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 1101 元 方从义
传世作品有至正十九年(1359)作《武夷放棹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白云深处图》卷、《云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山阴云雪图》轴、《高高亭图》轴、至正二十五年(1365)作《神岳琼林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至正二十年(1360)作《太白泷湫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名称】元 方从义 山荫云雪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62.6厘米,横25.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山峰突起于云间,山腰云霭弥漫,山脚丛树流泉。画家以墨染出山石,复加皴点,留白表示萦绕的云霭和尚未消融的积雪。书法简逸,属米氏云山一系。自识“山荫云雪”、“金门羽客方方壶仿高尚书,为芹美学士作于沧州关里”。
【名称】元 方从义 武夷放棹图
【年代】元代
【简介】纸本,墨笔,纵74.4cm,横27.8cm。故宫博物院藏。
著名画家方从义画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画中描绘的武夷九曲之景与常作的云山不同,以墨笔画奇峰突出,溪涧幽深。右首自题“武夷放棹”4字隶书,左面又题云“敬堇愈宪周公,近采兰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幸达之。至正已亥冬,方方壶寓乌石山识”,钤白文“方壶清隐”一印。
【名称】元 方从义 秋江晴渡图
【年代】元代
方从义(约1302—1393),元末著名道士画家,江西贵溪人。字无隅,号方壶、又号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早年入道,师从永嘉人金月岩修道家之学,为龙虎山上清宫正一派道士,金月岩去世后,他离开龙虎山游历全国各地,往来于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今北京),结交了不少文人、画家和达官贵人,名臣危素称他为“方外之交”,画家张彦辅曾为之绘《圣井山图》相赠,在当时很有名气,由于不喜谈论时事,独好画,不久即思南归,但这次北游使他大开眼界,对他的画有很大促进。
方从义善画,又兼工诗文、书法。其画初师董源、巨然、米芾,又学赵孟頫、高克恭之法。他的画风格潇洒,笔致跌岩,意境苍茫,无尘俗之气,以幽为其画特色。他善画云山墨戏,笔下的景色多是冷寞,幽闭,尘俗绝少的地方:高山奇峰,深谷幽涧,古树老屋,野水孤舟,给人以深沉、奇特和悲壮之感。他早年的画严谨,晚年不拘于形,用笔奔放,满含激情。传世不多,人以礼求之,始为出其一二。尝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岩险,其雄杰奇丽,皆古之名画,余所顾见者今皆见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区区而至也。”盖学仙之颖然者,由无形而有形,虽有形终归无形,画能如是,其至矣乎?
《图绘宝鉴》录其作品有四十余件,现官方藏品有六件,私人收藏尚有多件:《山阴云雪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云山图》藏上海博物馆,《白云深处图》藏上海博物馆,《武夷放棹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高亭图》、《神岳琼林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后人认为他的画有点“外道”,所以尽管其画格极高,艺术造诣精深,却因为过于不重形似,故影响不如黄公望,倪瓒等人。
神岳琼林图
【名称】元 方从义 神岳琼林图
【年代】元代
【简介】纸本浅设色。纵120.3厘米,横55.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岳琼林图》是方从义传世作品中较大的一幅。图的上方群峰高耸,山下则溪流委婉,小桥连岸,杂树茂密,村舍隐现。层叠而上的山峰,皴以长披麻皴,圆厚流畅,犹董、巨法,而山石的密集的苔点及丛树的密密点叶,则透现米氏遗韵,但已见干笔,点中带擦,更现苍莽。与同时代的王蒙晚年的连勾带皴、带点、带擦,异曲而同工。图中山石用淡墨层层积染,墨气厚重而质感极强。元画的纸本“干笔皴擦”的笔墨特色,在图中得以酣畅淋漓的展现。而方从义用笔之畅快,点厾之洒脱,如其善于章草,画面充满了跌宕的动感,明显地区别于“元四家”之从容静穆。图中有他以章草题款:“岁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壶为南溟真人作神岳琼林图”。知乃1366年作。
【名称】元 方从义 武夷放棹图
【年代】元代
【简介】纸本,墨笔,纵74.4cm,横27.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作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画的是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县西南,绵亘百余里,有36峰、37岩,水流其间,分为九曲,为我国南方风景名胜之地。古代,道家将它称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此图是方从义为同道周敬堇而作。画面右侧一峰高耸,峰下水中一叶小舟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丛生其间。笔墨浓润,酣畅淋漓,山体用纵向长线条皴染,以增其峭砺高耸之感。布局奇特,笔法多变,融古法为己用,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格调。右首自题“武夷放棹”4字隶书,左面又题云“敬堇愈宪周公,近采兰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幸达之。至正已亥冬,方方壶寓乌石山识”,钤白文“方壶清隐”一印。本幅钤“卞令之鉴定”、“石渠宝笈”、“陈仁涛”、“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心赏”、“金匮宝藏陈氏仁涛”、“乾隆鉴赏”、“谭”“敬”(方连珠)、“徐安”、“古黔陈少石考藏名迹”、“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式古堂书画”等鉴藏印15方。
【名称】元 方从义 山阴云雪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62.6厘米,横25.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山峰突起于云间,山腰云霭弥漫,山脚丛树流泉。画家以墨染出山石,复加皴点,留白表示萦绕的云霭和尚未消融的积雪。书法简逸,属米氏云山一系。自识“山阴云雪”、“金门羽客方方壶仿高尚书,为芹美学士作于沧州关里”。
《云山图卷》,元代,方从义,纸本设色,手卷,纵27厘米,横144.5厘米,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方从义是元末著名道士画家,工绘画、书法、诗文。其画初师董源、巨然、米芾,又学赵孟頫、高克恭之法。他平素所作山水画,大都以水墨淋漓、高古逸趣见称,笔致跌宕,意境苍润,毫无尘俗之气。方从义善画米芾“云山墨戏”一类景致,笔下的景色多充满野趣,如高山奇峰、深谷幽涧、古树老屋、野水孤舟,都给人隐逸、超脱之感。他早年的画严谨,晚年不拘于形,用笔奔放,满含激情。传世不多,人以礼求之,始为出其一二。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方从义《云山图卷》的风格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武夷放棹图》比较接近,不属于兴之所、至率性而为的作品,是画家澄心静虑的经意之作。卷首是明代书法家程南云篆书题写的“方壶真迹”引首,卷尾有高谷、周凯、雪坡道人、王谦、沈成章、钱博、詹景凤和吴湖帆等人的题跋,并有著名收藏家王季迁的鉴藏印。
程南云篆书方从义《云山图卷》引首:方壶真迹。太常少卿兼筵侍书程南云题。
高谷行楷跋方从义《云山图卷》释文:
《云山图》一副,上清高士方壶所作也。有好事者藏之,以为珍玩。观其笔法精到,意态悠远,与米南宫、高房山同一轨度,非后来浅之为学者之比。然而晴岚叠嶂,掩映于烟云飘渺之际,山坡一代长若堤筑,岩扉幽邃闲然,无人盖仙家之胜境,尘坱之绝观也。予家有方壶手迹一,披其布置远近大小,虽不敢差肩于斯,而精神点染之妙,殆不可以优劣论。鸣呼水墨之笔,如方壶者不复多见矣。其流落人间距今七十载,不能使人重其景仰之。思因为五言律一以纪其事云:“不见瀛洲客,无声意趣多。断云迷野墅,远树带山坡。木客深潜迹,樵人已罢歌。披面想高致,清兴欲如何。”正统十二年岁丁卯夏后四月十有三日。工部经筵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官淮南高谷识。
周凯行书跋方从义《云山图》诗释文:
上清高士方方壶,何年画此云山图。玄机岂为俗情系,异境自与尘寰殊。阆风逶迤接蓬岛,弱水东连大霞表。瑶草香生白日迟,蟠桃实熟青春好。台殿巍峨紫翠分,白云苍霭交氤氲。丹光仿拂洞中见,莺语依稀树里闻。广成安期在何处,对此令人益倾慕。乘风便欲问大远,下与浊世苏沉痼。
雪坡道人行书跋方从义《云山图》诗释文:
山苍苍水茫茫,披面仿佛似潇湘。二十余年未曾到,耳闻渔父雨鸣榔。而今见画恍若梦,偶然忆此鸥鹭上。何时脱却世荏虑。戴泊重年鼓枻乐徜徉。雪坡道人。
王谦楷书跋方从义《云山图》诗释文:
山中一雨绝尘氛,万壑千崖半是云。石隐横溪清易见,路穿深树杳难分。参差楼观栖仙侣,远近芝田下鹤群。何日移家来此住,春风陇上课耕耘。钱塘王谦。
沈成章行书跋方从义《云山图》诗释文:
高人有道号方壶,尘气胸中半点无。笔染云烟藏造化,鞭驱龙虎卷江湖。依稀大海三洲境,仿佛长江万里图。杨氏珍藏宜世守,品题展玩属吾徒。吴郡沈成章。
钱博行书跋方从义《云山图》诗释文:
绝境非凡境,蓬莱只尺间。深林茅屋静,流水野桥闲。天逈鸟飞没,山空云自还。地偏人迹少,松径雨苔斑。云间钱博。
詹景凤行书跋方从义《云山图》释文:
方方壶此卷前秀名之为《仙山图》,真仙山也。余见方壶画多矣,曾未见有精心之作而。而此卷独浅绛精而超妙,恍惚不涉于迹,色入无色,色不足以言之意,致飘渺无尽,寓苍穹沉深于潇洒,出尘之趣则允难逮矣。非化人鸟,足次及此,固知彼。居常所见多潦草,而涉俗者良,非方壶用意笔耳。是卷与予所藏《蜀山图》同一精心,可称双碧并足,照耀千古,为人世所希。观云。万历丁酉九月重九,詹景凤东图父识。
吴湖帆行书跋方从义《云山图》释文:
方壶用笔多涉狂放,虽名重如神岳琼林,亦未能免此。是卷笔致浑厚,颇得松雪翁神似,外表与叔明仿佛,然足胜赵元单矣。戊子冬季迁大弟自平携归,堪庆所归。已丑春三月吴湖帆假观旬日记。
方从义(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元延祐至至正年间),字无隅,号方壶,贵溪(今江西贵溪)人。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工诗文,书擅古隶、章草,笔法纵逸洒脱,颇富特色。复工画,长于山水,宗法董源、巨然,近师高克恭云山墨戏,峰峦高耸,古木槎枒,墨气冉冉,实为画中逸品。一生喜游历,至正初遍游大江南北,尝游大都,名声鹊起,诗、书、画为一时所重。
元 方從義 神嶽瓊林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岳琼林图》作于1366年,画上有他的章草题款:“岁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壶为南溟真人作神岳琼林图”。这幅《神岳琼林》图是方从义的代表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上几座巍峨的主峰拔地而起,直插云端,逼人的气势具有北方山川雄浑壮丽的特色,而画面下端的小桥、溪水、树丛、屋舍,又极具南方景物的独特韵味。可见融合南北、师法自然是方从义山水作品当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元 方从义 白云深处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元 方从义 云山图 纸本水墨淡设色 27×144.5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方从义传世作品不多。人以礼求之,始为出其一二。尝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岩险,其雄杰奇丽,皆古之名画,余所顾见者今皆见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区区而至也。”盖学仙之颖然者,由无形而有形,虽有形终归无形。画能如是,其至矣乎?至元四年(1338)尝为危太朴作云林图,洪武十年(1377)作云林钟秀图。《式古堂书画汇考、图绘宝鉴、画史会要、艺苑巵言、青阳集、俟菴集》。 其作品《山阴云雪图》,下署“金门羽客方方壶”及《高亭图》左端有“方方壶”题款。他兵团留存至今的的还有《神岳琼林图》、《山阴云雪图》、《云林钟秀图》、《武夷放棹图》等。擅画云山墨戏,笔致跌宕,意境苍茫,颇得董(源)、巨(然)、二米(米芾、米友仁)遗韵,在“元四家”外,与高克恭齐名。能诗文,并工古篆、隶书、章草。传世作品有《高高亭图》、《仆申岳琼林图》、《云山深处图》等。
元 方从义 武夷放棹图 故宫博物院藏
《武夷放棹图》轴,元,方从义作,纸本,水墨,纵74.4cm,横27.8cm。
此图画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县西南,绵亘百余里,有36峰、37岩,水流其间,分为九曲,为我国南方风景名胜之地。古代,道家将它称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此图是方从义为同道周敬堇而作。画面右侧一峰高耸,峰下水中一叶小舟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丛生其间。笔墨浓润,酣畅淋漓,山体用纵向长线条皴染,以增其峭砺高耸之感。布局奇特,笔法多变,融古法为己用,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格调。
本幅右上隶书题名:“武夷放棹”。左侧自识:“敬堇签宪周公,近采兰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布,幸达之。至正己亥冬,方壶寓乌石山识。”钤“方壶清隐”印。“至正己亥”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此图应为方氏晚年作品。“乌石山”即闽山,在福建闽侯县境内。
本幅钤“卞令之鉴定”、“石渠宝笈”、“陈仁涛”、“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心赏”、“金匮宝藏陈氏仁涛”、“乾隆鉴赏”、“谭”“敬”(方连珠)、“徐安”、“古黔陈少石考藏名迹”、“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式古堂书画”等鉴藏印15方。
著录于《大观录》卷十九、《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三、《宝迂阁书画录》卷一。
元 方从义 溪桥幽兴图轴 纸本水墨 63.3×35cm故宫博物院藏
《溪桥幽兴图》轴,元,方从义作,纸本,水墨,纵63.3cm,横35cm。
此图是元代道士画家方从义所作,山水画。图绘山水一区,高山云锁,溪水自山间流淌,草桥横架,一人策杖前行,远山隐现,茅舍隐于林木之中,意境清谧静逸。笔墨酣畅,多用染法,用笔多横向。树木点染之笔疏率,以墨之浓淡分远近。图中景物都集中于画面下部,上部则非常空旷,使画面显得深邃幽远。
本幅右侧行书题”溪桥幽兴“四字,下钤一印,不辨。右下角山石间有作者墨书“方从义”款。画面左侧方从义自题:“方壶临高公双笔,己未春寄云生文雅靖室。”左钤“金门羽客”、“画中神品”印。“己未”为元延祐六年(1319年),据此推测此图应为方从义早期作品。
本幅左上有霞洲居一道人题诗一首:“我识方壶老,今经四十年。胸中混原气,下起云烟迸。迸启乾坤秘,名闻湘海传。有怀人已化,遗墨尚依然。霞洲居一道人。”下钤“笔底江山”、“东山草堂”印。首钤“松石轩”印。上诗堂有明沈周、文徵明题二则,分钤“停云馆”、“沈氏启南”印。
元 方从义 太白龙湫图轴 纸本水墨 100.6×46.1厘米 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自题款识:“至正廿年庚子岁二月望后三日,为彦嘉老友写太白龙湫图。上清羽客方方壶戏墨。”下钤“方壶书印”、“周大夫方叔之后”二印。图上还钤有“壶”、“金门羽客”、“墨痴情叟”、“张则之”、“张孝思”、“王达善氏”等印。至正廿年庚子岁即为公元一三六○年。著录于《法书名画见闻表》。
元 方从义 山水图
-赵雍、王冕、朱德润、张观、方从义《元五家合绘》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包括元代5位画家的5件绘画作品,作品尺幅相近,后人将其合裱为一卷。
其一《松溪钓艇图》,元,赵雍作,纸本,墨笔,纵30cm,横52.8cm。
款署:“至正二十年二月既望仲穆画。”钤“仲穆”、“魏国世家”。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鉴藏印。至正二十年为1360年,赵雍时年72岁。图绘近岸坡石双松,孤舟钓叟,隔水平峦远岫,意境清幽,笔墨苍润。
(二)《墨梅图》,元,王冕作,纸本,墨笔,纵31.9cm,横50.9cm。
自题:“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元章为良佐作。”钤“元章”、“文王子孙”。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鉴藏印。画面中一枝梅花横出,枝干秀挺,花朵疏朗。以淡墨点染花瓣,再以浓墨勾点萼蕊,墨色清润,高情逸趣溢于笔端,表达了作者藉墨梅标榜清高孤洁的思想情感。
曾经清人梁清标和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三)《松溪放艇图》,元,朱德润作,纸本,墨笔,纵31.5cm,横52.6cm。
自题:“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知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朱泽民。”钤“朱泽民氏”。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鉴藏印。
图绘巨石怪松,孤舟徐行。画松枝用笔爽利迅捷,坡石皴法温润,人物用白描法,笔简意浓。曾经明沈周、清安岐收藏。
(四)《疏林茅屋图》,元,张观作,纸本,墨笔,纵25.8cm,横59.6cm。
款署:“至正戊戌八月,张观制。”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安歧鉴藏印。至正戊戌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
图画平坡老树,茅舍掩映,水阔山远,清雅控幽。树木勾点结合,错落有致,坡石用墨湿润,画风承北宋李成、郭熙一脉。
(五)《山水图》,元,方从义作,纸本,墨笔,纵26.5cm,横45.3cm。
款署:“方方壶作。” 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及明项元汴等多家鉴藏印。
图画密林茅舍,小桥流水。画面景物丰满,墨色浓淡相间,笔法灵活潇洒。
元 方从义 云林钟秀 手卷 全卷纸本设色 23.5x105cm 拍品
元方从义《云林钟秀》,水墨纸本,手卷,高23.5厘米,长105厘米,创作于明洪武十年(1377)。绘赠邓止庵,并长期存于邓家。明中叶,明朝书画大家沈周曾于后幅题跋,以赞扬方从义的画艺及是卷“用米氏之法,将化而入神矣。观之正不知何为笔何为墨,必也心与天游者”。清康熙年间为礼部侍郎高士奇所收藏,有高士奇的“江村秘藏”、“竹窗书画图记”等收藏印记。高士奇能书善画,甚精考证、鉴赏,收藏各种名迹甚丰。康熙三十年(1691)高士奇46岁时还为《云林钟秀》撰写题跋,以赞颂该图之画艺及美景。乾隆年间收入宫廷,因为图卷上已有“三稀堂精鉴玺”及著录于“石渠宝笈”等印,还有嘉庆皇帝及宣统皇帝的鉴赏及御览之宝,足以证明此卷从乾隆始一直藏于宫廷,极有可能满清灭亡后由溥仪携带出宫,流入于民间,后被当代著名鉴藏家张伯驹收藏。
【赝品画】与【伪作】
清人画 方从义山水 美国弗尔美术馆藏
明人画 方从义鱼乐图 143.8 x 43.2 cm 美国弗尔美术馆藏