澈。山林白云深处,阁楼显露峥嵘,如此美景可谓别有“洞天”。此图用笔坚实,用墨浓重,山石以长皴短点相间,再复加染以浓重墨色,显出一种浑雄苍郁的气派。

此画无款,图绘白云吞吐飘浮于山间, 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隐露楼观,境界清幽,鲜明地表现了世外仙境。画幅右上楷书“洞天山堂” 四宇, 点明了全画主题。诗堂有王铎跋语:“神理气韵,古秀灵通,入于口微,董源此图,当属玄化,丙戌端阳后二日题于琅华馆。”故此遂被定为董源手笔。然此图笔墨苍劲,景色茂密,云朵以白粉染绘,与董源之淡墨轻岚颇不相类,更近于1 2世纪后之山水画风貌,按金代很多山水画承袭董、巨而有所变化,故拟此画为金代之作似更为恰当。

 

 

《潇湘图》是五代南唐董源创作的设色绢本山水画,该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潇湘图》中表现的是南方山水,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山峦多用披麻皴,并以墨点渲染山峦之上的植被,平远的构图方式和近景中大片水域的结合,让画面有很强的空间感,更呈现出江南山水的迷蒙。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其间,赋色鲜明,趣味横生,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之一。

 

《潇湘图》为设色绢本,纵50厘米,横141.4厘米,画卷以江南的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江上有一轻舟飘来,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中景坡脚画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儿家农舍;坡脚至江水间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全卷由点线交织而成,墨点由浓化淡,以淡点代染,在晴岚问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烟云,潮湿温润的江南气候油然而出。点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红诸色,凸出绢面,明朗而和谐。

画作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

袁枢自跋曰:“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得于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崇祯十六年,王铎在浒墅关袁枢寓所见到此画甚为感慨,并将这一好事跋于卷端。 王觉斯跋云:“袁君收藏如此至宝,葵邱城堕家失,有此数帧不宜郁宜快也。”清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对此也有清晰记载:“盖以袁获此归旋,遭流寇之乱,此卷无恙。思翁(董其昌)殁后,为中州袁伯应所得。伯应名枢,乃思翁年侄(董其昌与袁可立为同年)。崇祯十五年榷浒墅,购诸其家,亦私记于后。”

上有董其昌跋三、袁枢跋一,王铎跋一。有“袁枢私印”(重一)、“袁枢之印”(重一)、“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袁枢印信”、“伯应”等印记。

 

在远古神话中,由于湘水神话(湘君、湘夫人本是一对配偶神,后演变为舜帝的两位妃子——湘君、湘夫人)、黄帝游于洞庭之野、舜死苍梧之野典故以及历代官员流放南方而产生的流官文化,而使“潇湘意象”逐渐演化为一种具有圣王意向、怀才不遇、谪官远适、高洁清远等观念的一种文化母本,其中隐含的仙学思想、正统观念、政治避难思想、隐逸思想获得了后世的广泛共鸣,成为一种共同的记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由于苍梧之地为舜的葬地,舜帝终于苍梧,于是乎三湘大地直至江南一带,成为往古圣贤的垂化之地,后世在某种意义上首先将“潇湘”作为政治理想和终极信仰的最终托付,这是“潇湘”绘画题材得以确立的最为根本的伦理内涵和精神内涵。正因为如此,潇湘是历代文人歌咏图画的主题。人们将原本为远古的湘水之神与历史人物联接起来, “洞庭” “潇湘”带有了可堪被后世理解的最初的人文意义。一旦南方政权建立,潇湘图像所蕴含的正朔观念、正统思想就开始占据主流。六朝时代如此,五代南唐出现的这一题材均是如此。五代时期南唐在江南立国,才出现董源《潇湘图》创作的社会背景,如果没有南唐在江南的立国,正朔、正统观念在金陵的确立,也就很难有董源《潇湘图》的出现。

 

《潇湘图》这幅水墨山水画给人的感受是平和、恬淡、宁静,具有南派山水画的典型特点。图中山峦连绵,树木丰盛,江河开阔,洲渚交横。南方山水多雨、潮湿、烟雨迷茫的特征被生动地表现出来。画面里的平缓坡岸与葱郁山峦。

技法

《潇湘图》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

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主要用“披麻皴”和“点子皴”来表现,这是董源的创造。其用色以墨为主,略掺有花青,水分较多,显得湿润而缥缈。图中的人物则用勾线染色来表现,精细而工整。

构图

《潇湘图》以平远取势构图。描摹出江南山水的秀润空灵与淡远清深。根据图中人物的活动,画面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右半部主要描绘游船的活动,水面上,一只小船正缓缓向汀

岸靠拢。船中一个貌似高官的朱衣人端坐于伞盖之下,身边另有陪侍和舟子数人。岸上一行五人似在迎迓小船,稍远处几个女子正遥遥观望。左半部所表现的是网捕景象,坡岸上几个渔人正撒网捕鱼,另有几个已下到水里,似在水下安网。在这两组人物之外,水面上还有几只小艇,错落点缀于清波之间,自在往还。画卷下端,沙洲苇渚历历可见。而上端的坡岸后,茂林重叠,屋舍隐约可见。其后山势连绵,层峦叠嶂,蔚然深秀。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风,此卷尤奇古荒率。”

明代画家、收藏家张丑:北苑新图师造化,深融豪迈数潇湘。堂堂后进还居上,压倒荆关称墨皇。

后世影响

从《潇湘图》看,董源的创新发展是多方面的。山的表现除取江南清润幽深的峰峦树石外,还采用了独特的皴法。安岐《墨缘汇观》说:“世传董源画多作麻皮皴,惟此二卷俱用点子皴法。”山势自卷首而起,花青运墨勾皴,渐至层峦叠嶂,愈深愈远。为了表现透视深度,山峦上的小土丘自近至远,由大渐小,由疏渐密,墨点也有疏密浓淡的变化,斑斑驳驳,显出密密杂杂的远树势态。在用墨彩渲染时又在山凹得当处留出了云霭雾气,造成迷漾淡远之感。

近处的林木用同样的点子来画,但点子形势所赋予的形象却变全树为茂叶。这里的林木排列,远近高下参差有致,林中隐约露出渔村茅舍,透着一股烂漫消闲的生活气息。这正是作者向往和体会的意趣。画卷左下角画有一带芦荻,用笔纤巧,墨色沉着,苇秆摇曳,叶梢颤动,使人平添了一丝可居可游的眷恋之情。

历史传承

明末继董其昌之后递入袁枢(袁可立子)收藏。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袁枢的家乡河南睢州城先后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决水灾,袁可立尚书府第藏书楼内书画藏书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卷轴往返千里为袁枢辗转至江苏浒墅钞关寓所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得以流传至今。

入清后经卞永誉、安岐收藏,其后入藏于内府,溥仪出宫时带到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

1952年经张大千自香港捐卖给中国政府。

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收藏。

重要展览

2008年5月,《潇湘图》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中展出。

2011年4月2日至6月14日,《潇湘图》在故宫武英殿展出。

 

 

《五代董源溪岸图》是五代董源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中文名 五代董源溪岸图 画作类型 设色画 创作年代 五代 作 者 董源 文物级别 一级文物 现收藏地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规 格 纵:221.5厘米,横:110厘米 材 质 绢本 文物原属 故宫旧藏

 

图绘隐士的山居生活:两座山之间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蜒而下,汇成一个波纹涟漪的溪池。池岸有竹篱茅屋,后院有女仆在劳作,篱门前有牧童骑牛,小道上有农夫赶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栏而坐,举目眺望,神态极其悠闲,其夫人则抱儿与仆女嬉戏于旁,一派平淡然而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屋后山腰有悬泉拾级而下,至山脚汇集于溪池。水流及涌波以细线勾画,一丝不苟,犹是唐人风范。山石以淡墨勾、皴,重在以淡墨层层渲染,很少加点,而用浓墨染山石之交接处以醒出结构。这似乎仍是唐代王维的“水墨渲淡”的方法。山体均不高峻,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这却是前无古人的。浪头之崖巅,前后堆叠,望去隐约有“矾头”之形态。而向下的悬崖,则似侧倾的浪谷。中国山水画十分注重山势的脉络,但这样的山体带有强烈的动态的,却不多见,只在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中依稀看到似此的山势。

关于《溪岸图》是否五代董源所作,上世纪末曾引起一场国际的大辩论。30年代,画家徐悲鸿忽声称自己觅得了古画《溪岸图》,不多时他将画割爱转让给了画家张大千,张大千随身把玩三十年后,又转让给了身居海外的收藏家王季千。然而两个大画家的曾经收藏,却给此图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世纪末,王季千也垂老九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购藏这幅古画之前,特举办了一场有关此图是否董源真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群英荟萃,众说纷纭。结果是悬疑频出,有人甚至提出要重新修改中国绘画史。三方意见:一是认定为董源真迹,并以此否定一切现定为董源的作品;二是以为未必,但至少是北宋作品;三则直指为张大千伪作。但毕竟时隔一千多年,举证艰难,无可确论。如同传为东晋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的真伪之辩,旷日持久,莫衷一是,但在一点上各方达成了共识:就是《兰亭序》的艺术成就极高,称之“天下第一行书”并不为过。而《溪岸图》的作者虽不可确定,但此图的艺术成就非常之高。

董源之作《溪岸图》曾因年代问题引起学界激辩。1999年12月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绘画真伪问题研讨会”上,启功、单国霖、高居翰等人皆出席。直至今天,高居翰依然坚信,《溪岸图》为张大千之伪作。而相当一部分中国绘画史专家认为,此应为10世纪作品。“它的笔墨与传世五代作品《高士图》和《江行初雪图卷》相似。认为是张大千伪作,并没有确切明证。”单国霖告诉记者,“当时,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将此作认定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后来为这张画做了一个红外线检测,发现这张图画经过3次装裱,3次补的绢都不一样。而且,其上还有南宋贾似道、袁枢等人的印章。”尤其是明末的袁枢,是收藏荆关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经其收藏的递传董巨真品最多。

高居翰的质疑牵出了《溪岸图》在民国几位收藏者手中流转的故事。《溪岸图》曾经在上世纪40年代被徐悲鸿收得。张大千得知《溪岸图》现身,便托人转告徐,愿意用自己任何收藏与之交换《溪岸图》。不过,在张大千得到这幅令他爱不释手的古画之后的若干年,他又将之带出国去卖给了书画经营商、大收藏家王季迁。“张大千的确爱临摹古画,他摹过董源,也摹过巨然。”单国霖说,但以此认为这件《溪岸图》为张大千的摹品,理由并不十分令人信服。事实上,直至上世纪80年代,王季迁才将此画出手卖给了华人企业家唐氏。最后,由唐氏出面捐给大都会博物馆。

 

《溪岸图》为睢阳袁枢旧藏编辑

值得一提的是,《溪岸图》为南宋贾似道和明末袁枢旧藏。尤其是明末的袁枢,是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书画出自睢阳袁氏一门者真品为多。清代著名画家王时敏称其“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邱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袁枢藏品巨富,是明末书画及收藏鉴赏大家。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淳化阁帖》(泉州本)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松桂堂帖》都出自睢阳袁氏(明河南归德府睢州,今河南商丘市睢县)。《国朝画征录》称其“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工书画,为华亭董宗伯,孟津王觉斯所推许。”

袁枢为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子,袁可立与董其昌为同年至交,且为王铎恩师。董其昌一生最珍视的“四源堂”名画几尽归于袁枢,袁枢集藏董巨作品实缘于此。

明与后金交恶,袁可立策反努尔哈赤女婿刘爱塔,袁枢也为宁远明军督运粮饷,且最终不仕满清在南京绝食而死。袁氏父子遗绪二百年间遭满清“文字狱”封杀,至清末鲜闻于世。陆时化的《吴越所见书画录》因收录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一文竟险遭毁版厄运,致翁同龢在《松桂堂帖》跋语中竟因无考睢阳袁氏而将袁枢和袁赋诚父子误断“其为一人无疑也”的千古学术错误。正因为此,清代以来书画作伪者根本顾及不到睢阳袁氏之鉴藏影响。正因为此,今天的鉴赏家却以书画有袁氏父子藏鉴印者断为真迹的重要依据之一,并以此作为藏品递传有序的重要痕迹参照。

明崇祯十五年,袁枢的家乡睢州城遭李自成兵燹河决之变,三年后南明弘光元年又发生许定国诱杀高杰的“袁园之祸”,袁可立尚书府“藏书楼”内书画藏品毁于一旦,流散天涯者不可胜计,仅此数帧卷轴为袁枢辗转千里至江苏浒墅关寓所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得以流传至今,传为中国乃至世界名画收藏史上之佳话。

入清后,睢阳袁氏家道式微,袁氏文物流散天涯。现所知流向有卞永誉、安岐、梁清标、宋荦、吴云等。

颜晓军《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袁府所藏,金题玉躞皆付丙丁,固已足可惜。明王朝大势去矣,袁氏父子之丹诚博雅则永照汗青。” [2]

今所见者,睢阳袁氏藏有《宋拓淳化阁帖》(泉州本)(上海图书馆);《松桂堂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董源《潇湘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董源《夏山图》(上海博物馆),董源《溪岸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巨然《层岩丛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巨然《秋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巨然的《赤壁图》(王鉴《仿古巨册》跋);王维《山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唐颜鲁公《赠裴将军诗》(董其昌跋《颜鲁公赠裴将军诗》:“颜鲁公《赠裴将军诗》…,今为伯应(袁枢)所收,伯应自其尊公(袁可立)幕府携来。)宋《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辽宁省博物馆);《宋拓圣教序》(董文敏为环中司农题跋);元吴镇《溪山深秀图》(北京故宫博物院);元鲜于枢《苏轼海棠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沈周《送吴匏庵行卷》(日本角川氏家族);元赵孟頫《临兰亭序》(无锡博物院);明项子京刻《唐摹兰亭》(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跋项子京刻兰亭帖》);明董其昌《疏林远岫图》(天津博物馆),董其昌《课徒稿》(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董其昌《纪游图册》(安徽省博物馆);明 祝允明行书《正德兴宁志序》;明 王铎《雪景竹石图》(济南市博物馆),王铎《单椒秀泽轴》,王铎《赠袁枢诗册》(美国杨思胜),王铎赠袁枢《贤弟帖》;明 王宠《自书诗卷》等。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